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安徽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皖政〔2006〕112号
【发布日期】 2006-12-31
【实施日期】 2006-12-3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沿淮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  沿淮城市群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个市和六安市的霍邱县、寿县, 国土面积约占全省的1/3,总人口约占全省的一半。加快沿淮城市群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奋力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及环境
  第一节 基础条件
  1.资源优势明显。沿淮城市群农业耕地占全省的2/3以上,是全省耕地最多、利用率最高、旱地比重最大的旱作农业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棉、豆、肉、毛、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生产基地。沿淮城市群矿产资源丰富,分布着我国东部和南部地区煤炭资源最好、储量最大的整装煤田。目前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279.1亿吨,占全省煤炭储量的99.4%,居华东地区之首。霍邱铁矿已探明储量16.1亿吨,位居华东第一,被列为全国大型铁矿基地。已探明的其他矿产资源有金、银、铜、莹石、云母等。沿淮城市群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乡村适龄劳动人1256.41万人,占全省的44.55%。
  2.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5年,沿淮城市群生产总值1786亿元,“十五”时期年均增长8.2%,其中“两淮一蚌”年均增长10.8%,高于全省约1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57.9亿元,其中“两淮一蚌”财政收入占65.4%。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一批以四大煤炭集团、五大电力企业、丰原生物化工、淮化综合煤化工、淮北纺织、亳州中药材加工、阜阳肉类加工等为代表的大中型龙头企业集团。
  3.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沿淮城市群每年新增原煤生产能力1200万吨以上,开工建设规模近5500万吨/年左右。电力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装机规模达 600万千瓦。综合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4.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十五”期间,沿淮城市群进出口贸易总额和直接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19.1%和50.7%,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五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2.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节 发展环境
  1.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沿淮城市群承东启西、贯穿南北,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开拓大市场和发展大流通的优越条件。在促进中部崛起的过程中,沿淮城市群的煤炭、电力、重化工、生物化工、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
  2.产业转移为跨越式发展增添新动力。随着全省和沿淮综合交通输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沿淮城市群资源、区位、劳动力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同时,我省东向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为沿淮城市群加速融入长三角和淮海经济圈提供了契机,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
  3.“861”行动计划实施将带动有关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沿淮城市群资源丰富,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861”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为能源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加快沿淮城市群建设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民间资本、外资企业少,高素质人才缺乏;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低;“三农”问题比较突出;水资源不足和生态环境恶化等。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东向发展、工业强市(县) 战略,以“开发沿淮,促进安徽奋力崛起”为目标,以“两淮一蚌” 沿淮城市为头,以大基地、大项目、大投资为重点,以加速重化工业发展和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活动为抓手,构建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逐步建成亿吨煤炭基地、双千万千瓦火电基地、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地,稳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为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东向发展。坚持东向发展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推进产业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与合作。
  大工业带动。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点培育煤炭、火电、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形成中部地区颇具规模的产业基地。
  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适度扩大城镇规模,推进生产要素集聚,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城镇综合竞争力,提高就业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
  坚持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调整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综合效益不断提高;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2010年达到3500亿元左右,其中“两淮一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超过1600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业化进程加快,服务业比重显著提高,民营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到2010年产业集群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0%;形成3~5个能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5~10个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年产值超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
  区域城镇化水平迅速提升。“十一五”期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42个百分点,到2010年,城镇化率超过37%。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序推进,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医疗卫生状况明显改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第三章 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第一节 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1.积极优化产业布局。
  构建“两淮一蚌”重化工业经济带。大力培育“两淮一蚌”区域经济增长极,把“两淮一蚌”逐步建成为在沿淮城市群有带动力、在淮海地区有竞争力的新兴城市经济圈。依托资源和技术优势,推进煤电、煤化一体化,建设坑口电站,实施重大煤电、煤化工项目,开发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生物质经济,重点建设工业酒精和燃料酒精、生物乙烯项目、L—乳酸大型生物化工项目。扩大生物医药、生物农药以及其他生物发酵酸的产量,巩固和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继续加快霍邱铁矿开发利用步伐,努力将“两淮一蚌” 重化工业经济带建成我国最大规模之一的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和重化工城市群。
  构建阜亳农副产品深加工及新兴能源经济带。依托宿州、亳州、阜阳等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把阜亳经济带建设成为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新兴能源基地、现代中药基地和缫丝基地。
  2.大力推进产业集聚。
  ---集成壮大煤电化一体化产业
  依托大型煤、电、化企业,积极引进资金雄厚或具有技术优势的战略合作者,集成发展煤电化产业特别是煤化工产业。努力延长碳一化学产业、煤基燃料化工、煤基合成油产业链。推进煤化工业与煤炭、电力相结合,力争实现煤、电、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推进原煤资源的简单生产向煤炭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变。
  继续以清洁工艺技术改造合成氨生产线, 以合成氨为龙头发展化肥和无机化工,形成煤一化肥一无机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制甲醇和碳一化工相结合,进一步延伸到有机化工领域,形成碳一化工产业链。加快煤液化转化为成品油,形成煤基合成燃料产业链。以煤制甲醇再转化为烯烃,发展乙烯、丙烯的下游产品,形成甲醇制烯烃的产业链。开展焦化副产品焦油和苯的加工,逐渐形成焦油化工的产业链。
  ——重点培育四大主导性产业集群
  发展煤电、煤化产业集群。在淮南、淮北、阜阳和宿州等地,重点推进坑口电厂、合成氨、甲醇、煤炭气化液化、煤层气等产业的发展。形成以成品煤、电力、有机化工等煤电化系列产品为重点的煤电化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加快亿吨煤炭基地、双千万千瓦火电基地、大型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建设,重点推进顾桥、顾北等一批新煤矿,田集、凤台、平圩等火电厂,以及煤化一盐化一体化项目等一批煤化工系列项目。到2010年,力争全区原煤生产能力达到1.5亿吨,火电装机规模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形成3000万吨原煤的深加工能力。建成并投运淮北一马鞍山一江苏和淮南一皖南一浙江的500千伏东、西通道输电工程,争取基本建成淮南一皖南一浙北一上海的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基本建成煤化一盐化一体化、煤制甲醇等一批重大工程。
  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在蚌埠、阜阳、亳州、宿州等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再生资源利用、畜产品加工、粮油及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果蔬贮藏保鲜及加工、林木板材加工等产业,利用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拓展生化、食品深加工等产业,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生物质转化和食品营养化、功能化、个性化精深加工产品。建立标准化的专用优质原料种植基地,形成原料、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水果粮食及食品深加工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到2010年,建成全国最大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加工、最大的肉类及肉食品加工基地之一。
  巩固发展轻纺产业集群。纺织业。加快培育沿淮城市群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