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阳市2007—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筑府发〔2006〕103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工作部门: 《贵阳市2007—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贵阳市人民政府 二OO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贵阳市2007年—2010年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根椐《贵阳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和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1.蔬菜产业巳成为我市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05年蔬菜播面65.8万亩(次),总产量93万吨,总产值12.3亿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41.5%、44%和43.02%,预计2006年播面 80万亩,总产量100万吨,总产值 14亿元。蔬菜总播面占全市农作物播面的17%,总产量占全市农作物总产量的54%,总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24%,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0%。 2.蔬菜产业已成为外向型农业。2005年蔬菜外销18.32万吨,为2002年1.8万吨的10倍,预计2006年蔬菜外销突破 35万吨,实现现金收入近5亿元;产品销往17个省市和地区,其中荷兰豆、番茄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实现了我市蔬菜批量进入国际市场“零的突破”。蔬菜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转移和饮食、住宿、运输等第三产业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蔬菜生产成功向蔬菜产业转型。2005年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我市“黔山牌”注册商标,结束了我市蔬菜产业无品牌的历史,标志着我市蔬菜产业用工业化理念抓产业发展的突破,实现了蔬菜生产向蔬菜产业的转型。“黔山牌”蔬菜在域外市场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4.蔬菜产业带(基地)具有一定规模。用集群经济发展的理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以特色产品为主线,实施户与户、村与村、乡与乡、区(县、市)与区(县、市)的大联合,解决了喀斯特地区土地破碎难以形成连片规模基地的难题,建立了夏秋反季节、次早熟、加工、特色(精细)观光等四大蔬菜产业带规模30万亩。 5.蔬菜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制定颁布了贵阳市农业地方标准——《贵阳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T-DB5201-2002),建立了63个蔬菜产品农残检测监测站(点),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2006年综合平均值比2003年提高27个百分点(农业部检测结果),在全国例行检测的37个城市中从2003年的倒数第3名跃至第5名,获国家农业部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23个,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高。 6.蔬菜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围绕四大蔬菜产业带配套建设小水窖(水池)33920立方米,机耕道214.3公里,沟渠75.25公里,大棚220个,提灌站3座,保灌面积达60.2%。蔬菜产地批发市场36个,蔬菜信息站(点)15个,扶持蔬菜产销专业协会33个,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趋势 1.基地布局规模化外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布局从城郊向三县一市的优势特色区域规模化外延。 2.基地功能延伸。基地从保鲜菜供应向提供加工原料及外销出口菜的功能逐步延伸。 3.目标市场外移。我市蔬菜已由供应本埠市场向域外市场扩展,特色优势蔬菜走向国际市场。 (三)有利条件 1.良好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贵阳市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5.3℃左右,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4℃;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4.6℃。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200毫米,日照时数1354小时。最高海拔为1762米,最低海拔为506米,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相对高差1256米。生态环境较好,工业污染小,适合多种蔬菜生产。 2、贵阳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蔬菜优势产区。我市蔬菜产业发展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将会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倾斜支持。特别是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等的政策和国家对“菜篮子工程”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定的特色农业、城郊农业、都市农业的定位对发展蔬菜产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3.域外市场空间大。由于我市蔬菜外销目标主要市场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因夏秋季节自然灾害频繁,生产受影响,给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成长空间,加上我市优越的交通条件和比较稳定的客商网络,蔬菜市场拓展潜力很大。 4.农民对发展蔬菜生产有强烈的愿望。由于蔬菜种植效益好,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对选择种植蔬菜的愿望强烈。 (四)存在问题 1.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不适应新阶段蔬菜产业发展的需要。 2.蔬菜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3.目标市场份额偏低,需要加快对目标市场的开拓。 4.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强。 5.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 6.蔬菜产品市场准入制尚未启动,农贸市场、超市蔬菜质量难以控制。 7.蔬菜科技转化能力弱,农民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8.多元化投入机制未能形成,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