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南京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建委《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宁政发(2006)262号
【发布日期】 2006-12-01
【实施日期】 2006-12-0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南京市政府关于批转市建委《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宁政发[2006]262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政府同意市建委拟定的《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六年十二月一日

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
(市建委 2006年11月)


  “十一五”时期是南京市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十一五”规划更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南京市城市建设“十一五”规划,既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指导“十一五”时期我市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规划纲要包括五个部分:一、“十五”城市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二、“十一五”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三、“十一五”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四、“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五、“十一五”城市建设的保障机制与措施。
  一、“十五”城市建设发展回顾与评价
  “十五”五年是南京跨世纪发展承上启下的五年,是城市化进程最快、城市空间扩张速度最高、城市建设让老百姓受益最多、城市特色塑造最有成效、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力度最大的时期,五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
  (一)“十五”城市建设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南京市城市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为主题,以道路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创建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为阶段目标,抓住迎接“十运会”在南京召开的契机,五年累计投入1250亿元,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建管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南京建设“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人居环境优良”的现代化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一城三区”建设取得突破,城市发展框架迅速拉开。
  2001年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一疏散、三集中”和“一城三区”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框架初步拉开,城区面积由原来的243平方公里拓展到400平方公里。河西新城区基本完成了5平方公里核心区建设,建成了总长约75公里的“五横七纵”主干路网骨架及占地2300多亩的滨江公园和绿博园;仙林新市区全面推进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景观绿化100万平方米,道路路网框架基本形成;东山新市区先后完成了道路建设、城市防洪排涝设施改造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江北新市区107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迅速拉近了江南、江北区位落差。
  2、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展开,城市特色塑造初见成效。
  按照《南京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2002-2005年南京老城环境整治总体方案》,以“显山、露水、见城、滨江”为目标,围绕“一环、二区、三轴、四线、五街、六片”整治重点,连续开展了“7721”、“2231”、“22345”等老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了内外秦淮河一期整治工程,实施了明城墙风光带保护与建设、中山陵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建成北极阁等一批公园景区,打造了中山东路、长江路等一批历史街区,建成36片老城绿地。“十五”期间,累计新增绿地面积约100万平方米,整治出新房屋约2300幢,整治河道总长约20公里,亮化楼宇1200多幢,拓宽整治道路257条,总长约130公里。
  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轨道交通发展实现突破。
  基本建成“环网相连、节点通畅、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系统。对外交通方面,建成长江二桥、三桥,开工建设纬七路过江隧道,建成南京港龙潭港区一期工程和新生圩汽车滚装码头,建成宁杭高速一期,完成绕城公路、沪宁高速扩建改造;城市道路方面,完成赛虹桥立交、双桥门立交、玄武湖隧道等一批重点道路项目及城市支路网、区域性疏解道路的改造与建设,建成北极阁、五台山等地下停车场;轨道交通方面,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营,我市轨道交通实现零的突破。2005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85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129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08.8公里。人均道路面积由2000年的8.54平方米增加到14.47平方米,增长69.4%。
  4、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大,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进一步加大保护、建设和整治力度,城市形象得到显著提升。环境保护方面,城市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主要河湖基本无劣Ⅴ类水体,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4%;环境建设方面,建成了多个市民广场和游园绿地,完成一批公园及道路的绿化栽植与景观改造。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初步形成具有80万吨/日以上能力的较为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城市综合污水处理率上升至80%;市容市貌整治方面,共拆除各类违建近400万平方米,新改建各类公厕300多座。至2005年底,全市园林绿地面积达71020.3公顷,公共绿地面积为6139.9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1.9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4%,绿地率为41.04%。
  5、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能力和城市承载能力得到提升。供水设施建设方面,2005年底自来水供水管网达到6929.24公里,比“十五”初期增长103.7%,城市供水普及率为92.06%,主城区供水普及率为100%;供气设施建设方面,至2005年底,人工煤气管道及天然气管道长1701.48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92.4%,管道化率达到40%,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0.35%;城市公共交通方面,至2005年底,公交运营线路网长度达2634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48.2%,年末拥有标准运营车辆5704标台,增长了58.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1.52标台;防洪排涝能力方面,共增加泵站流量178.6立方米每秒,清淤河道201万立方米,改造管网46385米,2005年底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3323.79公里,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42.6%。
  6、规划编制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断增强。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以总体规划调整为主线,编制完成近期建设规划、老城保护更新规划、新市区新城总体规划等一批总体规划和轨道交通线网、主城区排水、各类风景区和近郊公园等一批专项规划;城乡规划工作重点逐步向郊县转移,完成了《南京郊县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和《南京市镇村布局规划》的组织工作,完成一批新区、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和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完成了《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实施细则》的修订和《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
  7、“三房”工程有力推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房地产开发业态均衡,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建成了东方城等一批示范小区和长巷等一批居住区,河西、仙林、江宁、浦口成为住宅建设和投资的热点区域;结合道路建设、淹水片整治及环境建设,对凤凰西街等一批危旧房片区实施改造,拆除危旧房146万平方米;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中低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积极推进产权调换房建设工作。“十五”期间,房地产投资累计100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127%,房地产竣工面积为24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79万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长31%;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6.08平方米,比“十五”计划增加了2.5平方米。
  8、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郊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底全市郊县城镇化率达60.97%。根据区划调整,完成了新一轮规划调整和修编工作,完成了一批县城和重点中心镇详细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市政府《关于加快郊县重点城镇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南京市进一步加快郊县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建设与发展。2005年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达35.93亿元,是2000年的17.06倍,镇区道路长度从2000年的808公里提高到2005年的1460公里;绿化覆盖面积从886公顷提高到1274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4.18平方米提高到5.01平方米。
  9、“建管并重”意识不断增强,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管理法制化进程不断加速,依法行政能力不断加强,先后对《南京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进行修改完善,研究出台了《南京市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行办法》、《南京市夜景灯光管理办法》和《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三部地方性法规,以及《南京市经营性户外广告有偿设置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城市管理规章制度;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条件、限定办事时限的行政管理新机制;控制城镇房屋拆迁规模,清理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资等专项治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城市管理朝着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迈进。
  (二)“十五”城市建设经验总结
  总结“十五”期间城市建设,既有值得传承的成功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得益于一个符合实际、利于发展的扩张思路。城市是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密集的人口集中区域,其区域空间规模、结构布局、功能定位都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开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就直接得益于我市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和城市战略思维的调整。“一城三区”、“沿江开发”、“三城九镇”等发展战略的提出为城市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得益于一个抓住机遇、乘势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精神状态。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和盛会给予了南京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十五”期间我市抓住了这些机遇,并成功地借助这些机遇为城市建设赢得了乘势发展的先机。
  三是得益于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力的组织体系。城市建设任务重,工期紧,环节多,建设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十五”期间,我市形成了一个领导重视、保障有序的组织体系,通过领导挂帅、目标分工、责任明确等做法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确保了重点工程顺利推进。
  四是得益于一个敢于突破、开拓创新的运作机制。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资金筹措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面对困难,我市敢于突破、敢于创新,摸索出了以市场为导向、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城建投融资体制,在宏观调控、银根紧缩的情况下基本保障了城建项目资金需求。
  五是得益于一个全员支持、凝心聚力的舆论氛围。城市建设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城建成果会给城市发展、百姓安居带来便利和实惠,另一方面城建拆迁、工程施工也会给城市交通、市民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十五”期间城市建设通过创建宣传平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做法主动化解矛盾寻求理解,做好积极宣传赢得支持,为城市建设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不足之处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在城市建设中,科学规划对特色塑造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二是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城乡统筹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三是城市建设发展模式仍显粗放,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化、法制化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建设资金筹措压力进一步凸显,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要求依然很高。
  二、“十一五”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南京市城市建设抢抓发展机遇、突出战略重点,加快推进“跨江发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南京”的重要机遇期,城市建设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必须用前瞻的眼光、战略的思维深刻分析这一时期城市建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充分认清形势、冷静应对挑战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市建设发展全局,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今后五年,我市城市建设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一是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十五”以来,国内城市特别是沿海城市、长三角区域城市、各大省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城市特色的发展道路,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十一五”及以后,城市之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如何更好地加快南京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显得更为紧迫。南京只有在新形势下牢牢把握城市发展竞争的最新动态,延续和升级“十五”期间城市建设的发展势头,才能进一步全面提升南京城市建设成果的内涵与品质,切实提升南京城市集聚力和辐射力。
  二是城市建设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和百姓对城市建设的衡量标准和期望要求也正与日俱增。在快速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提升老城魅力、保护历史遗产、塑造文化特色、提高城市品位已成为“十一五”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市建设必须更好地处理好新区建设与老城保护、资源利用与生态友好、重点投入与协调发展等关系,以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三是破解城建资金难题的压力依然巨大。城市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随着城市建设的继续快速发展,资金紧缺矛盾将进一步凸显,如何解放思想创新融资模式、想方设法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仍然是“十一五”时期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能否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地促进市场化融资进程,实现资金供应瓶颈约束与需求刚性增长的有效平衡,是保障“十一五”期间我市城市建设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与此同时,南京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
  一是国际国内经济发展为城市建设注入了稳定的资金支撑。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态势加快,国际经济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加速转变,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城市建设正面临着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雄厚的经济基础。这就为南京用世界眼光谋划发展、用国际化标准推动建设、努力实现“十一五”城市建设新跨越在宏观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南京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南京是长三角地区中举足轻重的发展极之一,在未来“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需求定位中必将承担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南京要直接接受上海辐射、构成沪宁杭三足鼎立的良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南京又承担着向西、向北传递辐射和直接辐射的综合功能,是长三角地区向中部地区辐射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性城市,这就为南京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作用、加快跨江发展、辐射苏北、带动皖东、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南京加快自身发展、以自身发展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共同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南京初步拉开的城市框架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五”期间,南京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4.3%,为城市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功能提升、生态环境的优化完善、城市特色的塑造彰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一城三区”、“跨江发展”、“一疏散三集中”等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更为“十一五”期间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发展由中心城向广阔都市发展区延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南京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城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关心城建、理解城建、支持城建的良好局面为“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势必为“十一五”城市建设抓住机遇、继续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也必将为城市建设实现“十一五”强势开局、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有力的舆论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
  三、“十一五”城市建设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实现“两个率先”和建设“五个中心”等长远发展目标的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加快发展的挑战和千载难逢的机遇,只有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南京的城市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台阶,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才会赢得更多的优势。
  (一)指导思想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