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府发〔2006〕118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七日 南宁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方位开放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时期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攻坚期。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我市人才队伍综合竞争力,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专项规划。 第一章 人才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人才工作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作出了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市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人才工作得到有效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更上台阶,为“十一五”人才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才队伍总量迅速增长,整体素质稳步提升。2005年底,我市各类人才总量58.03万人,其中,党政人才2.0万人,经营管理人才5.2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8.69万人,技能人才17.9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4.12万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建立起7个人才小高地,全市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25人,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人才381人。人才能力建设成效显著,人才素质稳步提升,各类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者所占比例达30%,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者所占比例达31.1%。人才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中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达79.70%,党政人才中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达79.66%。人才的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组织实施1016项国家、自治区和南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列全区第一,申请数达2630件,授权量达1368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 人才聚集效应得到加强,人才布局与经济结构调整更加适应。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若干规定》等人才工作政策文件,打破了人才流动的政策性障碍。人才引进政策更加开放,更加灵活,共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6000多名,其中引进博士77名、外国专家500多名。全市人才结构布局和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适应。非公有经济组织人才达到19.06万人,所占比例达到34.35%。二、三产业人才队伍数量稳步增加,人才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三次产业人才拥有量分别占23.96%、29.65%、46.39%。直接关系民生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达43.92 %。在人才小高地示范带动下,人才向重点行业、优势产业、重要区域集聚的趋势正在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开发区人才数量稳步增加。 人才管理机制得到不断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开坚实步伐。创新公务员管理制度,完善规范公务员考录制度,共考试录用国家公务员3299名。以职称改革为突破口,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联系点为典型带动,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和工资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市、县(区)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得到协调发展。建立起竞争机制,机关事业单位中层以上领导职位实行竞争上岗,推进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日趋成熟,职业化、市场化趋势加快,由董事会到市场中找经理人的机制基本形成。人才服务对象从国有单位到非公有经济组织、从城市到农村拓展,人才服务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现。我市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推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齐驱并驾,以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的各项业务蓬勃发展,人事代理服务向着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方向不断延伸,人才信息网络在高标准、高水平中起步,人才派遣、人才夜市等业务取得新突破。市、县(区)及行业人才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全市共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20多家,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格局。人才流动工作的社会覆盖面不断扩大,人才自主择业、单位自主用人的市场机制基本形成,有效地发挥了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十一五”人才发展的机遇和面临的形势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日新月异,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我国经济已进入起飞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市面临千载难逢的重大发展机遇,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两廊一圈”经济走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启动和加快推进,国家正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自治区重点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这一系列外部环境将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的新阶段,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上升的空间大,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明显加速,这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各类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造就一大批适应建设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构建和谐南宁需要的各类人才。 “十五”期间,人才强市战略得到深入实施,人才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布局不合理、创新能力不强、创业环境不佳等问题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竞争能力不强,与南宁加快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创新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较为紧缺,尤其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现代企业家人才,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学科、技术和企业科技人才奇缺。二是人才布局存在结构性失衡,人才过多地集中于机关事业单位,集中于城区,而工业企业人才拥有量偏少,县(区)人才偏少,人才流失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人才吸引和承载能力有待提高,由于我市产业规模较小,层次不高,人才创业发展的空间有待拓宽,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吸引力,人才聚集效应不够明显。人才机制不够灵活,鼓励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有待优化,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不高,与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不相适应。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人才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重点,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努力实现人才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人才结构布局调整重心由传统行业向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转变,人才效益由规模效应向经济效应、社会效应转变,为促进全方位开放创新,建设区域国际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统筹人才资源开发与促进全方位开放创新,统筹人才能力建设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统筹人才城乡协调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与人才队伍整体建设,统筹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需要,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项目建设相结合。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创新型领军人才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以人才小高地建设为载体,推进人才与项目互动,通过项目聚集和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团队,着重提升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人才集群开发与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相结合。围绕重点行业、支柱产业和重要区域发展,推进人才集群开发,努力形成若干个优势产业人才群体和优势学科人才群体。充分发挥人才集群示范带动效应,推进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促进人才产业、行业、地域间合理分布。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确立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配置作用。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管和人才开发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数量比较充足、结构比较合理、整体素质优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的人才队伍。人才总量与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协调,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不断适应,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不断互动促进,人才流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激活,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发展成长的机制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