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青海省西宁市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宁政办[2006]177号
【发布日期】 2006-10-26
【实施日期】 2006-10-2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宁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宁政办[2006]17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局、委、办:

  《西宁市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o六年十月二十六日

 

西宁市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西宁市教育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构建和谐西宁、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教育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西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各类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科学统筹规划西宁教育,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西宁教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全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的成绩

  (一)“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不断加强,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健全了基础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调整了政府教育投入的结构,确保了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01%,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22%。实施了一大批重点教育项目,薄弱学校改造进程加快,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进一步强化了“普九”执法检查、教育督导和贫困救助各项措施,“控辍保学”工作取得实效。制定了《西宁市关于农民工子女及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管理暂行办法》,解决了2.1万省内外流动人口子女及农民工子女在宁入学问题。“扫盲”与农民教育培训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健全,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到了95%。全市“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核查和复查,西宁市连续3年在省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考核中被评为第一名。

  学前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全市学前教育机构达到156所,班数1496个,在园幼儿数达4.88万人,学前教育入园(班)率达到80%,城镇学前三年教育率达到了8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了4%和10%。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小学、初中在校生数分别达到16.46万名和8.99万名。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取得进展,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达到4.81万名,比“九五”末增长了79.36%,城市、三县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了85%和52%。民族教育有了新的发展,少数民族学生数占全市中小学学生总数的29.1%,九年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8%和96%左右。

  (二)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进展

  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更新,创新教育和发展性教育评价观的探究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课程改革稳步推进,形成了课程改革“培训、实验、管理、研究’’为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建立了校本教研制度,开发了校本课程,开设综合实践课程,音体美课程和健康教育得到足够重视。“减负提质”取得实效,实施素质教育的导向机制逐步形成。

  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五爱”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三观”教育、法纪教育和理想教育规范了学校德育的主体内容,学校德育的各项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进一步健全了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了社会、学校、家庭德育联系制度,协调、顺畅了社会教育网络,重新修订了《西宁市中小学德育规程》、《西宁市中小学德育指导评价手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良性工作机制 初步得到建立和健全。

  (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逐步建立健全现代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初步建立起了以政府办学为主和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全市社会力量办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它校外培训教育机构达180余家,中小学及幼儿在校(园)学生达到2.35万名,教学及辅助用房12.7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53亿元,民办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校长负责制、教师聘用制、结构工资制”不断深化。定岗、定责、定薪的岗位管理工作全面推进。进一步完善岗位聘任考核评价办法和工资分配办法,“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激励机制基本形成。

  加快了教育管理运行机制改革的步伐,教育评估机制不断健全,学校经费总额包干制度在探索中迈进,校长年薪制改革调动了校长办学的积极性。中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实行了计划分配招生、推优招生、特长生招生相结合的多元化招生制度。以名校为依托的集团办学、联合办学开始显现效益,薄弱学校办学水平明显提升。继续加快了标准化学校评估与建设步伐,有88所中小学校被评定为省、市标准化学校,有力带动了教育均衡化发展。

  (四)教育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

  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5.4亿元,实施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358个,改造和新增校舍面积达58.29万平方米。实施了总投资达1.56亿元的湟川中学二分校、新世纪中等职业学校等6所学校新建工程;实施了总投资1.24亿元的168个中小学危房改造国债工程;完成了投资达0.63亿元的16个高中扩招项目工程;建成了投资达0.27亿元的47所希望小学援建工程;实施了总投资为1.6亿元31所学校改扩建工程、45所学校采暖工程和40个政府贴息贷款项目工程;投入0.13亿元建成了市少年宫等5个校外活动场所。

  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展顺利,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主线,结合城乡建设、人口变化趋势及学生入学需要,以新建、扩建、改造、接收、撤并、预留教育用地为手段,对全市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调整,新建、扩建和改造中小学校296所,接收企办学校43所,撤并中小学校及教学点173所,以人大法规形式预留了13处教育用地。

  (五)教育信息化工程取得了实效,信息技术应用取得突破

  教育城域网建设积极启动,100所中小学校园网基本建成,城域骨干网与校园网的联通已初步实现,采集、处理、传输信息工作已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已有645所(三种模式、占农村学校98%)的中小学安装了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卫星教学收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教室,为农村中小学师生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全市城镇中小学及乡中心学校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人机比例分别达到15:1和23:1。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