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广新局关于印发《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各区、县(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各有关单位: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已经专家评审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以全面推进我市“十一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〇〇六年十月八日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06—2010年 ) 为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修复文化生态,维护文化多样性,推进我市文化名城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手工艺技能;传统表演艺术,包括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一、“十五”期间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回顾 (一)建章立制,推动保护工作开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我市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挖掘工作。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80万元资金用于优秀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保护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成立了市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下发了《杭州市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保护(普查)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我市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深入普查,打好保护工作基础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省、市有关专家讲课。临安市和余杭区被列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试点,全省普查工作现场会在临安召开。 经全面普查,全市各区、县(市)共查明民间艺术50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345项,其中表演类185项,造型类124项,综合类36项。目前,全市已有38个项目被列入市级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王星记扇子、西湖绸伞、都锦生织锦、萧山花边、杭剧、淳安三脚戏、江南丝竹等10个项目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杭州小热昏、西泠印社金石篆刻、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胡庆余堂中药文化等7个项目申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 (三)搭建平台,展示保护工作成果 “十五”期间,以“西湖狂欢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示为载体,重点培育、扶持了一批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项目。桐庐剪纸、临安根雕、建德农民画、萧山花边、东吴水狮、萧然灯鼓、临安水龙、余杭滚灯等已走出国门,扩大杭州民族民间文化的影响力。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全球化论坛——世界文化多样性》会议。出版了杭州民间艺术荟萃丛书。临安、桐庐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余杭和萧山被评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然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整体状况来看,工作力度还不够大,缺乏有效的工作措施,经费投入不足。 二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改变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消失。不少民间手工艺制品和珍贵实物难以得到妥善保护,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三是部分民族民间艺术由于缺乏传人,或因缺少培训、传承阵地,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民族民间艺术往往因为艺人的离世而消亡。 二、“十一五”期间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健全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充分挖掘我市丰厚的历史底蕴,梳理杭州非物质文化的发展脉络,延续杭州文化生态的基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相配套,做到立足长远,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点面结合、讲求实效。坚持试点先行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重点抢救与整体保护相结合,典型示范,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规范的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