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省国资委制定的《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安徽省省属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五”时期省属企业发展情况 “十五”期间,省属企业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调整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抓手,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企业规模、资产总量和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为我省“十五”计划顺利完成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总体实力和规模不断壮大 2005年底,37户省属企业资产总额2440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60、03%;净资产899亿元(其中,少数股东权益292亿元,所有者权益607亿元),比2002年底增长23、15%。在全省527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属工业企业15户,占0、28%,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增加值、实现利润和纳税金额分别占32、9%、25、8%、25%、33%和41%。在省属企业中,工业企业资产总量、销售收入分别占68%和81%。省属企业在我省钢铁、能源、有色、建材、汽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控制地位。 (二)骨干作用更加明显 2005年,6户省属企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马钢集团公司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马钢集团的钢、生铁产量居全国第6位,成品钢材产量居全国第9位。海螺集团的水泥及熟料产量居全国第1位、世界第6位,塑料制品产量居世界第1位。铜陵有色集团的电解铜产量居全国第1位。江汽集团的商务车、汽车底盘产量居全国第1位,轻卡产量居全国第2位。叉车集团叉车产量居全国第1位。皖维集团聚乙烯醇产量居全国第1位。 (三)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企业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省属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制度改革,重要骨干子公司股权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企业重组工作规范有序展开,一批不具竞争力的企业退出国有序列。技术创新力度加大, 2005年投入技术创新的费用达40亿元,占当年销售收入的3、1%;已建立5个国家级技术中心、17个省级技术中心。 二、省属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省属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诸多发展机遇。 (一)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 国家对国有经济的职能定位,调整的原则、思路与方向已经明确,具体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体系并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为我省国有经济调整布局和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省属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 (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势头迅猛 当前,国际产业和资本对外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我国已经成为承接转移的重要地区。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向中西部转移传统产业的趋势进一步明显。我省良好的区位、资源和劳动力等优势,有利于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有利于促进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加快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 (三)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中部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提出,把中部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建设布局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政策对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四)“东向发展战略”有利于省属企业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是我省能源、钢材、水泥、汽车、工程机械等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为省属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国内需求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将使投资需求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将推动住宅、汽车、电信、旅游、教育、医疗等消费持续增长,国内市场潜力的不断释放,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同时,省属企业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