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的实施意见
【字体:
【发布部门】 山西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晋政发〔2006〕33号
【发布日期】 2006-10-10
【实施日期】 2006-10-10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的实施意见
 
晋政发〔2006〕33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近来年,我省稳步推进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经过全省各界共同努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改善。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着产业层次和水平比较低,支柱产业单一,新兴产业发展缓慢,一、二、三次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等问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进一步理清和完善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思路、政策和措施,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建立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鼓励先进和限制落后两类政策并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薄弱产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竞争与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和行业指导作用,强化对重点项目扶持,坚决淘汰落后,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2.坚持自主创新与招商引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相结合。启动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信息化工程示范项目,鼓励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速科技进步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鼓励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发展,鼓励瞄准国际、国内技术一流、管理一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进行战略合作。紧紧围绕制约发展的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大力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3.坚持保护环境、加快污染治理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把加强环境保护、加快污染治理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4.坚持加快发展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相结合。在大力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水平的同时,始终把节材、节能、节水摆在重要位置,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5.坚持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紧紧依托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产业发展。
  二、进一步改造、提升、巩固、拓展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市场导向和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加强传统行业宏观调控,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高集约化水平,减少污染,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为资源配置合理、污染物排放达标的节约型、清洁型和循环发展型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
  (一)做强做优煤炭产业
  1.加快煤炭基地建设,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和产业水平。到2010年,全省原煤产量和外调量分别控制在7亿吨和5亿吨左右。其中,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的产量和外调量分别达到2.6亿吨和1.9亿吨、1.6亿吨和1.2亿吨、2.6亿吨和1.8亿吨。继续实施“三大战役”,进一步推进资源整合,提高煤矿装备水平和集中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以大型煤炭集团为龙头,加快对区域内中小煤矿的整合力度,到2010年,全省煤矿总数控制在2500个以内,大中型煤矿产量占总产量的80%以上。建成几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能源企业集团,其煤炭产量占全省的65%以上。到2010年,采掘机械化程度,12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达到100%,60-90万吨/年矿井达到80%,30万吨/年矿井达到60%以上。加大信息化改造力度,加强煤矿瓦斯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控系统、下井人员考勤定位系统、航空摄影监测系统等“四个网络”建设。
  2.提高资源回收率,加大煤炭加工转化和煤层气开发力度。薄煤层、中厚煤层、厚煤层矿井采区回采率分别达到85%、80%、75%以上。综合开发利用矿井水、洗中煤、煤矸石以及其它共伴生资源。到2010年,全省煤炭洗选比例达到70%以上。加快建设一批煤炭转化项目。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坑口电厂总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全省新增产量加工转化率,炼焦煤达到60%以上、无烟煤达到50%以上,动力煤达到40%以上。全行业煤炭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大集团、大公司非煤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力争占到总销售收入的50%,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达到60%。鼓励各类企业对煤层气进行多种方式的综合开发利用,重点建设沁水、河东煤田煤层气项目,支持建设瓦斯抽放系统和输气管网。到2010年,全省煤层气开采规模达到60亿立方米,抽采利用率达到80%。
  3.坚持标本兼治,加强安全生产。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足用好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多方筹集资金补偿安全欠帐;严格安全生产制度,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生产方针;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生产监管体系。2010年全省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比2005年下降25%,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4.构建和谐矿区,优化矿区生态环境。“十一五”期间,提高矿工生活福利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煤炭企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达10%以上;集中改造大型煤炭企业矿工棚户区;新建的现代化矿井、有条件的现有煤矿和主要生产岗位应逐步推行“四六”工时制度。
  认真落实《山西省煤炭开采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规划》,2010年,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和大型煤矿主要工业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和地方法规标准。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达到60%以上,排放达标率100%;大、中型洗煤水全部闭路循环,煤矿、坑口电厂等生产用水优先使用经处理后的矿井水。大型煤矿的土地复垦率达到60%。矿区可绿化区域内草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煤矸石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矸石山全部植被绿化。
  5.加快推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在我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意见,逐步完善煤炭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开采完全成本制度,健全矿业权管理制度,形成节约和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的约束机制。发展环境友好型煤炭工业,建立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和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发展援助机制,促进产煤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继续整顿焦化产业
  1.控制焦炭总量,优化产业布局。认真贯彻《山西省焦化产业管理条例》,落实省人民政府出台的加强焦化生产准入管理,引导现有企业规范发展。“十一五”期间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焦炭项目,焦化行业清理整顿政策,搞好现有焦化项目的分类处置。关闭取缔所有改良焦、小机焦以及不符合产业布局、不具备化产回收和污染防治设施的焦化项目。5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4000万吨以上,全省焦炭生产能力控制在1.2亿吨以内,实际产量要控制在8000万吨到1亿吨。优化焦化工业生产布局,主要依托吕梁、临汾两大焦化基地,建设孝义、汾阳、洪洞、清徐、河津、介休、灵石、潞城八大焦化工业区。积极推进焦化工业整合,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形成一批煤焦化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
  2.延伸产业链条,加强污染防治。延伸焦化产业链,提高煤焦油、粗苯、焦炉煤气等焦化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支持焦化生产企业建设化产回收等综合利用项目。到2010年,全省焦油、粗苯回收率达100%,焦炉剩余煤气回收利用率达100%,形成300万吨的煤焦油加工能力,160万吨苯精制及下游产品加工能力,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重点支持焦化企业环保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环境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监测准全、信息公开、企业自觉、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的环境保护体系,推动所有企业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
  3.加强政策引导,创新营销体制。制造和实施焦炭贸易国际化战略,组建具有国际石油“欧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