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长沙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单位: 现将《长沙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十二日 长沙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是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着力打造教育强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攻坚时期。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大局,团结实干、负重奋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一五”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宗旨,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442所(不含驻长高校),在校学生97.2万人,教职员工6.2万人。重点突出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全市9个县(市、区)先后通过省“普九”年检复查,并全部获得优秀级奖励;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9%,较2000年分别提高1.28个和0.36个百分点。适时启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高中阶段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总量达到25.7万人,较2000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32.8%,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6.4%,较2000年增长1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市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5所,在校生总数达到10.7万人,普职分流比达到54:46。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新的突破,长沙学院顺利升格,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长沙特教学院等一批专科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比2000年增加12个百分点,其中市直高等院校达到13所,在校生总量突破8.5万人。加快数字化社区和家长网校建设,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取得了新成果。稳步发展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3-5岁幼儿入园(班)率和残少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74.3%和89%,比2000年分别提高12和18个百分点。 (二)办学条件整体改善 积极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全市累计投入危改资金11.8亿元,改造学校1191所,消除中小学危房21.3万平方米,维修新建校舍450万平方米;除宁乡县以外,其它8个区、县(市)现存中小学危房已全部得到改造。大力推进城区配套学校建设。督促开发商移交教育用地165.3亩,建设并移交幼儿园3所、小学7所,累计增加教育资产4.7亿元;城区各中小学接收流动人口子女人数占到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2.5%。加快高中阶段学校建设和发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9.8亿元,完成学校建设项目268个,新建校舍面积133.8万平方米,新增高中学位50000多个;以宁乡一中、周南中学等省级示范性学校易地扩建为标志,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张,省、市级示范性学校分别达到20所和85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13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了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25%。不断加快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全市累计投入经费3.2亿元,创建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42所、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6所,分别为“九五”末的3.4倍和11倍。 (三)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2005年,全市教育投入总量达到28.1亿元,其中财政安排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达到18.8亿元,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15.9亿元和11.1亿元,增 幅分别达到130.3%和144.2%;小学、初中和高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由2000年的531元、574元和1116元增加到1953元、1800元和1647元;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分别由2000年的30.2元和39.6元增加到174.9元、137.7元;教师工资也始终保持了较快增长,并 全部实现了财政统发。积极拓宽教育融资渠道,大力发展勤工俭学和校办产业,全市校办产业总收入达到38.6亿元,总纯收入达到4.9亿元,分别比“九五”期间增长34%和46%。加大 财务审计力度,不断提高审计质量,较好地发挥了资金效益。 (四)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方针,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继续深化内部人事制度改革,初步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机制;全市共分流中小学教师4659人,共有114名城区教师被选派到四县(市)和湘西贫困地区学校任教。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面向社会认定教师资格46059人,招聘和录用教师3340人。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突出抓好专题活动、暑期培训和常规学习,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根本转变和师德水平的有效提高。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市共有4452名教师参加了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有913名中小学校长参加了市级以上岗位培训,有5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学科培训,有1.8万名教师参加了学历提高培训,有4.1万名教师参加了计算机、普通话等基本功培训;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6%和97.7%,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66%、64%,比2000年分别增长30.9个、28.9个百分点。建立教师成长激励机制,表彰和奖励了大批优秀教师,先后两批向省教育厅推荐特级教师参评对象139名,有102名被正式通过认定,通过认定率达到73%。 (五)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首要位置,按照“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实效”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全市学校风气明显好转,学生精神面貌明显改观,涌现了大批德育工作先进典型。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实验,通过行政推动、典型带动、城乡联动、问题驱动和教师互动等方法和途径,构建了整体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模式,并成功举办了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现场会,在全省、全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广泛开展常规性教学研究活动,全市共确立省级以上教学研究规划课题16个,有多个课题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市初中毕业合格率逐年攀升,高考上线率和录取率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科技、体育、艺术、卫生等各项竞赛活动成果迭出,在全省占据了主导地位。 (六)教育改革纵深推进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先后将城区主要承担义务教育的35所中学按属地管理的原则由市移交至区,初步形成了城区市办高中教育、区管义务教育的格局;农村“以县为主、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得到逐步理顺,义务教育阶段办学责任基本实现了以农民为主向以政府为主、以乡村为主向以县为主的转变。稳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全市小学、初中、完全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分别调减882所、36所、19所和30所,高级中学增加17所,中小学总数控制到1713所。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和提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基本形成了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格局;全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或教育机构达到425所(个),在校学生总量达21.4万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47亿多元。稳妥做好行业子校移交工作。全市共接收中央、省、市企业学校18所,其中小学8所、中学10所,共接收分离学校教师1700多人。加大贫困学生入学资助力度。从2004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家庭贫困学生上大学,全市共有3848名学生获得了资助;率先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200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减免补助经费累计达3001.6万元,有98964名家庭贫困学生秋季实现了“一费制”全免入学,有10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