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五日 安徽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 一、“十五”时期全省信息化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我省以“数字安徽”建设为主线,着力建立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方面的应用,不断强化信息化建设的保障能力,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立 全省已形成以光纤传输为主,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能承载各种通信业务的信息传输网络,并已展开建设覆盖全省的新一代宽带、多媒体骨干通信网。至“十五”末,全省长途光缆线路61、7万皮长公里,本地光缆纤芯155、7万芯公里;接入网光缆线路29、8万皮长公里,纤芯149万芯公里。全省本地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611、2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1213、9万门。全省电话用户总数2396、4万户,普及率达到38、9部/百人,比“九五”末提高23、6个百分点。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046、9万户,比“九五”末增长70、3%。固定电话网覆盖了全省所有市县、乡镇及99、8%以上的行政村。全省互联网用户200万户,其中宽带用户75、4万户。全省互联网域名总数(不含edu、cn)42308个,网站总数12034个,均居全国第13位。 全省广播电视基础网络实现升级,数字电视传输平台已经构建,14个市、40个县开通有线数字电视信号,传输数字电视节目近100套。基本建成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专网骨干框架。 (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迈出新步伐 信息化有效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企业自主创新。“十五”时期,以冶金、汽车、建材、化工、家电、机械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改造为重点,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传统产业群中涌现一批信息化含量高、竞争力强的产品,实现产品技术升级,进一步创立了自主品牌。 全省企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十五”时期,建立局域网、通过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的企业,由68%上升到87%;开展计算机设计、生产控制与管理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 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成效显著。我省已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首批示范省,合肥市、芜湖市被认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黄山、蚌埠、铜陵、安庆、马鞍山、滁州等6个市被列入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全省共有148家企业通过了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评审。在示范工程的带动下,全省制造业信息化取得积极进展。 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全省信息产业完成产值282亿元,居全国第12位;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年均增速50%以上。视听产品、电子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和电子材料等主导产品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和信用体系开始建立,电子商务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三)农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省、市、县三级农业网站与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覆盖全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安徽农网”的信息服务延伸到乡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展。开通“农技110”信息咨询服务系统,实施了“农科教电波入户工程”,全省90%以上的乡镇建立或接入了农业信息网络。 (四)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基本形成 全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建立了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超联的162个省、市、县政府网站群,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的功能不断强化。党政部门积极利用网络进行政务活动,省直机关初步建立网上公文传输和业务办理系统,“金盾”、“金财”等“金字头”信息工程在我省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先导作用。教育和科研网向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普及,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开始启动。 但是,全省信息化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部分贫困县信息化刚刚起步。全省电话普及率、人均电信业务消费等众多信息化指标与先进地区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不够。在应用系统和重大基础性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不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网络资源利用率、共享水平和应用程度明显偏低,统筹协调不够,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三是信息化带动力还不强。中小企业信息化刚起步,信息产业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与支柱产业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信息化对我省工业化的整体带动力较弱。四是信息化推进机制有待加强。目前信息化运行机制缺乏活力,资金投入有限,人才外流严重,开发应用能力偏低,部分地区和部门的信息化观念较为落后,影响了信息化发展进程。 二、“十一五”时期信息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构建“数字安徽”框架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速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与应用,带动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共享,促进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使信息化成为推动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动力和强大支撑。 (二)遵循的原则 服务安徽崛起,发展信息产业;打好应用基础,突出建设重点;激发创新活力,共享信息资源;保障网络安全,协调和谐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省信息基础设施较为完备,信息技术普遍应用,重要信息资源基本得到开发共享,信息化环境显著优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和农村都能享受更为便利的信息化服务,初步建成“数字安徽”的基本框架。 2、具体目标 ——基本建成广覆盖、数字化、集约型的宽带网络。加大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骨干网络更加优化,达到先进水平,城市宽带接入网基本普及,农村网络基本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 ——逐步建立与推进东向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信息平台。以东向发展战略为取向,在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化体系、信息交换和系统应用、政府网站等方面与长三角全面对接,建立与长三角、国际间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全省电子口岸系统建设为抓手,打造现代对外贸易平台。 ——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显著提高。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到“十一五”末,省、市、县电子政务接入网覆盖率、政务信息上网公开率、政府行政许可项目在线办理等指标在全国处于较好水平,电子政务成为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迈出实质性步伐,建立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到2010年,制造类企业基本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重点骨干企业基本应用电子商务。 ——信息产业成为全省支柱产业。全省信息产业地位进一步提高,电子信息产业展开集群布局,实现倍增;软件产业在发展壮大中形成品牌;信息服务业形成配套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到2010年,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