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徐州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徐政发〔2006〕121号
【发布日期】 2006-12-14
【实施日期】 2006-12-1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徐州市政府关于印发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市各直属单位:
  《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希认真贯彻实施。
 
2006年12月14日
 

徐州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我市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两个率先”的宏伟目标,根据市政府关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全市科技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深化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保持苏北领先、保持淮海经济区领先、争做江北“两个率先”领头羊的目标定位,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市”主体战略,紧紧抓住发展新亚欧大陆桥、苏北振兴、徐州都市圈建设、特大城市建设和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等机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强化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进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正确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动“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坚持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为目标,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与跨领域的技术集成;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创新项目研发、创新人才培养与创新基地建设;坚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全面推进具有徐州特色、开放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创新相结合,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坚持开放配置资源,全方位、主动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有效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徐州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总体目标是: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提高到2%,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50%和6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例达到30%左右。专利年授权量和国内科技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全省前列。通过努力,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为2015年基本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区域辐射显著、体制机制健全、创新氛围浓厚的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具体目标是:
  ——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加大,确保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财政预算支出的增幅,科技三项费用占财政决算支出达到1.7%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70%以上;市、县财政科技拨款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3%、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100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工业攻关项目25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500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00个, 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超3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年产值达600亿元。
 ——国家级区域性支柱产业和省星火密集区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抓好6大支柱产业建设,实施国家和省星火计划项目300项,国家和省级重大农业攻关项目20项,重点培育和扶持50个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的星火龙头企业,实现6大支柱产业年销售收入600亿元,利税60亿元。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点创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快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的园区建设,提高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功能,总孵化面积达30万平方米,建设10个重点实验室,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建市科技馆、市科学会堂新楼、市科技大厦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
 ——原始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专利累计申请量达12000件,专利累计授权量4000件,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量的25%左右。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训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创新型城市建设总体要求,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各级干部进行创新培训,累计培训15万人次。
 ——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改善。培养和凝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批国内一流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开放配置、共建共享、公共服务的能力明显提高。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体制、机制、制度创新取得较大进展,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基本形成。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工业科技推进工程,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
  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开发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以及能够推动产业升级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整合科技资源,加强集成,重点支持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且创新水平高、对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突破。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特色鲜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着力扶持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
  1.电子信息
  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各类应用软件,加快发展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重点产品群。
  ——软件。加强软件共性技术的创新性研究,重点开发网格软件技术、高可信软件技术、网络操作系统技术、智能数据库技术、自适应软件技术有线电视网络产品等。嵌入式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网络安全综合监管软件、矿山安全检测、矿山救护、燃煤燃油锅炉等离子点火系统、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软件等基于目标市场的平台软件。围绕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制造业信息化需求,开发与现代装备和信息家电相配套的嵌入式软件,以及网络制造、过程自动化等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围绕通信、电力、交通、物流、教育等行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应用软件。加快建设徐州软件园,进一步壮大软件产业规模。
  ——数字视听技术及产品。重点研究开发高档汽车音响、汽车影视系统以及关键材料、元器件、设备及配套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开发高分辨率图像高速传输技术及产品,家庭网络设备、家庭智能控制中心,发展广播电视数字化管理技术及系统。
  ——新型电子元器件。重点围绕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研究开发新型传感器件,包括气敏、红外、光电、热敏等传感器产业化技术;发展以微加速度计、温度传感器、半导体发光元器件、水文传感器、射频MEMS的开关以及生物传感器等产品技术;积极开展系统应用(汽车、医用、电力与电源管理等)的技术研究。开发片式半导体器件,大电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电力电子器件。
  2.现代装备制造
  以建设国内制造业基地为目标,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数字化医疗设备、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智能化装备及技术。
  ——数控冲压锻压机床。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开放式数控系统、数控成套装置、数控冲压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
  ——新型医疗设备。以数字化技术带动医疗仪器的发展,重点研究开发彩色B超设备等诊断设备和肿瘤治疗、康复治疗、电子胃镜、辅助外科手术等治疗设备,以及超大容量X线管、轻型板、载X线发生器、高性能超声探头、高性能影像增强器、高频X射线发生器、影像数字化系统及存档通信系统等关键器件。
  ——工程机械。重点支持以智能化工程机械、专用施工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