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豫政〔2006〕76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为进一步加快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五”以来,我省紧紧围绕河南省信息化“十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稳步上升。2005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达到316亿元、79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5%、26.7%。电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分别达到530亿元、232.5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4.8%、12.5%。全省已有软件企业400多家,通过国家认证的软件企业和产品分别达到202家和566个,销售收入达到50.3亿元,是“九五”末的24倍。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的新兴产业。 2.信息网络快速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省公用电信网光缆长度达到21.1万公里,比2000年末增加11.9万公里;长途交换机容量达到69.8万路端,比2000年末增加47万路端;局用交换机(含接入网设备)容量、移动交换机容量分别达到1910.5万门、2089.2万户,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940.6万门和1473.2万户。数据通信网总端口达到198.56万个,比2000年增加17倍,99.8%以上的行政村通电话,所有的乡镇通网络。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678.5万户,比2000年末增加2454.2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75万户,比2000年末翻了两番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7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6.2%。 3.信息化稳步推进,经济和社会效益日益显著。工业信息化不断深入。“十五”期间,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企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建设,制造业设计、装备、生产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 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信息化试点市、县(市、区)带动下,建立了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农业专家系统,建成了省辖市和县(市、区)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农业产业化。 全省电子政务工程稳步推进。编制了全省电子政务建设规划,陆续启动了网络平台、宏观经济数据库、金盾工程等项目。18个省辖市均建立了政务门户网站,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和服务公众能力明显提高。 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绩。教育信息化实施了高校校园数字化示范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已设立124个校外学习中心和631个接收点;卫生领域实施了数字化医院工程。文学、艺术、交通、旅游、新闻出版等领域都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传统服务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促进了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催生了一批新型服务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推动了各类产业的融合,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 城市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事业领域和基层社区广泛应用,提升了城市综合竞争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 4.信息安全建设步伐加快,信息安全水平逐步提高。出台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河南省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豫办(2004)12号),落实了各相关部门的安全责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进展,建立了河南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及独立的密钥管理中心,到2005年底已发放数字证书35万余张。信息内容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网络环境逐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信息化意识仍比较淡薄,对信息资源重视不够,信息资源尚没有同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一样受重视;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发利用程度低,信息共享差;三是信息化投入不足,特别是社会资金投入少;四是信息化环境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信用体系建设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形势需要;五是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六是信息安全存在隐患,系统抗侵害能力较差;七是信息产业总体规模偏小,对信息化的支撑作用不强。 二、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一是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相互带动、相互推进,正在进一步深化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发达国家信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力度加大,并且由梯次转移向直接投资转变,由整机转移向元器件转移转变,都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和机遇。二是我国已明确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经过“十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