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扬州市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扬府办发〔2006〕127号
【发布日期】 2006-10-31
【实施日期】 2006-10-3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扬州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月三十日
 

扬州市卫生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扬州围绕“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和“两个率先”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全市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要求相协调,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卫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社会环境分析
  (一)“十五”扬州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全市卫生系统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加强卫生基础建设和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了“十五”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和中医药得到了较好发展。全市城乡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4.2岁,同省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为8.83/10万,婴儿死亡率为6.3‰,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和“十五”规划控制指标。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为“十一五”卫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1208个(其中诊所358所,卫生所、医务室30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178所)。医疗实有床位(包括乡卫生院床位)达到11765张,其中医院床位7628张,每千人口2.59张,高于全省2.46张水平;卫生人员达到1873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5310人,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助理执业医师1.55人,高于全省1.47人的水平;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05人。与“九五”期末相比,医院床位(包括乡卫生院床位)增加1259张,卫生技术人员减少1037人。(卫技人员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乡镇卫生院撤并,以及部分企业医疗机构解体)。全市各级医院取得较快发展,完成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项目面积达12万平方米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医疗设施配套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队伍建设有了新的进步,医疗服务的各项质量效率指标有了新提高。
  2、卫生改革稳步推进。
  “十五”以来,全市卫生系统深化卫生改革,加大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实施了部分医疗卫生单位的布局、结构和功能的调整,改革卫生防疫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市及各县(市、区)均分别组建了卫生监督所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成市县统一管理的采供血机构。市妇幼保健院先后兼并了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广陵区红十字医院,市中医院兼并了市轻工技校,市卫生学校整体并入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控股的扬州南方协和医院并已开工建设,将为西区群众就医提供方便。这些资源的优化重组,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全市农村通过售、租、股、包等形式,对50多家非政府所在地卫生院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卫生投入多元化机制逐步形成,市区建立民营综合性医院4所、专科医院2所,私营和个体医疗机构50多所。公立医疗机构普遍推行了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改革,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面推行了病人选医生改革,职工全员聘用制、干部竞争上岗等改革措施进一步完善。通过改革,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3、农村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十五”期间,全市重视和加强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85%。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改水两项政府实事工程,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8.6%以上,自来水累计受益人口327.9万人、普及率达96.6%,卫生厕所覆盖率达68.5%(其中无害化卫生厕所达32%)。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镇村活动成效显著,市区建成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市建成国家级卫生镇2个,累计建成卫生镇省级24个、市级46个,省级卫生村62个,市区周边8个乡镇全部建成省级卫生镇。全市“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通过省级评估,健康教育普及率城市为100%、农村75%。农村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改善了农村环境和农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条件,促进了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4、公共卫生建设和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
  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期间,全市实现了“零病例、无疫区”的重大胜利。制定了《扬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了公共卫生四大体系建设,基本建成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级医疗机构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以肠道传染病为重点,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健全了传染病报告、监测和处理制度。艾滋病、血吸虫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血防工作多次受到国务院检查组和省卫生厅高度评价;结核病防治水平取得新突破,多项防控指标进入省先进行列。儿童计划免疫“五苗”覆盖率达98.7%。全市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年发病率为161.31/10万,全市孕产妇保健管理率为94.3%,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91.3%,均达到省规划指标。
  以防治食物中毒为重点,认真履行公共卫生安全监督执法职能。实施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传染病防治监督执法工作得到较好发展,医疗机构纳入经常性卫生监督范围,公共卫生和医疗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5、中医药事业取得新进展。
  全市中医机构内涵建设进一步推进,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市区建成了“扬州中医博物馆”、“扬州名医馆”;市中医院建成国家三级中医院,并列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农村中医工作稳步推进,县(市)全部建成全国或江苏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覆盖率达90%以上。
  6、卫生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建名院、创名科、树名医“三名”战略和“2·4·1人才建设工程”为抓手,推进卫生科技人才建设。全市建成全国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专科4个、市级重点专科35个,获省以上科技进步和新技术引进奖18项;心脏直视手术、肝脏移植和心脏移植等高难手术的医疗水平已步入省内先进行列。全系统有2人被确定为省“1·3·5工程重点人才”、1人被确定省“1·3·5工程”后备人才,有15人被确定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有13人(次)被确定为国家和省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市直医疗单位已拥有博士后2名、博士43名、硕士150多名。
  (二)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十五”期间我市卫生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事业发展中长期积存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仍未消除,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是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发展不够,影响着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
  1、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我市人均卫生费用以及人均卫生事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