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新政办发〔2006〕155号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州、市、县(市)人民政府,各行政公署,自治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九月三十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防震减灾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防震减灾形势与社会需求 (一)地震灾害情况 上个世纪以来,中国大陆87%的7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西部地区。新疆地处欧亚地震带,强震活动居全国首位,二十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百余次,平均每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每7-8年发生一次7级以上地震,每100年发生2-3次8级以上地震。全区近60%的面积,包括80%以上的绿州、70%的市、县和绝大多数重要经济区,处于地震多发的高危险区。自1996年以来,新疆发生破坏性地震34次,造成327人死亡,数千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 (二)防震减灾“十五”发展概况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经过“十五”规划的实施,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有效推进,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高。 ——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依法行政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及各地、州、市(县)防震减灾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形成了各级政府及部门领导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相互协调的防震减灾工作领导机构和应急指挥体系;自治区及部分地、州、市相继颁布了防震减灾有关法规和管理办法,防震减灾法规体系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依法行政不断推进。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取得可喜成果。在“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支持下,基本完成了8个前兆综合观测台站、56个测震台站、1个功能台阵、1个流动数字地震台网、147个强地面运动观测台站以及防震减灾中心等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了新疆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实施了乌鲁木齐市活断层探测及危险性评价示范工程;在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建成了集地震监测预报、科学研究、应急指挥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防震减灾综合楼。通过项目实施,大部分地震观测台站实现了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共享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全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普遍提高0.5级,大震速报和定位精度明显提高。在地震预报实践方面,年度地震危险区的预测更加趋于准确,在短临预报的科学探索与实践中取得多次有减灾实效的预报。防震减灾科学研究继续深入,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水平。 ——地震应急能力不断提高。组建了由自治区人民政府统一指挥的新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已初具规模。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和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已在全区逐级展开,各项措施不断完善。 ——震害防御工作全面推进。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若干规定》颁布实施以来,全区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效推进,部分地、州、市出台了配套管理办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了政府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工程建设项目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逐步规范,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抗震设防及其监管能力有所提高;在自治区领导的关注和全社会的支持下,城乡抗震安居工程和震区恢复重建工作实施规范,成效显著,并在全国取得很好的示范性作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提高,地震谣言及造成的社会影响显著减少。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地震监测能力不能满足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的需求,尚有许多监测盲区。地震监测和地震前兆观测的台网布局密度分别为0.34台(项)/万平方公里、0.62台(项)/万平方公里,与全国平均水平(地震观测1台(项)/万平方公里,地震前兆观测2-3台(项)/万平方公里)相比有很大差距,达不到应有的观测密度,严重制约了我区地震预报能力的提高。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震害防御水平和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部分法律法规及相关措施得不到落实;社会防灾能力和公众防灾意识整体水平不强,宣传教育缺乏整体规划和应有的经费支持,宣传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震害防御科技支撑与积累不足,对城市和重大工程建设起关键防御作用的基础探测资料和数据信息缺乏。三是地震灾害作为社会公共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预警和抢险救灾机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地震灾情获取能力不足,紧急救援队、志愿者队伍、应急避难场所、应急物资储备等问题有待落实,各级政府实施地震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三)未来地震形势及灾害估计 根据2006-2020年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规划方案:乌鲁木齐至乌苏、库尔勒至库车、喀什至塔什库尔干列入全国24个重点监视防御区,未来存在发生6-7级地震的危险性。研究认为:2020年前我国大陆可能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强地震,甚至有发生8级左右特大地震的可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是大陆西部。依照《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年),我区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奎屯、博乐、伊宁、库尔勒、阿克苏、喀什和阿图什等重要城市均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高烈度区。这些城市人口密度大,经济总量大,囊括了自治区绝大部分重点经济发展区和国家能源接续基地。这些区域或邻近地区发生6级以上地震,将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破坏和数以百(千)计的人员伤亡,同时严重威胁着重大建设工程安全和城市化进程,输油(气)管线、水利、交通、通讯等重要工程和城市生命线工程都可能遭受强烈地震的破坏,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功能的瘫痪。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防震减灾的需求 防灾减灾作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中央“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战略部署和自治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防震减灾的需求主要是:对地震灾害事件可以预期,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地震应急与救灾反应系统快速有效,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灾害对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冲击或影响,缩短恢复周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给社会生活、经济运行、能源安全、重点项目造成的中断或迟滞;公众生活环境更加安全,有充足的防震减灾公共产品可供选择。 二、规划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精神,“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全社会力量,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充分发挥防震减灾在维护国家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指导思想的统领下,要把握以下要点: ——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的需求和社会发展作为防震减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