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办、局: 《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昭通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前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根据省政府把昭通建设成为“三基地一屏障”(云南重要的能源基地、重化工基地、农特产品加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发展定位,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昭通新型工业化和建设云南北大门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特制定我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 工业发展现状和“十五”回顾
一、昭通工业发展现状 昭通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工业体系。11个县区中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有9个县区。全市工业涵盖18个行业,主要以卷烟、化工、印刷、电力、非金属矿制品、有色金属采选业为主,共能生产52个工业产品,现有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股份合作、联营、股份有限公司、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个体私营等多种所有制和企业组织形式并存。 到200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2亿元,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8.9%.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1户,从业人员1.88万人,总资产11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51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8.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0.2亿元,利润11.6亿元,实现税金17.2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7.7%. 工业企业主要以昭通卷烟厂、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侨通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等三户大企业支撑,三户企业共有职工5161人,资产65.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42.8亿元),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7.4%,创税15.6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1.4%. 二、“十五”工业发展成就及其地位和作用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发展,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一)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实力不断增强。全部工业增加值2005年比2000年累计增长98%,年均增长率为14.6%.从2001-2005年实际增速看,分别为-6%、1.3%、9.3%、27.1%、18.0%,总体上呈逐步加快之势。企业平均规模有所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中,平均每户企业拥有的资产总额由2000年的9183万元提高到14198万元,增长55%.2005年与2000年相比,除卷烟受国家计划控制,产量有所下降外,多数重要工业产品如原煤、发电量、化肥、水泥、电石等产量大幅增长。 产品 单位 2000年 2005年 增长(%) 原煤 万吨 155.5 666.0 328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8.8 14.4 63.6 化肥 万吨 31.4 42.2 34.4 水泥 万吨 71.9 116.6 62.7 电石 万吨 1.7 8.96 427 卷烟 万箱 53.52 48.29 -9.8 (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2005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九五”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看,工业增长贡献率“十五”末达68%,比“九五”末上升58个百分点,即由2001年的负增长,到2002年起逐步上升,分别为6.5%、25.6%、28.7%、68%.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逐步提高,从2000年的54.1%上升到2005年的67.7%. (三)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通过“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在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的同时,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2000-2005年规模以上主要行业工业增加值及比重 行业分类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亿元 比重 总 计 17.39 100 15.66 100 18.62 100 20.59 100 30.24 100 38.35 100 烟草 10.08 57.9 8.71 55.6 10.73 57.6 10.45 50.7 15.28 50.5 20.76 54.1 化工 3.19 18.4 3.04 19.4 3.22 17.3 4.82 23.4 7.85 26 8.05 21.0 印刷 1.24 7.1 1.15 7.3 1.73 9.3 1.85 9 1.57 5.2 1.48 3.9 电力 1.21 7.0 1.18 7.5 1.14 6.1 1.31 6.3 2.29 7.6 3.16 8.2 非金属 矿制品 0.75 4.3 0.7 4.5 0.85 4.5 0.99 4.8 1.49 4.9 0.97 2.5 有色金 属采选 0.21 1.2 0.38 2.4 0.56 3.0 0.72 3.5 0.81 2.7 1.74 4.5 小计 16.68 95.9 15.15 96.8 18.22 97.9 20.14 97.8 29.29 96.8 36.16 94.3 在全市规模工业中,6大支柱产业所占比重,除烟草业及印刷业下降3.8个和3.2个百分点外,其它行业都有所上升:化工、电力、非金属矿制品、有色金属采选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6、1.2、0.6和3.3个百分点。 另外,金沙江水能资源开发和市内中小水电建设已全面展开,水火并重、大中小并举的能源产业开发格局基本形成;天麻、马铃薯、魔芋和畜产品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企业不断涌现,产业规模、档次、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 (四)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突破。全市基本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纳入省政府考核的应改制国有企业138户,到2005年末,完成136户,占目标任务的98.6%;纳入市级考核的152户企业,完成146户,占目标任务的96%.通过改革,国有资本基本退出了一般性竞争领域,实现了全市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优化,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与非公有制工业产值比例(不含中央、省属企业)由2000年的60∶40调整到36∶64.改制后绝大多数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显著提高,民营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为50.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0%. (五)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2亿元,利税总额28.7亿元,利润11.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3、1.5和3.5倍。 (六)工业布局调整步伐加快。“十五”期间为合理布局工业发展空间,构筑工业发展平台,加快了工业园区建设,昭阳省级工业园区的实施方案、总体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水富省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和可研报告已通过评审;正式启动了彝良县矿冶加工基地建设;其他特色园区和基地如鲁甸工业园区正在规划实施中。 我市工业在“十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横向比,增长速度较低,与全国全省的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全国、全省工业增加值2000到2005年年均增长率分别比我市高出5.4和3.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4%,仅比2000年上升0.8个百分点。 三、昭通工业化进程分析判断 根据国内外有关经济理论和历史经验,一般运用人均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下面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几方面来综合判断昭通的工业化阶段。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即根据人均生产总值水平,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从目前的现状看,2005年昭通市人均生产总值3342元,按当期汇率折算,约为412美元,处于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二)产业结构。从三次产业比重来判断,我市2005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7.8∶38.7∶33.5,产业结构呈“二、三、一”,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三产业,但一产比重仍高达27.8%,因此可以判断我市只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三)就业结构。综合钱纳里、赛乐奎因等人的研究,就多数国家和地区的一般变动模式来说,工业化进入初期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58.7%、16.6%和24.7%;2005年末,昭通市全部从业人员275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263万人,从事农业人口仍占很大比重,二产从业人员比重最小,由此可以判断我市处于工业化的准备阶段。 (四)城乡结构。钱纳里等经济学家曾概括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一般变动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工业化的演进导致产业结构的转变,带动了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一般认为,在工业化前的准备期,城市化率在30%以下;昭通到2005年末,城市化率仅为17.5%,尚处于工业化前的准备期。 (五)工业内部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重工业化阶段,包括以原材料、基础工业为重心和以加工装配工业为重心两个时期;二是高加工度化阶段;三是技术集约化阶段。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受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其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因素,结合我市工业实际,我市非烟工业主要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以此判断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 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以人均生产总值水平指标为主要依据、以其它指标为辅助依据,来判断我市的工业化进程,目前昭通经济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推动工业化进程任重而道远。 四、基本经验 (一)认识统一,方向明确。“十五”期间,工业发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确立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全市上下普遍树立了“工业强市”的理念,各级干部职工思想统一,对工业化是实现小康社会必然选择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求发展谋发展的愿望空前高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委、政府加强了对工业经济发展的领导,“十五”期间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及部分重点工业企业都签定了工业经济发展目标责任状,实行跟踪考核,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04年以来,全市召开了推进新型工业化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扩大宣传、理清思路,使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理顺体制,激活机制。基本完成三年国有企业改革任务,通过改革,盘活了资产,理顺了体制,激活了机制,重组的绝大多数企业活力明显增强,效益明显提高,同时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借助外力,增强发展后劲。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参与我市企业改革、发展和优势资源开发,大大增强了工业的发展后劲。 (五)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