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汕府〔2006〕14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汕头市城镇化“十一五”规划》业经2006年10月27日十一届六十一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目 录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1、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形成新格局 2、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建设初见成效 3、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4、生态与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5、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成为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二)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1、经济繁荣,城市发展 2、生活富裕,社会文明 3、生态良好,环境优美 三、主要发展任务 (一)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社会经济集约发展 1、构建协调有序的海湾型城镇体系,形成集约发展态势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提升经济综合竞争力 3、高效使用城乡土地,促进城镇集中发展 (二)构筑城市综合服务体系,强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 1、构筑区域性商务与物流中心 2、培育区域性资本运营中心 3、发展区域性旅游服务网络 4、建造区域性信息咨询服务中心 5、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中心 6、构造区域性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服务中心 (三)构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平台,提高城镇发展能力 1、构建以大港口为核心的区域性综合交通体系 2、构筑以“二纵三环九射”为骨架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 3、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能源设施 4、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与用户网络建设 5、推进水利与水资源基础设施达标建设 6、加快健全市政设施平台 7、加强公共安全工程建设 (四)建设教育强市、文化大市,促进现代社会文明 1、构筑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升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 2、弘扬潮汕、侨乡文化,提升城镇发展内涵 3、加强法制与社区民主建设,营造祥和、文明的社会环境 4、加强信息技术与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 (五)加强合作,建立机制,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1、加强区域协作,建立完善的区域协作机制 2、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3、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1、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城乡环境 3、提倡资源节约,建设资源节约型城镇 4、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与治理工作,构建环境友好型村镇 5、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2、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3、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4、健全公共安全保障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监督,确保城镇化的顺利推进 (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确保规划的战略性、超前性和指导性 1、强化城镇规划的基础性地位 2、强化职能,完善城乡规划管理运作机制 3、切实加强重点发展地区空间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就业和保障制度 1、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管理制度 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4、完善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制度 5、推进住房社会化和商品化 (四)改革土地管理制度,确保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1、依法实施城镇建设用地制度改革 2、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体制 3、全面推行用途管制和兼容性相结合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制度 (五)改革财税管理体制,实现公共财政转型 1、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依法合理调整优化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 2、增强转移支付机制在均衡地区与城乡发展方面的功能 (六)建立投融资新体制,确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1、明确政府的责权,优化公共支出结构 2、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投资市场化 3、逐步完善公用事业收费制度 (七)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确保城乡生产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 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2、建立环境补偿的市场机制 3、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八)完善行政区划调整,确保资源有效整合与行政效率提高 1、逐步改革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 2、因地制宜适时地撤并乡镇 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根据《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广东省城镇化“十一五”规划》和《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年)》、《汕头市城镇化发展纲要》的原则要求,编制《汕头市城镇化“十一五”规划》。本规划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推进城镇化的体制改革、政策调整方向。是政府指导城镇化发展,制定城镇化相关政策的依据。 一、基本情况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面对经济体制、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矛盾,按照“调整结构,加快发展,强化管理,提升素质”的总体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凝聚人心,组织突破,有效扭转了经济一度下滑的态势,实现了全市经济较快恢复性增长。国民经济在新的起跑线上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发展形成新格局,生态与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开创了稳定发展的新局面。城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形成新格局 汕头是我国五大经济特区之一,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粤东中心城市和广东省次中心城市之一。市域总面积2064.4平方公里,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6个区和南澳县,2005年人口491.29万人。汕头市区面积1956.4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包括金平、龙湖、濠江三个区,面积44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30万人。中心城区为“一市两城”的结构,城区中心为汕头内海以及石风景区,城区外围直接面海,是国内少有的同时拥有内外海湾的城市。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0.83亿元,比2004年增长11.3%,“十五”期间年均递增6.9%;人均GDP13298元,年均递增5.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44亿元,年均递增9.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33.5亿元,年均递增15.9%。 经国务院批准,我市于2003年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市区面积从301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4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2005年末,全市建制镇以上城镇共32个,城区建成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114平方公里。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澄海、潮阳、潮南区治所在地为副中心,南澳为前沿,一批中心镇为骨干的海湾型组团式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中心城区初步形成“一市两城、多组联片”的空间总体布局形态。北岸城区形成由新津河、梅溪河、西港河所分隔的“多组联片式”用地布局结构。南岸城区形成围绕石、青云岩、东山,中间为濠江的“环状组团式”用地布局结构。 2、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建设初见成效 2005年3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实施了《汕头市城镇化发展纲要》、《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措施》和《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三个重要文件,为加快我市城镇化和中心镇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和保障。至2005年底,全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2.34%(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比2000年末“五普”数据提高5.34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建设的发展。2005年末中心城区城市道路总长743.68公里,面积1206.1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面积4163.9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7.9%,绿地率35.77%,人均公共绿地9.5平方米;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92万立方米/日,自来水普及率98.4%;万人拥有公交车辆3.4标台,城市出租车1606辆;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4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率45%;城市发电装机容量180.13万千瓦,全市每百人拥有电话81.83部;居民家庭用气普及率92.97%;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澄海区、潮阳区和潮南区道路总长493.32公里,面积1151.7万平方米,实现镇镇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全市日供水能力161.96万吨,用水普及率88%;电话通讯覆盖所有村镇。 3、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满足了城镇居民生活和文化需求,提高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城镇功能和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汕头珠池港区二期工程、汕汾高速公路汕头段、粤东信息大厦、华能汕头电厂二期、惠州-汕头500千伏输变电工程Ⅱ回路、牛田洋海堤达标加固、外砂桥闸重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入使用。2005年末,全市港口综合通过能力达到2518万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标箱。全市83.3%行政村通水泥路,公路密度达90公里/百平方公里,国道324线、206线与深汕、汕汾高速公路在中心城区交汇形成公路网络主骨架。厦深沿海铁路列入国家建设规划。全市电话普及率达76%,互联网注册用户18.2万户,出口国际邮件直达18个国家和地区。市域内电力装机容量达203.4万千瓦,区域性电力生产、调度能力有所提高。水利防灾和供水能力明显增强。 4、生态与环境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生产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汕头阳光明媚,气候宜人,风景名胜众多,自然环境优美,水体和空气质量优良,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五”期间,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综合功能日趋健全的同时,城镇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建设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全面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工程计划”等行动,城市生态质量继续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取得申报“国家园林城市”资格。各项空气指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质量日报污染指数(API)保持在Ⅰ和Ⅱ级之间;饮用水源和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均达100.0%。中心城区区域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标准,潮阳、潮南、澄海和南澳各城区区域噪声环境质量也稳中有升。以创建生态示范村(镇)为载体,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建成南澳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多个省级、市级的生态示范区、绿色社区。森林保护与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明显。汕头市海岸湿地自然保护区成为国内首个GEF湿地国际示范区。 5、中心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提高,成为城镇化进程的生力军 “十五”期间,我市适时进行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乡镇总数由原来的38个减少为32个。部分小城镇并入中心镇,使城乡资源得到整合和优化,为中心镇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2005年末,全市12个中心镇(包括峡山街道)镇域面积为594平方公里,总人口(含外来人口)约163万人,当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约1/5强。城乡“脏、乱、差”现象明显改善,初步形成道路畅通、供水充足、电力保障、通讯便捷、设施配套、生产方便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有17个各具产业特色的经济强镇成为广东省专业镇科技创新试点,峡山街道和两英、谷饶、陈店镇等获得“中国家居服装名城”、“中国针织名镇”、“中国针织内衣名镇”、“中国内衣名镇”等区域品牌。中心镇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交通运输、信息与技术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休闲等新型产业,开辟了农民新的就业空间。通过中心镇的带动辐射,有效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中心镇对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在全市城镇化进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期间是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产业结构进入优化升级阶段;随着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的形成,特别是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务实推进,区域合作进入协同发展阶段。未来五年我市城镇化的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不利因素。 1、发展的机遇 外部环境。在当前的国际发展环境中,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社会的主流。我市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有利于我市积极承接国际及国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优化扩张;国内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的经济形势,也为我市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宏观环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层次的区域合作将进一步深入展开,为我市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与动力来源。2006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会议上对粤东提出了“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发展目标。《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广东省东西两翼地区经济发展规划意见》和《广东省城镇化“十一五”规划》等有关政策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明确和强化了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在全省城镇体系中的功能定位,为我市加快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内部环境。2003年,汕头市行政区划进行重大调整,市区面积从原来的301平方公里扩大到1956.4平方公里,市区人口从原来的120万增加到454万。实施行政区划调整,明显提高了我市城市资源调控能力和城市建设协调能力,有利于强化汕头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十五”期间,全市经济从2001年GDP下降1.9%的“谷底”,逐渐恢复到2005年GDP增长11.3%的水平,这标志着汕头已经有效扭转了经济一度下滑的态势,实现了经济较快的恢复性增长。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为了实现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市委、市政府适时提出并实施“东西扩延、南北对称、中心带动、区域协调”的部署和积极推进东部城市经济带、南部工业经济带和西部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的战略构想,为我市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经济要素集约发展和全市城镇化健康协调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在“三大经济带”的战略构架下,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投资环境,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发展工业,巩固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这为我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在为我市城镇化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的同时,也使我市面临的区域竞争越来越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市在国内的制度优势逐渐丧失,外来投资、劳动力等经济要素出现转移,使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十五”前期发展速度太低,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加重了“十一五”时期城镇化发展的压力。制约我市城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工业企业整体素质和结构亟待优化提高,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对城镇化的带动力不强;二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二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