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山东省济南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济政发〔2006〕44号
【发布日期】 2006-11-27
【实施日期】 2006-11-27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
(济政发〔2006〕44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现将《济南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望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济南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要求,依据《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我市“十一五”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紧紧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高起点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实施了城市建设的“十大工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1.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交通条件显著改善。新增道路面积1860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主次干路350公里,建设桥涵44座,其中大型立交6座,完成了2300余条背街小巷的整治,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5.8平方米。经十路综合改造、顺河高架路北延、经一路、济洛路、绕城高速公路等30多项重点工程相继竣工,其中经十路道路与环境建设工程获“鲁班奖”,是我市市政工程首次获此殊荣。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在经十路、经一路、济泺路、工业南路等道路改造的同时建设了近40公里的公交专用道。开展了快速公交网络规划研究,制定了北园大街等快速路及快速公交建设规划。加大公交车辆投资力度,到“十五”末,公交运营线路达127条,公交车达3500标台,万人拥有公交车12.9标台。加强和完善“道路区域控制系统”和“道路定向智能交通决策系统”的建设,城市交通监测和管理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2.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初步形成功能完备的园林绿地系统。实施植物园、环城公园、玉绣河综合整治及趵突泉公园扩建工程,建成燕山健身广场。加快风景园林建设,实施了英雄山风景名胜区二期、三期等工程。高标准完成经十路、经一路等道路绿化工程。进行了小清河、黄河防护林带建设,加强单位庭院、小区和近郊荒山绿化。加强名泉保护,实现泉水正常降水条件下全年喷涌。新增绿地面积1479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9.6%、33.8%和9平方米,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3.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城市环卫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道路保洁机扫率达50%,全市建成公厕412座,拥有环卫专用车辆238辆,积极推行垃圾袋装收集、密闭转运,垃圾密闭运输率达78%,垃圾处理规模达2000吨燉日,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6%,逐步形成开放式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初步实现道路保洁由行业管理到契约管理模式的转变。落实完善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卫管理体制。
  4.合理开发和利用水源,城市供水体系逐步完善。鹊华、玉清水厂建成投产,形成了以黄河水为主的地表水供水体系,供水能力进一步加强,自来水年供水量达2.6亿吨。加强了水源地、南部山区水源直接补给区和间接补给区的保护。
  5.加强城市雨、污水体系建设,污水处理能力显著提高。水质净化一厂和二厂的配套污水管网系统基本形成,水质净化二厂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54.5%。市区11座立交雨水泵站进行全面改造,对广场东沟及广场西沟等70公里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6.加强供热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坚持以热电联产为主、区域热源厂为辅的供热方式,大力发展集中和联片供热。完善了与热源厂配套的高温热水换热站及管网建设,实现分区联网供热。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4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46%。7.加快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引进中原油田天然气,并与液化石油气管网联网,燃气气化率达97%,管道气化率达41%。
  (二)建设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实行规范管理,创新运行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任总指挥、有关副市长任副总指挥、市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总指挥部,下设城区、东区、西区三个大区指挥部,形成了统一指挥、权责明确、组织严密、协调有力、运转高效的指挥体系。建立城市建设项目集中审批制度,通过一门受理,并行运转,集体会审,限时办结,规范了审批行为,方便了建设单位,提高了服务效率。按照市场规律和现代工程管理要求,建立了项目法人制、项目管理制、项目策划制、专家评审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政府采购制、财务核算和工程审计制,全过程加强了重点工程管理。建立政府资金监管制度,审查城市重点工程建设投入产出方案,监管资金财务运行,为重点工程建设实现自求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三)投融资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强化经营城市理念,提出了建设资金“自求平衡、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目标,基本确立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融资格局。加大了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政府投资引导社会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出台了《济南市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办法》和供热、供水、供气、公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细则,全面放开市政公用市场,多元化融资程度明显提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以经营权招商、项目合作招商、合作建设等运作思路,实行市场运作,拓展融资渠道,吸引了一批社会资金投向城市建设。
  (四)存在问题。“十五”期间,市政基础设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承载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建设发展不平衡,旧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新开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建设。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提高运行效率。四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健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鼓励机制和法规政策不够完善。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我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仍处于中等水平。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关键阶段,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柱,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优势与机遇。“十一五”时期,济南处于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期,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一是“一城两区”的城市空间布局拉开了城市发展大框架,旧城功能和环境不断提升,新区建设向东西两翼展开,这均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的举办,将为城市建设带来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奥体、政务中心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的启动,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带来了良好契机。三是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新客站的建设给济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将带动全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重点片区的发展。四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济南段小清河的综合建设,将形成沿小清河集防洪灌溉、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商贸服务为一体的绿色景观长廊和服务业发展带。
  (二)挑战和压力。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机动车辆迅速增长,城市河流水体质量日益恶化,城市垃圾不断增加,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土地、水、天燃气等资源的约束,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更加艰巨。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众对道路交通、园林生态、环境卫生、城市供热、燃气等生活设施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完善的任务更加繁重。三是随着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实施,东、西部城区的加快发展,统筹考虑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均衡区域发展水平的任务艰巨。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新泉城,实现新跨越”为目标,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统筹发展为出发点,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两翼展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坚持“四高”方针,加快完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结构配置,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为建设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独特自然风貌、浓郁现代化气息的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规划原则。
  1.以总体规划为依据,与其他规划相结合。以《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山东省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济南市建设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与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及相关行业规划相协调。
  2.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以城市远期发展战略为指导,协调近、远期利益,明确近期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旧城提升与新区开发、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区域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对集中布设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提高配套建设水平。
  3.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适度开发资源,节约资源,建立有利于资源统一调配与合理开发的约束机制,科学合理地规划各类市政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4.适度超前,适应发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应充分考虑城市发展,建设适度超前,既满足当前需要,又适应未来几年的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的承载、聚集和辐射作用,引导城市发展。
  5.优化结构,提高效率。调整和优化市政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合理确定各类市政基础设施的规模,科学优化布局,形成规模合理、等级有序、联系密切的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充分发挥市政基础设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6.建管结合,利于管理。建设中要统筹考虑管理和维护问题,做到建管结合,保证市政基础设施持久稳定发挥效能。合理划分市、区、街、居的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继续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绩效。
  (三)发展目标。按照“一城两区”的中心城布局,配套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积极向东西两翼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建设城市新区。疏解旧城区,提升其功能和环境。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向南部山区蔓延扩展,保护南部山区生态功能区。到2010年,中心城建设用地面积达330平方公里,人口达340万,初步形成“一城两区”东西两翼带状发展的空间结构。
  主城区东部以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以奥体、政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带动燕山新区的建设,推进王舍人片区和贤文片区的开发。主城区西部发挥京沪高速铁路济南新客站建设的优势,推进腊山新区的建设,重点加快张庄机场片区的开发建设。
  东部城区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孙村工业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唐冶新城、郭店物流园区建设,推进彩石高教集中区建设,同步配套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在唐冶新城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公共中心。
  西部城区加快崮山片区建设,完善相应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在崮山片区北部形成西部城区公共中心。逐步改造长清旧城,沿经十西路两侧逐步推进经济开发区建设。
  按照实施“沿经十路、沿铁路线、沿小清河、沿黄河”的“四沿”带动战略的要求,配合以线带点加快重点片区建设的步伐,积极推进经十路、铁路城区路段沿线的开发建设,推进小清河济南段综合改造工程,加快跨黄河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北跨奠定基础。建设西二环跨河大桥,积极推进鹊山龙湖的建设。围绕重点片区建设同步配套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热、燃气等市政基础设施。
  1.道路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路网及交通设施建设。初步形成100公里快速公交网络,万人拥有公交车达13.25标台,建设改造快速路60公里,主次干道170公里,人均道路用地面积达到17平方米,建立交通管理数据中心和指挥调度中心,完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公共停车泊位占机动车保有量的15%,路外公共停车泊位与路内公共停车泊位的分配比例为3∶1。
  2.园林绿地。加强园林绿地重点工程建设,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力争分别达43%、38%和11平方米,主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0平方米,东部城区和西部城区人均公共绿地达12平方米以上。建成绿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生态环境良好的园林城市。
  3.环境卫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逐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到2010年,生活垃圾密闭运输率达到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城市主次干道机械化冲洗率、清扫率分别达60%,完成对原有各类垃圾楼(台)的改造,新建、改建的垃圾转运站全部采用压缩式。完成对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