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 扬州市体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扬州经济社会大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事业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群众对体育的需求空前高涨。为进一步推动“十一五”期间全市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总结“十五”期间的经验,结合扬州实际,制定《扬州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我市体育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抢抓机遇,克难奋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 (一)群众体育 “十五”期间,我市群众体育工作发展很快,广大群众科学健身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组织网络逐步健全,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全市有40%的人口经常参加体育锻炼;100%的街道和50%的乡镇开展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的创建工作;全市共有体育社团组织12个,批准授予技术等级的社会指导员3370人,其中国家级11人、一级70人、二级949人、三级2340人;晨晚练点遍及全市城乡,建成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工程14个,工程点234个,全市各社区和乡镇的布点率达100%;国民体质监测为城乡居民免费监测万余人次,并为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库提供有效样本2909个;全市有10个乡镇被授予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乡镇,2个街道分别被授予全国和省体育先进社区;每年全民健身周期间参加活动人数达25万人次以上,组织全民健身活动多达120项次,我市全民健身周活动多次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的表彰。 (二)竞技体育 “十五”期间,我市竞技体育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业余训练项目、规模不断扩大,教练员综合素质和训练成绩不断提高,成功承办了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十五”期间,新增自行车、散手、体操、OP、拳击、网球、射箭、花样游泳、跆拳道等9个业余训练项目,引进高水平教练13名。现有业训项目26个,参训人数1500余人,重点队员300人左右,省注册运动员920人。五年里,向省以上优秀运动队和部队体工队输送优秀运动员60人。扬州输送的运动员列全省前6位,输送贡献奖列全省前4位。全国第九届运动会上20名扬州籍运动员代表江苏队参赛取得了7枚金牌;肖爱华、姚烨、袁爱军、宋红娟、姜静等5名运动员参加第二十八届奥运会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团参加省十五届运动会,获体育道德风尚奖,金牌、总分全面超上届。成功举办了第二十一届世界杯男子乒乓球锦标赛、第二届亚洲艺术体操锦标赛、全国举重冠军赛、全国足球甲B联赛江苏舜天主场比赛、全国竞走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及一批省级体育赛事,多次被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授予全国和江苏省优秀赛区、最佳赛区称号。间隔19年成功举办扬州市第十届运动会。扬州市体校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体育总局艺术体操后备人才培训基地在广陵区挂牌成立,江苏省中长跑、竞走基地落户扬州。全市有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市级23所;2005年我市圆满完成了承办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以下简称十运会)艺术体操、男子举重和男子足球比赛任务,扬州赛区被十运会组委会授予了2个最佳赛区(艺术体操比赛和男子举重比赛)和1个优秀赛区称号。扬州市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 “十运会组织贡献奖”。我局被市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参赛成绩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据统计,十运会我市共有63名运动员参加了21个大项的比赛,共获得9.75枚金牌、4枚银牌、7.5枚铜牌和488.75分的成绩。参赛项目和参赛人数是历届全运会最多的一次,取得的成绩也超历届全运会。特别是我市省队市管优秀运动队中长跑、竞走基地共有10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6个小项的比赛,取得了2枚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子和62分的优异成绩,超额完成了省体育局下达的1枚金牌、30分的任务,为江苏代表团圆满完成十运会参赛任务作出了积极贡献,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了“参赛集体一等功”。 (三)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 体育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市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体育技术培训等体育主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市场逐步拓展,社会各界参与体育、投资体育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体育彩票销售稳步发展。“十五”期间,新增体育彩票销售终端机255台,体育彩票销售3.8亿元,市级公益金收入2850万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增添了活力和后劲。“十五”期间,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市体育馆、训练馆的综合改造及体育场二期工程建设;建成了体校简易训练馆,美化整治了校园环境;建成了三片网球场及省中长跑、竞走基地居住、训练用房,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市体育设施落后的状况。为了承办十运会男子举重比赛任务,市委、市政府在新城西区规划新建体育公园,其中体育馆工程投资近2亿,占地面积1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可容纳6000名观众,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甲级体育馆,新建成的体育馆圆满完成了全国第十届运动会男子举重比赛任务。 (四)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体育工作基础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与省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各县(市、区)之间,城乡之间体育发展还不够平衡;竞技体育整体水平还不高,优势项目不多,后备力量不足;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体育市场和总体规模不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增长缓慢;体育法制建设和体育市场管理监督还有待加强和完善。 二、“十一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6—2010年是扬州市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体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从外部环境来看,还是从体育发展规律来看,今后的五年将给扬州体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扬州体育发展有着诸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的加速发展将会促进体育消费需求的提高。2010年扬州将在苏中率先实现现代化,人均GDP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空前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这些都将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扬州市第十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为扬州体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十运会的举办不仅推动了扬州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也加快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广大群众的体育意识,提高了体育人口的总体比例,为“十一五”期间体育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为体育发展带来重要契机。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奥运热”、“体育热”已席卷全国,对推动各地经济发展和体育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扬州体育也将从中间接受益。我市以此为契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必将有较大发展。未来五年,扬州体育将实现新的飞跃。 与此同时,未来五年,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举国体制使我市体育发展的外在压力越来越大,全省兄弟市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对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提高构成新的挑战;扬州竞技体育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体育后备人材尖子不尖、教练员梯队建设滞后;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体育品牌还没有形成,对扬州体育的发展会带来一定影响;体育发展资金匮乏,政府的主导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投资体育规模偏小,不能满足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扬州体育强市的建设。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是: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体育法》和各项体育方针、政策,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全面推动扬州体育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体育发展模式由政府主导型向社会多元型转变,体育管理方式由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转变,体育参与形式由政府动员向大众自助消费转变。 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科学发展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注意体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体育内部协调发展的关系,地区间体育平衡发展的关系,确保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社会化发展原则。在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体育社会化发展,鼓励和倡导国有、民营、个体、外资等多种所有制企业投入体育事业,加大对社会办体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