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宜昌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宜府发[2006]035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宜昌开发区管委会: 现将《宜昌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宜昌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是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宜昌林业发展规划,对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宜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建设成就和经验 “十五”时期,是宜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也是宜昌林业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林业生态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总要求,坚持生态优先,依法治林,科技兴林,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林业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市荣获“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光荣称号,市林业局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林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全省红旗林业局。 (一)主要成就 1、“十五”计划全面完成,林业投入持续增长 五年来,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86万亩,封山育林797.43万亩,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2190.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164.5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了32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不含灌木林)达到48.5%,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3%,林业社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计划任务。 五年来,全市共到位各类建设资金22.02亿元,其中,中央林业投入13.76亿元(国家预算内基建投资1.91亿元、国债资金3.64亿元、中央财政专项事业资金6.02亿元、其它国家预算内资金2.19亿元),省级林业投入0.82亿元,林业利用外资总规模6.63亿元,其它资金0.81亿元。 2、造林绿化面积扩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全市依托林业重点工程,围绕“一线两区”和三峡绿化带建设,采取停、封、退、造、改、迁“六管”齐下,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不断加强绿色通道建设、农田林网建设和城市林业建设,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林种结构更加优化,林分质量不断提高,森林生态功能显著增强。五年来,全市累计义务植树4132万株,建成绿色通道5758公里,占已通公路55.16%,建成农田林网2.48万亩。实现了“三增三降”目标,林地面积、森林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分别上升了95.2万亩、143.5万亩和4.5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土壤流失总量分别下降了8.53%、14.22%和15.56%。 3、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工程管理不断规范 (1)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市共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154.5万亩,其中封山育林118.7万亩、飞播补植管理31.9万亩、人工造林3.9万亩;共关闭木材加工企业177家,分流安置富余职工5672人,其中一次性买断安置2306人;工程区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累计调减木材采伐指标322.05万立方米,减幅达55.8%;健全了市、县、乡、村四级森林管护网络,建立县级森林管护总站9个、乡镇级森林管护站(所)96个、管护片757个、管护点1419个,落实管护人员2935名。工程区资源呈现恢复性增长,林区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下达核销债务资金1.98亿元,涉及企业35家。与此同时,我市天保工程区国有林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造林资金共3261万元,并已获国家批准免除或停息挂帐该项目资金。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共到位天保工程资金29279万元,其中:国家财政专项资金20346万元,基本建设资金8933万元。 (2)退耕还林工程。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3.07万亩,其中:坡耕地还林72.17万亩,荒山造林70.9万亩,粮食、现金、种苗补贴等退耕还林政策得到较好的贯彻落实。全市共到位退耕还林资金4.36亿元(含粮食折款),其中种苗费0.64亿元,现金补助0.32亿元,粮食折款3.40亿元。全市有22.5万农户、88.5万人从中受益。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已经成为全市植树造林的主体工程,工程的实施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全市生态环境,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十五”期间,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保护机构不断健全,保护力量不断增加。全市已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14个,其中市级2个,县级12个。五年来,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52个,保护区总面积达到202.5万亩。其中,按级别分:国家级1个,省级33个,市县级18个;按类型分:森林类39个,湿地类13个。与此同时,各地多渠道筹措资金1.2亿元,加大对保护区建设的投入,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4)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建设工程。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建设稳步实施,共完成造林2.44万亩,封山育林1.2万亩,绿色通道植树46万株。共完成投资86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80万元,地方配套96万元,建设单位自筹184万元。 (5)速生丰产用材林和高效经济林建设工程。到“十五”期末,全市共建成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10万亩,各类经济林基地216万亩,各类中药材基地233万亩。全市千亩以上的基地123个,500亩以上的基地275个。秭归县、小溪塔镇、百里洲乡分别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中国柑桔之乡和中国砂梨之乡。 4、森林资源得到保护,依法治林成效显著 全市建立健全了林业行政执法、森林资源管理、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体系,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维护了森林资源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造林绿化、保护森林的积极性。五年来共依法查处了10730起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03‰以下,创造了连续15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优异成绩。森林病虫害防治率和监测覆盖率提高到92%以上。林地林权管理得到加强,全面完成了林权证登记、发证、建档工作,发证面积达1880.8万亩,占应发证面积的95%,林木、林地权属得到落实。对石漠化土地进行了区划和监测,全市石漠化面积656.2万亩,为今后开展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5、林业产业方兴未艾,林业经济快速发展 全市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建龙头”的要求,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改造与创新相结合,林业产业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林业总产值达到30.5亿元。汇源果汁、长阳昌农、宜都丰岛、山山集团、五峰翔源、水布垭银杏酒、远安德中蚕丝、森源食用菌、远林集团等9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有21.5万户农民从林业龙头企业中受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20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森林旅游产业,共接待游客31.2万人次,实现总收入5612万元。“林庄经济”异军突起,共涌现“林庄经济”大户286个,经营山林面积26万余亩,经营收入达到0.92亿元。种苗花卉、森林蔬菜、森林家禽和野生动物养殖也呈蓬勃发展之势。 6、科教兴林取得实效,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十五”期间,大力实施人才强林战略,先后在全市林业系统选送18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林业高校及科研院所攻读研究生,累计培训林业技术骨干200余人,重点扶持20名林业科技带头人开展20个林业重点课题研究。全市有32多个林业科研项目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其中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鄂天麻1号、2号被湖北省评为优良品种进行推广,三峡地区几种工业用材针叶树种引种选择研究、宜昌市猕猴桃引种修剪及组培技术研究、管氏肿腿蜂防治松褐天牛技术试验研究等课题获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贴专家王绍柏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工作者,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受到市委、市政府重奖。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全面建成,成功引进美国优良林木种苗4.5万株。 7、自身建设取得新成就,林业机构队伍得到加强 按照“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总要求,全市林业系统认真开展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制度等五大建设,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工作作风进一步好转,行政效率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林业行业社会地位进一步提升。在行风评议中,市林业局获得市直机关综合评分第一名。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全市林业系统共有4个单位获得市、县级文明单位,市林业局机关连续2届被评为全省文明单位、全市最佳文明单位,连续4年被评为市直最佳文明机关。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市林业局与北京林业大学建立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合作关系,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在宜昌成立了三峡教学实验实习基地,开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全市林业机构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全市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全市共设立乡镇林业工作站88个,落实人员编制412名,平均每站达到4.7人,纳入了地方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