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九江市“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庐山管理局,九江、共青开发区管委会,云居山—柘林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有关企事业单位: 《九江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
九江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10年)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关键时期,又是我市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升全市科技创新水平,全面推进“3+1”发展战略。现根据国家、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一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出九江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一、科技工作现状 自“十五”以来,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党的科技政策指引下,坚持“创新、产业化”的基本方针,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思想指引下,通过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投入连年增长、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在普及科技知识,参与基础研究,健全科技法制,实施科技计划,培育科技市场,发展高新技术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1、改善和加强了科技工作领导。自1996年我市成立“九江市科教领导小组”以来,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了“九江市科教领导小组”,并对县(市、区)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进一步加强了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2、优化了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十五”期间,结合九江实际,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九江市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办法》等人才政策措施,有效地规范、指导和加强了全市科技人才工作。 3、形成了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我市科技投入在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已初步建立了一个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企业按销售收入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技术开发基金为主,社会融资为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4、加大了科技普及与科技宣传力度。“十五”期间,我市各有关部门在每年正常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了大批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协调和动员了各方面的力量,经常性开展各类科普和科技宣传活动,这些活动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全社会科技意识和促进了全社会的科技普及和提高。 (二)主要成就 1、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实力明显增强。“十五”初期,全市拥有各类中级职称以下科研人员5.6万人,2004年发展为6.9万人,科研人员占全市人口比例达1.4%,科技进步对全社会经济增长贡献率近43%,比“九五”增加约3个百分点。随着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社会科技投入强度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全市R&D/GDP比例达0.3%。五年来,共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成果奖9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7项,市科技进步成果奖72项。 2、科技计划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科技保证。按照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原则,围绕全市经济建设的重点和关键问题,“十五”期间,有选择地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市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5项,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3237.8万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5.81%。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62项,争取三项经费990万元;省级科技项目259项,争取三项经费927.3万元。实现了国家“863”高科技计划零的突破。科技计划重点支持了国家星火有机硅产业基地和有机高分子材料、机电一体化、电子、电力设备、制造业信息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等七大领域的攻关。 3、围绕大开放主战略,拓宽了科技合作与交流新空间。“十五”期间,继续保持了市校科技合作的良好势头,目前,已有103家市属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技术合作关系。仅2005年我市就接收清华大学19名博士研究生来九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企业合作进行科研攻关。新开辟了市科技合作与交流渠道。分别与浙江省宁波、温州两市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五年来,先后组织了二十余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参加了深圳高交会、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和东盟博览会,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放的科技工作格局。 4、着力突出大工业,呈现了高新技术产业强劲发展的新势头。通过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我市传统工业的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的整体技术水平有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改善。至2005年底,通过省科技厅认定区外高新技术企业达18家,占全省总数的14.4%。一方面,瞄准国家科技产业政策,以有机硅、汽车和3T光电等重大项目为重点,发展强势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推广以CAD为代表的单元技术和以CIMS为代表的集成技术。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0.17亿元,利润1.01亿元,上交税收1.017亿元,与“九五”期末的2000年相比,实现了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和技、工、贸总收入三个成倍增长。 5、农业科技成效显著,开创了科技服务“三农”新局面。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学科比较完备,功能相对健全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开发与服务功能逐步增强。九江农业科技在诸多领域已处在全省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全市科技兴农、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及“星火计划”,起到了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作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6、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和专利技术工作取得实质性突破。“十五”期间,全市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5家,使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0家,资产总额达77546万元。专利技术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05年全市我市专利申请量达160件,较“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360%。 (三)存在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工作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贮备少,尚未真正形成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全市科技力量比较薄弱,在前瞻性、交叉性的高新领域更是如此。 2、科技体制与运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工作滞后。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大多数还是原有的运行模式,普遍存在底子薄、基础弱、设备旧、手段差、人才匮乏等问题。 3、科技投入总量小,强度弱。“十五”期间,我市科技三项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平均为0.18%,和周边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4、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不强。主动寻求企业发展上的突破与创新积极性不高。民营科技企业普遍存在着风险承担能力差的问题。 5、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十五”期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左右,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 (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大工业发展战略,势必形成对高新技术大量需求的局面,城市风格及发展方向定位于大旅游、大物流及城市大建设,必然要求全市人民整体科技素质的提高及充分体现和发挥城市综合生产力的功能。 二、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市科技发展指导方针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立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遵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重点围绕“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着力培植创新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全面提升科技竞争力,为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提供技术支撑和强大动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科学思想指导科技、经济工作,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目标重点,为解决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提供科技支撑。 3、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原则。在政府宏观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4、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强化人才意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坚持人才使用与人才培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并举原则。 6、坚持三个结合。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结合;技术创新与技改、技术引进结合;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 7、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培植基础,整体带动的原则。由单纯抓项目到宏观管理为主,为科技发展创造一个创新的环境。要正确处理好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当前需要和技术后劲的关系,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形成技术创新工作的有效合力,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