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镇江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的通知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镇江新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企事业单位: 《镇江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二○○六年十月九日 镇江市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防震减灾是政府管理公共安全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切实履行政府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我市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06—2020年,重点规划2006—2010年镇江市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参考依据为《国务院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25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苏政发(2005)20号)。 本规划是市政府指导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决定防震减灾重大工程和安排投资的依据,也是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一、形势与需求 (一)地震构造概况和地震发生情况 1.地震构造概况 我市及其周边地区主要分布于扬子断块区的下扬子断块。下扬子断块西北以淮阴——响水口断裂、郯城——庐江断裂为界,与鲁苏断块、徐淮断块、大别山断褶带相接。东南以江山——绍兴断裂为界与华南断褶系相邻。我市地质构造和地貌条件较为复杂,许多断裂隐伏于现代沉积之下。我市及其周边地区主要断裂带有:茅山东侧断裂带;金坛——南渡——东夏断裂;溧阳——湖熟——南京断裂;茅山——南渡——溧阳断裂;上沛——平桥断裂;汤山——东昌断裂;丹阳——小河断裂;宝埝——贡家村断裂;东乐庙——后周断裂;溧阳——庙西断裂;卜代——张渚断裂;下蜀——伏牛山断裂;江宁——石湫断裂;幕府山——焦山断裂;新城——新建断裂;朱林——埭头断裂;河头——十里牌断裂;孟河——礼河断裂等。其中前6条断裂为我市主要发震断裂。 2.地震发生情况 全市所有陆地面积位于国务院确定的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涉及丹阳、句容、扬中3市和丹徒、京口、润州、镇江新区4个区。 我市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破坏性地震。1630年2月4日、1872年7月24日、1913年4月3日和1930年1月3日镇江市区和句容先后发生了43/4级、43/4级、51/2级和51/2级地震。这4次地震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市境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2次,即溧阳1974年5.5级、1979年6.0级地震(当时溧阳属镇江地区管辖)。溧阳6.0级地震,伤亡人员3159人,损坏房屋55万多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4亿元。2000年以来,我市辖区内共发生ML≥1.5级以上地震7次,其中有感地震2次。同时,公元999年常州发生的5.5级地震,1624年扬州发生的6.0级地震、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的6.2级地震、1990年常熟发生的5.1级地震和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发生的6.1级地震以及其他周边地区发生的地震,均使我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波及,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二)未来地震形势及其灾害风险 1.未来地震形势预测 根据国家2001年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我市境内均需进行抗震设防。 根据专家对我市及邻区主要发震断裂与中强地震活动规律的关系、地震活动性、地震活动时序特征、地震活动加速模型、大地形变和流动重力测量以及地震地质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我市及其邻区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构造背景,未来15年内存在发生6级左右甚至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我市存在发生中强地震的现实危险。 2.未来灾害风险估计 未来的15年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宏伟目标,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江开发的扩展,大批重点建设工程的开工建设,使得人口、经济总量、社会财富越来越向城市集中。在当前我市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扩展的选址,向着不宜建筑地段拓展,面临着潜在的地震灾害的威胁。我市突出的石油化工等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大型企业、能源电力设施、重点水利枢纽、交通等生命线工程,也面临着中强地震的威胁。 据震害预测,一旦我市城市和人口稠密地区发生一次6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将造成建筑物的大面积严重破坏,导致数以千计的人员伤亡,以及生命线工程设施的毁坏,甚至造成我市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功能的瘫痪,直接经济损失将达数十亿元人民币,甚至更大,间接损失将无法估量。这些将严重影响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两个率先”目标的如期实现。因此,未来我市地震灾害的潜在威胁和影响不容忽视。 (三)我市“两个率先”对防震减灾的迫切要求 2006年—202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10年,我市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到2020年左右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科教发达、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辖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对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能够预期未来的地震风险;避免和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应急工作有序高效,尽可能把应急状态控制在局部范围,减少对社会正常秩序的冲击;缩短灾害恢复周期,避免和减少灾害给经济运行造成的中断或迟滞;为社会提供适合需求的、高质量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四)防震减灾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震减灾现状 ——防震减灾法制建设得到加强。我市于2002年出台了《镇江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实施细则》等政府规章,并加大了防震减灾管理的执法力度。绝大部分辖市、区也出台了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方面的规定。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市政府和部分辖市、区政府相继公布了相应的防震减灾行政许可实施主体和行政许可事项,规范了防震减灾行政许可行为。 ——防震减灾工作体系逐步健全。市和各辖市、区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负责协调辖区内的防震减灾工作。绝大部分辖市、区地震工作机构继续保持稳定,并得到加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