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根据《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制定《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一、“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安徽对“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科技兴农步伐加快,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100多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亿多亩次,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984万千瓦,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省粮、棉、油、肉蛋奶、水产品等总产量分别达到2605.3万吨、31.1万吨、270.7万吨、516.0万吨和177.6万吨,比“九五”末期的2000年增长5.4%、13.1%、-5.1%、26.1%和11.1%,分别位居全国第6、第6、第3、第8和第9位,水产品中淡水产品总量位居全国第4位。 (二)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优质率明显提高。2005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80万公顷,优质率达40.2%;优质水稻面积117万公顷,优质率达50.5%;双低油菜93万公顷,占全省油菜面积的91%。畜牧规模化养殖比重达25%,猪、牛、羊、禽良种率分别达85%、82%、75%和86%;优质水产品养殖面积23万公顷,名优水产品占28.4%;畜牧、渔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33.2%和9.9%。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74万公顷。随着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以专用小麦、水稻、棉花、“双低”油菜、茶叶、花生、蔬菜、猪牛羊禽肉、蜂产品、水产品10大优势农产品为主的2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框架基本形成。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制定了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规划,组织实施了“121强龙工程”,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全省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0家,省级龙头企业155家,其中,年营销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6家,超5亿元的14家,超亿元的110家。全省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267万公顷,订单农业214万公顷,其中粮食订单140万公顷以上,带动农户580万户,户均增收950多元。 (四)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二、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达10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8%。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力的比重从2000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40%。在城乡结构上,农民非农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8%提高到2005年的35.5%,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五)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全面完成了长江干堤除险加固,新一轮治淮工程全面展开,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农业工程稳步推进。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水土保持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全面展开,5年里,全省完成营造林1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4%提高到26%,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农村“六小工程”全面启动,解决了212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3.4万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6.8万公顷,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约20万户。农村社会事业持续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积极开展,近80%的乡镇卫生院得到了不同程度改造,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行政村延伸到自然村。气象服务农业水平及防灾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六)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934.6元上升到2005年的2641元,增加了706.4元,年均增速达6.4%,成功走出“九五”后3年的低增长困境。5年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67.1%下降到56.8%,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由28.3%上升到38.2%,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外出务工收入持续增长,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2005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88.6%,比2001年增加了15.1个百分点,外出务工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4。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500万人减少到383万人。 (七)农村改革迈出重要步伐。税费改革全面展开,全部免征农业税,取消特产税,减少和规范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与保护。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林权制度改革稳步开展,林木资产流转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改革步伐加快,对农村的信贷投入逐年增加。土地征用制度改革提上日程,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不断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开始打破,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 二、“十一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存在严峻挑战。 (一)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优势明显。我国总体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在农业和农村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我省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2.农村经济发展条件良好。东部地区产业正加速向内地转移,我省地处“长三角”腹地,农业资源丰富,有利于承接东部转移和抢占东部市场;我省国民经济进入重要战略机遇期,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有利于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我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足发展,为进一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3.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农村经济发展仍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稳定性差,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丰歉起伏大;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层次较低,种植业比重偏大,高效经济作物比重较小,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效益不高,多数农产品经济效益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仍在扩大,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仍面临不少困难;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增长方式粗放,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资金供求矛盾突出,影响农业的竞争力和现代化进程;植物病虫害、动物疫病、农业污染等对农业生产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滞后,与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