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太原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并政发〔2006〕43号
【发布日期】 2006-11-16
【实施日期】 2006-11-16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太原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并政发〔2006〕4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委、局、办:
  市发改委、市地震局关于《太原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批转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六年十一月十六日
 

太原市“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

市发改委 市地震局
 

  “十一五”期间,是太原市实现在全省率先发展,建设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并实施“十一五”防震减灾规划,是未来严峻的地震灾害形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本规划是指导太原市防震减灾快速、协调发展以及审批重大建设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重要依据。并指导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防震减灾规划。
  一、规划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坚持防震减灾与经济建设一起抓,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改革、完善各种机制,不断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及《山西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及《山西省防震减灾“十一五”规划》和《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期为2006-2020年,重点规划2006年—2010年防震减灾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保障措施。
  二、形势与要求
  (一)太原的地震环境和“十五”防震减灾回顾
  太原地震基本烈度8度,是全国省会中设防标准最高的城市之一。太原盆地地处我国大陆地区地震灾害多、灾情重的山西地震带中部,是山西地震带以至华北地震活动频度最高的地区。太原市位于盆地北部,是太原盆地两个地震活动密集地段之一,辖区内地质结构复杂,断层、断裂纵横交错,构造运动活跃。有文字记载以来,我市发生过有破坏性的地震23次,其中破坏烈度在6度以上的达13次之多,且易受周边地区地震波及造成严重震害。活断层科考探测的最新成果发现,太原市古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破坏严重。
“十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全市已形成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的防震减灾领导指挥系统;防震减灾工作逐步形成《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的工作格局;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旧城改造的进行,城市和重大工程设施抗震设防能力有所提高;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先后编制和修订了地震应急预案,地震事件发生后,能在政府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实施有效应急处置,维护社会稳定;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进入社区,逐步深入人心;地震监测预报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市地震观测站为中心的地下水动态、震前电磁波观测网络。
  (二)太原市地震形势现状分析及规划要求
  太原市多年来被列入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最新资料表明,太原柴村断裂在距今4000-12000年之间,至少发生过3次7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太原盆地北部的忻定盆地和南部的临汾盆地发生的多次7级、8级地震,都曾波及太原并造成严重震害。
  太原是一座千年古城,又是能源重化工城市。受地理条件的限制,90%以上的人口、财富和经济活动集中在地震带上,域内人口集中,建筑物密集,工业厂房和居民区混杂,加之地质结构复杂,各种地下管网和地面设施跨越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和断裂构造,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受外围强震影响,网络系统最易遭受破坏,导致城市功能丧失,且极易产生次生灾害,引发连锁反应。潜在的高指数地震危害,是太原重要市情之一。
  建立健全预警、防御和应急体系,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防震减灾的现实要求。“十一五”期间是我市实现战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总体规划设计时,应科学评估自然地质条件,充分利用城市地震活断层、地裂缝等地质探测和调查研究科学成果。历次重大地震灾害事件证明,地震活动断层、软土地基和砂土液化层、古河道是致灾“元凶”。太原市南部和西部分别有亲贤断层、东山山前断层、南堰断层、交城(晋祠)断层、田庄断层和汾河河道等,地质条件复杂,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选址规划,应统筹兼顾,科学评价,避免重大项目建在不宜建设地区。
  (三)我市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市防震减灾固有的基本矛盾,即地震灾害对公共安全的严重威胁与防震减灾能力不足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潜伏较高风险。国内外城市直下型地震经验表明,在地震中沿活断层一线的建筑物破坏最重,甚至许多抗震性能较好的建筑设施,也未能幸免。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力度必须加大。
  2、农村建筑多数无设防。农村房屋缺乏规范管理,很大一部分未经正规设计与施工,没有考虑抗震设防问题。加强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已势在必行。
  3、防震减灾投入不足,地震监测基础设施落后。目前我市存在缺乏先进的监测手段和管理方法,观测项目不配套,数据处理系统落后,网点分布不合理和监测密度不够等问题。4、社会防灾意识不足。民众缺乏防震减灾基本知识,主动防灾意识弱,对地震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缺乏自我防护与自救技能训练,对政府防震减灾工作缺少主动监督意识。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任务。
  三、防震减灾工作中长期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防震减灾工作“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加强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战略要求,我市“十一五”防震减灾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我市城乡具备综合抗御6级、相当于8度烈度地震的能力,其中,到2015年,全市各城区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要实现奋斗目标,防震减灾必须逐步实现有重点的全面防御,实行预测、预防、救助全方位综合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局面。
  (一)两层次目标及其能力要求
  防震减灾奋斗目标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面向全市提出的基本目标;第二层次是对各区提出较高目标。
  1、全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相当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
  第一层次目标是指在遭遇6级地震时,建筑物严重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