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 序 言 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寻求的基本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2000年以来,国家先后发布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推动生态市建设的要求。2001年12月,江苏省人大通过了《关于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决定》,全面启动江苏生态省建设工作。2004年12月,《江苏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由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生态省建设方案,江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向纵深推进。 作为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和示范区,无锡担负着全省经济建设的率先与生态建设的率先,加快发展的率先与协调发展的率先相统一的重任。无锡开展生态市建设,是率先贯彻科学发展观,率先落实省委、省人大、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的要求,率先实践生态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生态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举全市之力投入并参与生态市建设,市政府按照国家生态市考核和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从全市实际出发,编制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生态市建设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明确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建设内容和工作措施。本规划是无锡市建设生态市的指导性文件,是各市(县)、区和各部门编制相关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的依据。 一、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一)有利条件 突出的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资源。无锡位于长江三角洲江湖间走廊带,处于沪宁杭大三角区的中心、苏南几何中心和沪宁中心节点,为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属于苏浙沪高速经济增长极中重要的一极,具有突出的地缘优势。突出的区位优势造就了无锡发达的交通资源,目前无锡市已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运输构成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坚实的工业基础,著名的经济强市。自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经济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5.2%,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958元。作为无锡市经济主体的工业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正向着集群化和高端化发展,自身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到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3.4%。 城乡统筹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5年,无锡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7%,市区建成区面积193平方公里。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科教、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005元和8004元,恩格尔系数降到36.9%,社会发展指数连续保持全省首位。 宜人的自然条件,现代的旅游名城。作为环太湖城市圈中唯一的滨湖城市,无锡山青水秀、气候宜人、人杰地灵,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无锡景观资源丰盈、旅游产业成熟、配套服务完善,入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和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 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无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承千年的吴文化始终蕴涵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质朴生态观,构成了普及生态意识、培育生态文化、彰显生态精神的良好人文基础。 面临率先建设生态市的最佳机遇。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整体改善生态环境的良好基础。同时,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环境工程项目已经建成,城市大气环境质量逐年改善,水污染防治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绿化覆盖率稳步提高,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二)制约因素 发展与保护的“双赢”命题待解。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打破了无锡城乡生态系统的自然平衡,削弱了区域生态系统对城市活动的支撑能力,制约着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能源、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全市矿产稀少,能源基本依赖外界输入。土地资源压力日增,2005年末全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1亩。人均水资源不足,水质型缺水明显。矿产资源稀缺,合理开发利用不足。 水、气污染负荷总量居高不下,生态破坏现象仍未得到全面遏制。全市废水、废气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超出环境容量,环境自净能力减弱,主要水系水环境功能达标率低。工业结构性污染仍然突出,区域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呈相对上升势态,农村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建设规模仍然偏小,受保护地区面积偏低;生态承载力相对不足,“生态赤字”需要进一步弥补。 经济发展面临激烈竞争,城市发展的生态格局有待优化。长三角地区发展迅猛,上海、南京、苏州、常州及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在共同发展、联合发展的同时,对无锡市的发展形成强大竞争压力。在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房地产开发建设加快的同时,全市工业园区、住房、休闲、公路、绿化、垃圾消纳等用地规模都在不断扩大,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有待优化。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近几年无锡市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一直在40%左右徘徊,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幅度。印染、化工、冶金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仍需提高。 基于上述分析,无锡生态市建设具有明显的优势,以生态环境而论,无锡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境内江河纵横、湖荡密布,地形地貌多样,生物资源丰富;以社会经济而论,无锡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带的中心,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雄厚,城市发展迅速,历史文化悠久。但建设生态市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如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多年形成的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等。对比无锡市现状和国家生态市考核要求,由上游来水水质较差和本区域排水不畅所造成的水环境质量污染是目前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 无锡市建设生态市既有突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优势,同时也面临着水环境改善等一系列环境难题,这预示着生态市建设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不懈的努力才能达到生态市的考核要求,从而实现无锡市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资源、繁荣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生态技术与生态工程为手段,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为保障,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按照“生态山水名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市。 (二)基本原则 系统性原则。应用系统的观点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注重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确保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实现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和谐。 生态优先原则。维持城乡复合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要关注系统内硬件的建设,更必须注意生态系统中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使系统内能量、物质、信息的传递和转化持续进行,并处于动态平衡。 发展生态经济原则。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物质文明的基础。只有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才能不断改善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协调发展。 共同参与原则。生态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形成全社会自觉开展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氛围。 体现特色与创新的原则。在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无锡市自身特点,在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等四大重点领域体现活力无锡、富裕无锡、绿色无锡和文化无锡的特色。 (三)规划目标 1.总目标 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适宜投资创业的生态经济中心,国内外著名旅游度假休闲胜地,人居环境优美、江南水乡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态文明完美融合的生态山水名城。 2.阶段目标 ——规划近期(2006-2007年):至2006年,江阴市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至2007年,无锡市基本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要求,锡山区、惠山区、滨湖区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宜兴市力争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全面启动,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得到改善、生态功能有所增强,城乡人居环境宜人、自然生态趋于平衡。 ——规划中期(2008-2010年):至2010年,无锡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要求,宜兴市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指标要求,全市建成生态城市群。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城乡环境宜人、自然生态平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体现。 城乡生态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生态面貌全面改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真正使无锡市成为经济规模大、产业能级高、资源配置优、商贸机会多、比较成本低、社会服务好的生态名城。 ——规划远期(2011-2020年):在2010年后的未来10年内,将全面优化市域生态环境,全市形成发达的生态产业体系,城市展现优美的景观形态,全民形成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社会经济文化协调共生,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全面进步。无锡市经济发达、人民富足、环境优美、生态平衡、资源永续利用,成为国际著名的生态城市。 3.规划指标体系 根据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兼顾江苏生态省建设要求,无锡市生态市建设在满足生态市建设六项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确定由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类共28项33个指标构成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以2005年为基准年,提出2010年、2020年生态市建设的规划目标(详见附件一)。 三、生态市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以生态功能区划为空间结构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重点 1.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省一级生态区划中,无锡隶属长江三角洲平原生态区;在二级生态区划中,无锡分属沿江平原丘岗生态亚区、茅山宜溧低山丘陵生态亚区和太湖水网生态亚区。基于保持与省级区划的一致性,并能展示无锡市生态系统内部特征的区划要求,本规划将全市划分五类市级生态功能区,即: ——无锡太湖水源保护与生态旅游功能区。该区包括无锡境内太湖水体及环湖5公里以内、入湖河流上溯10公里两侧各1公里的范围,面积约为1241平方公里(包含太湖水面670平方公里),占无锡市面积的26.4%。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太湖水质下降,全湖已达到中富-富营养化,野生珍贵鱼类面临严重威胁。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改善湖滨生态景观,持续改善五里湖、梅梁湖、贡湖水环境质量,保护太湖水生生物多样性资源、湿地资源,污染地区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无锡都市群城市开发生态功能区。本功能区面积约为1017为平方公里,占无锡市面积的21.6%,分为三个亚区:无锡生态产业开发生态功能亚区、无锡生态产业控制开发功能亚区、无锡都市生态人居集聚功能亚区。 无锡生态产业开发生态功能亚区,主要包括高新区、惠山新城、安镇镇中部、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东部、滨湖区的河埒、荣巷、蠡园和蠡湖街道,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平衡人居环境与人地矛盾,加速生态工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统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各类灾害风险。 无锡生态产业控制开发功能亚区,主要包括东亭镇东部、安镇镇西部和南部、洛社镇、太湖镇、华庄镇、锡北镇、东北塘镇、梅村镇、硕放镇以及东港镇中部、羊尖镇、玉祁镇、前洲镇,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保育区域内水环境,适度发展生态经济,严格控制污染型产业的发展,加速中心镇、一般镇现代化步伐。 无锡都市生态人居集聚功能亚区,主要为无锡市区其余地区,其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区域产业和城市空间布局不尽协调,城市功能、空间、资源之间存在矛盾。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平衡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心都市生态景观、城市生态文化、人居健康环境。 ——江阴沿江平原城市化和区域开发生态功能区。主要包括江阴市域,面积大约为959平方公里(包含长江水面54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20.4%。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工业布局不合理,威胁区域供水水源,沿江湿地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长江岸线资源的集约利用率不高。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保育长江水环境及生物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按照副中心城市功能加快江阴市区建设,统筹区域内发展,加速中心镇、一般镇现代化步伐。 ——宜南丘陵山地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主要范围为宜兴市南部,宜溧山地的宜兴部分,面积约为700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14.9%。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中小企业的污染、矿产开采引起的山地生态系统破坏较突出,局部水环境受到污染,农业化学品投入量大,生态旅游产业尚待开发。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保护自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山地林相、生态净化、水源涵养、控制污染,加速发展、缩小与区域内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湿地水源涵养与农业生态功能区。主要范围为宜兴市北部地区,面积约为775平方公里,占整个无锡市面积的16.5%。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农业面源污染和中小企业污染日趋严重,对水生态功能构成严重威胁。生态功能要求及生态建设重点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涵养水源、控制滆湖及其它湖塘污染,调控洪水,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 2.重要生态功能区 无锡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惠山国家森林公园、太湖风景名胜区蠡湖景区、太湖鼋头渚风景名胜区、无锡灵山风景名胜区、贡湖饮用水水源地、长广溪湿地公园、太湖(无锡水域)重要湿地、阳山水蜜桃特殊生态产业区,总面积372.55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7%。 江阴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要塞国家森林公园、定山风景名胜区、江阴市低山生态公益林区、长江(江阴段)河流重要湿地、霞客镇马镇河流重要湿地,总面积154.60平方公里,占面积15.65%。 宜兴市区内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龙池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太湖风景名胜区阳羡景区、横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团氿公园风景名胜区、宜兴西太湖重要湿地、滆湖重要湿地等,总面积427.0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9.61%。 (二)积极构建体现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经济体系 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型第三产业,推动“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增长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 1.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优化生态工业经济的空间布局。根据“一体两翼、七区一体”的城镇发展布局要求,依托无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等国家级开发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宜兴经济开发区、锡山经济开发区、惠山经济开发区等一批省级开发区,加快市区工业“退城进园”步伐,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集中区集中、先进制造业向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