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的通知 (武政〔2006〕37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 年-2020 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六年十一月五日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 年-2020 年) 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基础条件 (一)规划背景 都市农业是指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依托大都市的资金、科技、信息和市场优势,与大都市发展紧密融合的一种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业。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部分特大城市在国内率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自本世纪初起,武汉市开始进行建设都市农业的探索。从城市发展定位来看,今后 15 年我市要以“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为总体发展目标,建成经济实力雄厚、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民生活富足、区域城乡一体的现代化大都市,为此,立足武汉、面向武汉城市圈、辐射中部地区、走向全国,建设与武汉大都市发展目标相配套、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都市农业,是新时期我市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的必然选择。 (二)发展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已呈现出良好势头。 1.新型农业蓬勃发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民营工商资本逐步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在其带动下,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在我市城郊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 2.园区建设方兴未艾。目前,我市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已发展到 300 多家,如张公山寨、帝元农业园、和平农庄、多福农庄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都在数千万元以上;农业科技产业园也发展很快,全市已有近 200 家,其中投资达数千万元的大型园区就有十几家。 3.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05 年,全市拥有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60 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 16 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覆盖率达到 51.9% ;全市已建成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 64万亩和畜禽养殖小区 85 个,其中万亩以上连片种(养)的特色基地达 68 个。 4.生态环境建设势头良好。近年来,我市以造林绿化为突破口,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开展了环城森林生态、退耕还林、绿色通道、长江防护林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仅 2001年-2005 年,全市就完成人工造林 76 万亩,5 年之内全市森林绿化率提高了 6 个百分点。 (三)建设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 1.自然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 309 万亩,宜林地 160 多万亩,荒地、滩涂近 10 万亩,水面 320 万亩,其中可养水面 180 万亩,土地资源丰富;境内山川、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2.区位优势明显。我市位于京广、京九铁路大动脉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处,历来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至广州,北上北京,距离均在 1200 公里左右,处于中国经济地理的核心位置,是我国少有的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政、电信于一体的重要交通通讯枢纽。 3.市 场 潜 力 巨 大。2005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28.6 亿元,居全国 19 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第五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0850 元,市民生活已开始向全面小康过渡,对农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高档化,对旅游休闲、体验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呈快速增长趋势。 4.科技实力雄厚。我市是华中地区的科教文化中心,拥有大专院校 52 所,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 452 家,两院院士 48 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50 多万名,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植物所、中国农科院油料所等农科高校(包括涉农院系)、科研院所 20多家,这些都为我市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5.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总体上看,我市经济发展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基本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基础;同时,近年来中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在逐步加大,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势头良好,这些也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但是,我市都市农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目前我市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不到4 亩,属于超小型农业,制约了农业机械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由于耕地化肥施用量偏多、工业与生活废水处理不到位,农村水体污染、土壤物理性质变差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自来水普及率低。四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较突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转移较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 二、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 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原则,依托城市的资金、科技、人才、信息和市场优势,突出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先进园艺业、集约畜牧业、高效水产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升级,综合开发农业的经济、生态与社会功能,建设与特大城市发展相协调、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体系。 (二)发展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实现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都市农业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和谐发展。 2.城乡互动原则。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扩散、渗透和辐射。 3.可持续发展原则。既解决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又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有效利用、配置、保护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的有效统一,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保护、发展生产力,保持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科技先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的科技优势,加强农业科研与应用,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速农业实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发挥科技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先导作用。 5.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我市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资源状况、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的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所作为,坚持先易后难,梯度推进。 (三)功能定位 根据当前我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条件,我市都市农业应具备以下五大功能: 1.产业经济功能。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行基地化种(养)、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开发,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既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又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对农业的生产、生态、旅游等功能进行综合开发,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总体效益,形成都市农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2.生态平衡功能。通过造林绿化、建设稻田与水生菜湿地、发展避灾农业、控制农业污染源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都市农业在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的作用,促进生态平衡;同时,借助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利用、保护好城郊的河流、湖泊、水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使武汉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环境更美。 3.观光休闲功能。充分利用我市城郊山水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休闲山庄、休闲农舍与高科技园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让市民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中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生活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文化科普功能。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及青少年了解农业知识的要求为目标,赋予都市农业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科普功能。如开放部分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和农业庄园,为学生和市民亲近自然、接触农业文化、了解农艺知识等提供基地和平台。 5.辐射示范功能。充分发挥我市科技、人才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输出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理念和科技成果,向武汉城市圈内的城市展示我市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充分发挥我市都市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努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到 2010 年,基本形成产业特色明显、优质高效和持续增长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