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枣庄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枣庄高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 二○○六年十二月四日 枣庄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为加快我市生态市建设步伐,全面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十五”以来,我市各级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入,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流域和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年城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328天。纳入省考核的7条河流出境水质有两条达到目标要求,分别达到III类和IV类水标准。城郭河群乐桥、峄城沙河泥沟桥、薛排沟彭口闸、新薛河洛房桥和小季河季庄桥断面COD年均值由2000年的280mg/l、48.5mg/l、130mg/l、126mg/l和58mg/l下降到2005年的68.4mg/l、26mg/l、71.3mg/l、 34mg/l和35mg/l。 (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十五”期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0%以上,2005年SO2、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控制在115230吨、46831吨、5114吨、17800吨、96500吨以内,其中氨氮、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比“十五”计划减少30%、11%、24.7%。 (三)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加大。列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39个项目完成70%,投资1.28亿元对77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关闭50家造纸、淀粉和酿酒企业。全面开展了水泥综合整治专项活动,关闭了6.6万吨以下水泥立窑生产线,投资1.2亿元对239条水泥立窑生产线安装了静电或大布袋除尘器。 (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3座,处理能力达到17万吨/日。开工建设了台儿庄、峄城、山亭和市汇泉污水处理厂。取缔小炼焦325个,取缔小塑料、小选矿、小粉磨395个;取缔禁燃区内小锅炉、茶水炉300多台;在宾馆饭店安装油烟净化器120台;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市驻地集中供热面积达到447万平方米。 (五)生态市建设工作全面启动。编制了《枣庄生态市建设规划》,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审议并形成了决议。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文件,建立了生态市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并认真进行了分解。建成了抱犊崮国家级森林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开展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建设试点,初步建成了滨湖湿地风景保护区、峄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9家重点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10个园区(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63家重点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1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11个、生态文明村141个、省级绿色社区11个、各级绿色学校87所。实施林业大绿化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7.5%;实施矿山限采和塌陷地治理工程,关闭了28家禁采区内的小矿山企业,对1300多公顷塌陷地进行了治理。 (六)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连续五年开展了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环保执法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贯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大中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率达到95%以上。全市共否决重污染项目26个,建议调整9个新建项目的拟选厂址,处罚违法企业15个,停建未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7个,有效的控制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七)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建成8个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站和2个重点流域出境河流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按时发布了城市空气质量日报、预报、重点流域水质月报。实施了山东“数字环保”工程,建设了市级环境监测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开通了《枣庄环保》网站,建成了全市环保局域网和监测网络,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安装了11套废水在线监测装置,并推行了第三方运营管理。 “十五”环境保护工作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全市的环境质量与上级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出境河流水质要达到南水北调的水质要求,治污任务十分艰巨。结构性污染仍然较重,以能源、建材、造纸、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短期内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二氧化硫、粉尘治理任务较重;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等各类新的污染呈上升趋势;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压力较大。环境执法能力建设不适应环保形势的要求。上述问题,需要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环境保护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以生态市建设为平台,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统筹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确保环境安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