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西宁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月八日 西宁市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了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措施,有效促进西宁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 《西宁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青海省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防灾减灾和应急系统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西宁市是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多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与自然灾害进行抗争,是我市人民政治、经济生活的主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通过全社会的不懈努力,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稳步和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防灾减灾工程成绩显著 1、 水系治理收效明显 ——骨干水库分布趋于合理。完成了湟中大南川水库、小南川水库除险加固,大通黑泉水库建成,湟中盘道水库大坝已完成三分之二砌筑任务。全市境内水资源调控调度能力明显提高,从源头上减少了水患成灾的条件。 ——城市防洪体系初步形成。以沟河道治理为主的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施了北山马圈沟等17条重点沟道和15公里的城区河道治理工程,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治理三县沟河道14公里,修建防洪堤坝28公里,提高了三县城镇和部分乡村的防洪能力。 ——污水处理初见成效。建成了日处理污水 8.5万吨的市第一污水处理厂,第二污水处理厂已开工建设,建成后日处理污水4.25万吨。 ——城乡给水条件逐步改善。完成城市给排水管网改造200余公里,城市安全给排水能力不断提高。农村人畜饮水有序推进,解决了296个行政村28.63万人和25.13万头(只)牲畜饮水问题。 ——实施了重点灌区改造工程。先后完成了市效解放渠等一批重点灌区干渠的防渗改造,累计达 555.7公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6万亩,节水面积 8.5万亩。 ——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市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4平方公里。其中:人工造林37504公顷、人工种草17490公顷、封育9050公顷、农田基本建设1333公顷,城市生态修复功能不断增强。 2、设施农牧业建设稳步发展 ——设施农业生产初具规模。全市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9093栋8677亩,塑料大棚1240栋841亩,普通温室5155栋1168亩。种植农作物良种化程度达到83%。全市蔬菜保护地面积达到12108亩。随着设施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初步形成了以蔬菜、花卉、食用菌、水果等为主的日光节能温室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逐步走向良性发展。实施了“西繁东育”、“自繁自育”、“舍饲圈养”工程。共建牲畜暖棚54.3万平方米,规模养殖小区25个,良种繁育村60个,各类规模养殖户3.24万户。2005年新建牲畜暖棚25平方米,机械化挤奶站10个。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3%。 3、工业成灾因素逐步下降 我市调整工业结构,拒绝污染项目的引入,改造燃煤锅炉,推广无铅汽油,加强“三废”治理,提高了生活生产安全系数。 4、社会公共安全环境得到进一步治理 依法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了各类犯罪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网上追逃,打黑除恶,治爆缉枪、防盗、贩毒、打击“两抢”等专项斗争。治安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重点地区、部位和场所进行了不间断检查和清理整顿;始终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全市逐步建立了“网格化”巡逻防控体系,实行了24小时全天候治安巡逻;从治安重点部位人手,落实了人防、物防、技防措施,有5650家用户安装了防盗防劫报警器,重点部位安装了防盗门窗,加强了值班制度;强化了社区警务建设,对常住人口,租赁房屋,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口实行了严格管理,建立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站;加强了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防火灭火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破获各类刑事案件24000余起,及时有效地消除了社会灾害隐患,有效预防和制止了社会灾害的发生。 (二)应急系统建设初具规模 1、灾害管理工作和应急机制进一步加强 建立了市级抗灾救灾综合协调机构和相关灾害的专门管理机构,确定了“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方针。制定并出台了《西宁市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形成了市、县两级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灾情信息网络,建立了灾害监测预警、紧急决策、指挥、调度,组织实施,联动反应体系,按照自然灾害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地方政府列支救灾资金逐年增加,灾害管理部门争取国家专项资金力度加大,各种救灾救济物资及时安排,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以及应急反应措施得到了较好地落实。 2、灾害监测和信息处理系统逐步形成 ——地震灾害监测手段日益完善。完成了与省地震局计算机联网和湟中佐署台地震监测站数字化监测系统的改造,调整了南山形变台观测内容,增加了地震前兆观测项目。西宁市地震信息局域网的建成,实现与省地震网和中国地震网联网。 ——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高度重视。建立了年度地质灾害防灾预案、汛期地质灾害调查、突发性地质灾害速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制度,落实了矿产资源开采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地质灾害调查全面完成,初步建立了市、县、乡三级群测群防网络。对小西沟、大寺沟、支水沟、羊圈沟等泥石流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对北山寺、林家崖、王家庄及南川东路滑坡实施长期专业监测,对多起突发性地质灾害实施了应急排险。 ——人工影响天气成效突出。设立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4个,防雹点61个,可防护农田 166.5万亩。人工降雨取得了显著成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为及时有效的预报气象灾害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农产品安全检测迈新步。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4个,配备气象色谱原子吸收,农药残留检测等仪器设备4套。在全市较大的综合批发市场和三县较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网和防疫目标责任制。深入广泛地开展了“食品放心工程”和以控制牲畜“w”病为中心,猪(鸡)瘟,禽流感防疫为重点,疾病检测为补充的“动物保健工程”。年均检疫检验生猪、牛羊和禽类等肉食品4万吨,累计检验各类牲畜500万头(只),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达到100%,产地检疫率达到81%。加强了对省间调运粮油、蔬菜、饲料的监测检疫工作,严格控制了危险性病虫害在我市的传播流行。全市动物重点疫情应防密度达到100%,免疫耳标佩戴率达到98%。市区和三县县城猪、牛、羊全部实行了定点屠宰和集中检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系统已初步建成。市、县(区)、乡(镇、办事处)、村(社区)四级监测网络基本健全。在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网络直报系统。全市卫生部门建立了应急处理工作队伍和医疗救治专家库。部分疾控中心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得到了改造,更新了实验检测设备,提高了实验室监测、检验能力和水平。依托全省120急救平台,在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建立了急救站点,在三县医院改扩建了感染病区,全市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传染性疾病科,并配备了部分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