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福建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泉政文〔2006〕393号
【发布日期】 2006-11-13
【实施日期】 2006-11-13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
泉政文〔2006〕39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省部属驻泉各单位,各高等院校:
  《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已经泉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
 
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科技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遵循“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为目标,以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途径,以科技创先和体制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管理创新为保障,全面落实科技“八大工程”和“十大体系”的部署,增加了科技投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技竞争力不断提升,科技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以泉州湾国家星火产业带建设为载体,积极落实《泉州市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和农业科技专家顾问团,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积极成效。建立“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网”,南安市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农村信息化基地,南安、晋江、石狮、惠安被列为省级星火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市);农作物育种研究取得突出成绩,育成水稻、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13个;建立12个国家、省、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1个对台农业科技合作实验区。据统计,2005年全市12个国家、省、市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682亿元,出口创汇值10.9亿美元,上缴工商税收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20元。建立57家国家、省、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其中有国家级10家、省级16家。2004年,仅12个省级行业中心科技开发投入达2.1亿元,研发人员1210人。行业中心所在的龙头企业创产值65.67亿元,创税利7.16亿元,创汇1亿多美元。星火科技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建设17个国家、市级星火学校,并组建泉州湾国家星火产业带科技培训讲师团。“十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各类星火技术及管理人员20多万人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星火带头人和星火企业家,提升农民科技创业致富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十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设成绩显著,2002年12月泉州市高新技术孵化基地被确认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已形成以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为龙头,逐步辐射到辖区内各县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全市现共有4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为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鲤城电子技术、泉港区石化、石狮市服装技术专业孵化器。泉州市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共有孵化面积21000平方米,孵化企业总数达112家,涉及电子、机电一体化、软件、新材料、微波通信、安防、汽车配件等领域。建立了德化、惠安2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鲤城“微波通信特色产业基地”和德化“陶瓷产业基地”等二个基地成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设立了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已成为我市技术创新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展快速。至2005年底,全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60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2005年实现产值148亿元,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39家;泉州市高新技术园区经过整合之后,形成了以泉州清濛园、洛江园、石狮园和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为园区的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有企业1281家,年末从业人员16.7万多人,工业总产值达148.5亿元,上缴税费8.1亿元,出口创汇3.63亿美元;200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4.8亿元,与2000年171亿元相比增长266%,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5.3%。
  (四)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02年,我市被列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目前,在机械、电子、服装鞋帽等行业的规模以上企业80%使用了二维CAD辅助设计,20%的企业三维CAD应用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全市150家较大规模企业中有超过50%的企业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到2005年底,全市共建立8家省级、100家市级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应用示范企业。基本形成了以企业应用示范为点,以行业、区域经济信息化应用为纽带,辐射全市的示范应用推广体系。先进制造技术ASP服务平台建设方面进入实质性阶段。
  (五)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1997年,我市被原国家科委确认为全国首批两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1月,我市又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全国15个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之一。一是完成了10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试点与建设。二是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我市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近200家。三是成立了108名专家(其中两院院士12名)组成的“泉州市人民政府技术创新工程专家顾问团”。四是建立了以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的11个县(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体系。五是建立了德化、惠安二个民营科技工业园区。
  (六)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工作成效明显。围绕“两个转变”,将科技应用于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城市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促进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健康发展。公安、税务、海关、商检、工商、银行、国土资源、环保等政府部门以及金融、通讯、交通、能源等社会各行业的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减灾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防震减灾能力得到加强。此外,市、县两级政府积极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科技进步。泉州市获“2001-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实现“五连冠”,晋江市、惠安县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鲤城区获“2001-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丰泽获“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晋江、惠安、洛江、泉港、石狮、德化等县(市、区)获“2001-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南安市获“2001-2002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和“2003-200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安溪县、永春县获“2001-2004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称号。
  (七)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增强。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有66个科技成果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评出市本级科技进步奖180个、其中市长特别奖2项、一等奖18项;评出泉州市专利奖34项。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2424件(占全省25.6%),授权1562件(占全省30.3%),其中发明专利比上年增长39.1%,比2000年增长228.2%。截止到2005年年底,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累计为15679件,其中发明为527件(占总数3.4%),实用新型为3272件(占总数20.9%)、外观设计为11880件(占总数75.8%);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累计为10811件,其中发明为53件(占总数0.5%)、实用新型为2096件(占总数19.4%)、外观设计为8662件(占总数80.1%)。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6年位居全省前列。2003年以来,先后有9家企业和16家企业被确定为省、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9家省级专利工作试点单位通过考核验收,其中4家企业和3名企业工作人员被评为全省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建立泉州市知识产权信息网,成立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协会。积极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各类专利违法行为。2004年12月,泉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先后成立“泉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泉州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方案》,我市的知识产权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八)科技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十五”期间,我市科技经费支出有较大增长。2005年市本级财政对科技投入达3360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用2060万元,分别比2000年(1632.45万元、820万元)增长105.8和151.2%。科技投入重点更加突出,产业化效益显著。2001年起组织实施重大项目,至2005年,市本级科技三项费投入重大项目的达3000多万元,其中2005年投入重大项目的科技三项经费占年度科技三项费用的比例达58%以上。“十五”期间,我市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了新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还存在的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层次比例和结构不合理。二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特别是政府科技投入不足,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三是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缓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待于从根本上解决。全市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能够产业化的更少。
  进入新世纪,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重要时期。制定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规划依据,这对于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要位置,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摆在突出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技整体水平,为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科技发展原则
  1、立足市情、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紧紧围绕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科技工作,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2、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在科技研究开发上,既要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科技人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又要针对我市科技力量不足的实际情况,把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及消化、吸收与创新作为加速我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扩大技术引进,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把对引进技术在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和组装配套作为我市技术创新的基本内容,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由此获得后发优势,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3、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的原则。根据需要,以政府为引导、项目为纽带、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企业为载体、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共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成果链和产业链的有效结合。
  4、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发挥我市若干领域的科技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超常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大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实施系统改造,提高工艺技术和自动化水平。
  5、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体制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保证,在加强技术创新的同时,通过深化经济、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新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6、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把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作为主要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决策主体、开发主体和投资主体,政府主要是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创造环境、协调服务等,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7、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的协调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8、培养人才与引进人才相结合的原则。人才是科技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根本,既要大力培养人才,又要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努力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科技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科技发展战略
  1、科技兴市战略。牢固树立以自主创新为主导的经济发展观,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有效实行县(市、区)党政领导推动科技进步实绩考核制度,深入推进科技兴县(市、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发挥群体优势,加快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宣传和科技普及,树立自主创新的全民意识,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形成人人自觉参与科技兴市的社会氛围。
  2、创新发展战略。以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两大任务,按照“营造环境,创新机制,突出重点,示范引导”的总体思路,使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发展支柱;加强技术创新环境和基础建设,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创新路线,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实施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起基础作用的科技运行机制,并加快与国际接轨,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基础。
  3、人才发展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把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长期战略,造就以学科、技术带头人为主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以科技型企业家为主的高技术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构筑汇聚智力资源的开放型平台,通过联合研究开发、技术经济合作等形式“借脑”,注重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来泉州创业。
  4、项目带动战略。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以项目带动科技发展要素聚集,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二)科技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全省领先水平。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社会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在重点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科技水平高、在国内外具有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自主创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明显增强,实现从“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
  2、具体目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