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扬州市粮食流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委、办、局: 《扬州市粮食流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OO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扬州市粮食流通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根据《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扬州粮食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粮食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根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全市粮食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化进程,深化国有粮食企业转机改制力度,搞活粮食流通,抓好粮食储备,取得一定效果。 1、强化购销,服务农户,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 五年来,全市粮食购销企业累计敞开收购农民余粮319380万公斤,收购量占五年粮食总产量的37.3%,占农民余粮的84%左右。累计销售粮食376580万公斤。五年来,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形势,全市粮食购销企业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为目的,大力开展以“诚信服务,谋求共赢”为主题的订单粮食收购,订单收购量占全市商品粮的85%以上,占全市种植农户的86%。坚持与农户实行一次收购,二次分配,五年来从售后利润中返补农户300多万元。特别是各地提高了“三品”意识,对丰优香占、两优培九、武育粳等优质品种实行优质优价,推行优质品种单收单存单加,引导农民调优品种,保护了优势资源。继续开展争创“农民满意收购企业”活动,大力推行为农服务“零距离”,带动全社会收购主体共同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做到了让政府满意,让农户满意。坚持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信贷政策,与农业发展银行密切配合,做好粮食收购资金测算安排,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未发现挤占挪用现象,全市资金库贷比、归行率均达到100%。 2、深化改革,主动调整,实现粮食企业轻装上阵。 为积极应对粮食购销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五年来,全市不断推进改革深化。五年里,粮食购销企业在岗职工由2000年11000余人减至目前1400余人,粮食加工企业职工也从原来8000人减至现在岗1900余人,达到基本合理水平,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和国家财政的压力。非购销企业通过民营、租赁、联合、出售等不同形式的改制,改制面达到95%以上。改制后的粮食购销企业实行负担统一上划,企业代付,国有资产租赁经营,流动资金多渠道筹集,并按照人均100万斤收购量定员定岗,经营机制进一步搞活,职工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目前,全市149家粮食购销企业,其中国有独资企业8家(市直三家购销企业、县局5家),国有控股企业1家,民营企业33家,其余实行租赁承包经营。市直粮食企业按照2003年市委、市政府“彻底改、改彻底、改到位”的要求,截止去年末,除承担政策性业务的企业外,其它企业组建了16家民营企业,聘用原系统职工458人,并吸纳社会人员就业305人,新建了市粮食托管服务中心,将内退、协保、企业离休和关停重组企业的国有资产集中管理,较好地解决了职工再就业和下岗分流问题,为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3、强抓龙头,助农增收,实现粮企与农户“双盈”互利。 五年来,全市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推动贸工农一体化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以高邮双兔、江都天一等十家骨干企业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基本形成,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占全省粮食系统30家的13%,市级龙头企业5家。龙头企业实现产值产量占全市粮办工业经济总量的60%以上,利税占85%以上。龙头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引导农户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建立基地150余万亩,连接农户17万余户。培植出“牧羊牌”、“双兔牌”等一批优质品牌。目前全市拥有10多个优质米品牌,3个品牌的大米被省行业协会授予名牌农产品称号,20个粮油产品被国家和省粮食行业协会先后授予放心粮油产品称号。“牧羊”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双兔牌”大米荣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大米加工企业60家左右,年稻谷加工能力128万吨,其中规模较大的高邮市双兔米业有限公司目前已达到30万吨的生产规模。另据统计,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经纪人队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农村经纪人队伍达4500余人。 4、加强储备,确保安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 五年来,全市把完善储备管理制度和安全检查,加强基础设施作为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项大事来抓。2004年根据省政府下达我市的地方粮食储备任务,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的通知》,到2005年末,已完成了市、县级粮食储备1.5亿斤,占应储规模的100%。并制定了《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适时做好储备粮轮换工作。至目前全市代保管省储粮6000万斤,加上扩充后的地储粮,总的储备规模已达2.1亿斤,创近年来的最高纪录。截止200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