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十一五”国内合作交流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十一五”国内合作交流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月十七日 宁波市“十一五”国内合作交流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是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缓解我市要素制约和环境压力,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在更高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抢机遇,迎接挑战,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国内合作交流格局。 本规划根据中央、省、市有关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部署以及《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甬党办(2005)23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编制而成。 一、国内合作交流现状及“十一五”面临的发展环境 (一)我市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现状 “十五”以来,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区域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我市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已由单一的经济技术项目协作发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一个领域更加宽广、形式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成效更加显著的国内合作交流新格局正在形成。 1.国内走出去步伐加快。按照“两个大局”战略思想和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港口、资金、技术、管理及机制等方面的优势,利用省市经贸活动、大型展会等平台,通过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对接产业等方式,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及中部崛起,大力推进省内山海协作,既拓展了我市发展空间,促进了外拓企业的做大做强,又为合作地区带去了新的理念、机制、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在我市政府组织的各类国内经贸活动中,共签订经济技术合作项目867个,投资总额近529亿元,宁波方投资368亿元。其中山海协作工程合作项目324个,投资总额近134亿元;西部大开发及振兴东北合作项目335个,投资总额近186亿元;友好城市合作项目71个,投资总额近60亿元。 2.国内引进来成效显著。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投资领域,通过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在工业、农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引进了大量国内资金和项目,据不完全统计,自2003年以来,全市共引进项目3286个,协议引进内资451.3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27.8亿元。依托“高洽会”、“毕洽会”等载体,加强人才引进与人事合作,引进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和实用人才。通过与以“两院两校”为重点的110多家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引进共建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和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大院大所,累计引进了140多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开发机构和1300多项高新技术项目,有效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合作交流机制更加完善。先后成立了“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国内招商引资”和“山海协作工程” 等领导小组,并相应设立了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建立了由协作办、工商联、经促会、扶贫办、经委等五家单位组成的统筹国内经济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部门之间的联络协商,促进了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活动的统筹协调。区域组织市长联席会议、高层领导互访和对口部门专题合作等区域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4.政策与服务支撑体系日益健全。制定出台了《若干意见》以及利用内资、接轨上海、山海协作等系列配套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参与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和山海协作。构筑了覆盖市县两级的国内合作交流工作网络,逐步建立了计划、考核、奖励等工作机制。开通宁波协作网与经贸招商投资网,成立国内投资与合作交流协会,为推进国内合作交流提供了信息与服务平台。 5.国内合作交流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国内合作交流已经涵盖了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合作、国内招商引资、“山海协作工程”、双对口、参与中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以及国内友城合作交流等多项重要工作,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旅游、科教、人才等各个领域,成为我市“开放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交流层次已从单纯的经济技术项目协作向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资源要素跨区域整合发展。 尽管我市的国内合作交流工作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1)对国内合作交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外轻内的思想。(2)统筹协调能力有待加强。我市的招商引资、双对口、国内走出去及区域经济合作等相关职能部门信息沟通渠道有待进一步完善。(3)基础建设有待加强。政府联系网、系统联动网、企业联络网和项目库、信息库、数据库等“三网三库”以及各种合作交流平台、合作载体的建设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个别县(市)、区一级还存在着机构不健全、专职人员缺乏、经费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尚未形成规范有序的制度化推进机制。 (二)“十一五”国内合作交流面临的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内合作交流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发展机遇。 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两大趋势深入发展,现代产业国际转移步伐明显加快,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和重组,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将全面“入世”和向全球开放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与国际社会接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补充,为我市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机遇。同时,随着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和贸易壁垒的不断增强,使我市的经济安全问题变得日益突出,急需通过拓展国内市场、开发国内资源来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和发展后劲。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看,统筹区域经济合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合作全面展开,区域一体化进程加速,地区各自为政的发展向区域内外合作、整合与协调发展进一步转变。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我市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就要求我市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参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在合作交流中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同时,规范有序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正在深入推进,也为我市企业充分利用合作地区的资源要素,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看,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为我市的国内合作交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支撑条件。但资源要素和生态环境制约较大,深化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借助于国内合作交流,来缓解要素制约,提高科技教育水平,提升发展、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协调发展。同时,今后五年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的建成,我市以港口为龙头、“一环五射”高速公路为骨干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体系将进一步健全;随着东钱湖开发、东部新城建设的深入推进,会展、物流、国际贸易、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将获得极大的发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将进一步提升。这些将为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合理配置提供良好的交通与环境支撑,为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奠定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