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中共邯郸市委办公厅、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中共邯郸市委办公厅  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6-10-09
【实施日期】 2006-10-0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中共邯郸市委办公厅、河北省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将《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专项规划、编制项目,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邯郸市委办公厅
邯郸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10月9日

 
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06-2010)
 
目 录
前言
一、总则
(一)规划意义
(二)规划目的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期限
(五)规划依据
二、现实基础与发展状况
(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七)历史文化资源丰厚
(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九)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要求
三、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十)指导思想
(十一)发展战略
(十二)基本原则
(十三)规划目标
四、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步骤
(十四)发展定位
(十五)发展布局
(十六)发展步骤
五、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
(十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八)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信息化建设,转变文化产业增长方式
(十九)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二十)努力培育文化市场和文化消费
(二十一)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二十二)设立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二十三)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二十四)加强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五)大力加强城市品牌宣传推广
前  言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创建各尽所能、充满活力、利益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今社会,文化与经济、科学技术相互渗透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我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大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要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面对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邯郸的区域竞争力。
为此,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5-2010年)》、《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及邯郸市一系列城市规划与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现对2006-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如下规划。

一、总则
  邯郸市“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把邯郸打造成两个“名城”,即“工业名城”与“文化名城”。“文化名城”就是要加强对邯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同时要建设具有时代先进性的“现代文化产业名城”。
  (一)规划意义。
  1、有利于邯郸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提高邯郸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2、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提高文化产业在区域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提供较多的非农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稳定。
  3、有利于加快邯郸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邯郸市新时期发展战略。
  4、有利于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现代文化的繁荣。
  5、有利于发挥革命老区优势,弘扬优良革命传统和先进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
  (二)规划目的。
  1、挖掘、整合邯郸市丰厚的文化资源,变无形资产为有形资产,使其显现产业价值,进入良性循环。
  2、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先进文化的弘扬和现代文化的繁荣。
  3、通过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化运作紧密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筹措资金,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优化邯郸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促进邯郸经济和社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三)规划范围。邯郸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邯郸市主城区为基调,邯郸市辖域为依据,涵盖邯郸市全部区域。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西靠太行山,东接华北大平原,地处晋冀鲁豫四省接壤地带,距首都北京44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170公里。区域地理坐标是北纬36°21’--36°44’,东经114°03’--114°40’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04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80公里,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
  邯郸市现辖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峰峰矿区、武安市、邯郸县、永年县、曲周县、鸡泽县、肥乡县、成安县、广平县、馆陶县、大名县、临漳县、邱县、魏县、磁县、涉县,共有4区1市14县。
  本规划所称的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与这些行业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规划产业主要为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确定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以及体育休闲、教育培训、科技服务和健康保健等其他产业。
  (四)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
  (五)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4、《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41号)
  5、《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
  6、《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国发[2005]10号)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05]14号)
  9、《河北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5--2010年)》
  10、《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11、《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2、《邯郸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13、《邯郸市第四期城市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
  14、《邯郸市文化资源评估报告》

二、现实基础与发展状况
  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原协作区常任主席城市,邯郸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
  (六)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166.5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233元和3578元,年均增长11.5%和6.8%。根据预测,邯郸市在“十一五”期间,每年的各种文化消费将达到30-60亿元,同时将对于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
  城乡功能全面提升。主城区五年累计投资70亿元,新建道路70余条。新增、改造绿地1590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九五”末增加5平方米,荣获国家首届“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科技创新效果显著,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继邯郸跨入“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又被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中国太极拳之乡”和“中国磁州窑之乡”。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社会稳定,政治安定,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
  邯郸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邯郸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
  (七)历史文化资源丰厚。邯郸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邯郸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兴于殷商后期,繁荣于战汉。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六百多年的都城史。中原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融为一体,构筑了邯郸历史文化开放、进取、包容之基调,形成了上古时代的女娲文化、新石器中早期磁山文化、战汉时期的赵文化、曹魏时期的建安文化、南北朝时期的石窟文化,以及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和边区革命文化等。
  悠久的历史为邯郸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其历史遗存丰富,层次脉络清晰。全市现有文物古迹15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97处,全国重点革命纪念建筑1处。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省级23项。
  邯郸历史文化资源具有时间跨度大,内涵宏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相匹配的特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蕴藏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也为邯郸市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八)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邯郸市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形象日益鲜明,文化氛围更加浓郁。初步形成了新闻出版发行、传媒、网络、旅游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大。近年来,市财政安排了大量专项资金对赵苑景区、文化一条街、体育场馆、广电演播厅进行改造。2004年邯郸市文化、体育、广播事业财政投入19167万元,其中市本级3245万元,文化事业基建投资达到社会基建总投资的0.5%以上,基层文化建设资金310万。
  文化产业稳步前进。2004年底文化产业单位3190家,从业人员3.4万,固定资产26.8亿元,实现增加值9.8亿元,占2004年全市生产总值的1.05%。广电传媒业实现增加值12552万元,比上年增长12%。出版发行业14200万元,比上年增长5.5%。文化旅游业9700万元,比上年增长一倍。文艺演出业111万元,比上年增长117.5%。文博会展业1930万元,比上年增长13.5%。体育休闲业6465万元,比上年增长29.9%。网络文化业26026万元,比上年增长52.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