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湖北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湖北、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于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湖北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出“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高新技术发展区”,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鄂发(2006)8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5)31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政发(2004)1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各地、各部门也加强了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导,狠抓政策落实,提升服务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区域经济的贡献逐步提高。全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主体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其中光纤光缆、光通信、激光加工、“3S”和“3C”软件、电动汽车等居全国领先地位。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596亿元,是2000年的2.58倍;完成工业增加值534亿元,是2000年的2.25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6%、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2%,分别比2000年提高3个百分点和2.6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97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7.1%。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十五”期间新建国家实验室(武汉国家光电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目前,全省共有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7家。2001-2005年,全省累计申请专利35411件,授权专利14424件,其中发明专利2272件。武汉邮科院主持制定了3项国际标准,并在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低成本光纤到户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我省在新一轮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中抢占了制高点。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截至2005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24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16家,过亿元的176家。 (三)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集聚效应日益凸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经过几年的发展,武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不断发展壮大,2005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0亿元,吸引了NEC、松下、富士康、Intel、IBM、西门子、藤仓等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光通信产业研发基地、激光设备生产基地。在“武汉·中国光谷”的辐射带动下,各地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发展步伐,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已经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全省13个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2239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9%;高新区实现出口交货值6397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1784%。截至2005年底,国家有关部委已批准设立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电动汽车及大学科技园等27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四)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传统产业高新化初见成效。通过抓技术改造、招商引资、创新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我省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工业化国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水平,培育形成了重型数控机床、板料成型数控成套设备、热电联产设备、环保成套设备等一批在全国领先的产品。大中型企业普遍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计算机技术,全省制造业领域应用CAD技术普及率达到65%以上;其他行业开始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客户管理系统(CRM)、市场快速反应系统(QR)等信息化系统,有力提升了湖北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总体上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较好,基本实现计划目标。但与发达省市相比,与省委、省政府关于“走在中西部前列”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体制机制不够活。我省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经济比重过高,校办企业、转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的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融资体系不健全,投入不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二是产业结构不够优。在我省高新技术产品中,投资类产品比重大,消费类产品不多;产业配套能力较弱,未形成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产业链;高新技术产业聚集水平不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三是产业外向度不够高。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仅占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6.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国际性大财团、大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外资经济在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到20%;在湖北投资的跨国公司不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的增量不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坚持“改革开放、自主创新并举,做专做精、做大做强并重”的工作方针,以培育特色产业群、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竞争力为重点,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比较优势,集成优势资源,重点突破,集约发展,加快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高效增长,带动全省经济发展,为我省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相结合。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立足点,围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集成创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保持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将引进、消化、吸收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继续加大引进力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的起点,提升国际化水平。 2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以培育市场主体为核心,实现产业发展由技术驱动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以完善政策体系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中,形成政府、市场共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3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支持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扩张,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构建产业孵化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积蓄产业发展后劲,实现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推进。 4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相结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延伸高新技术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成为全省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初步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中西部前列。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到2010年达到138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增加值1150亿元,年均增长16.8%;信息服务业增加值230亿元,年均增长18.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15.6%,到2010年达到200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4%以上。 ——初步形成较完整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我国重要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生物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竞争力明显增强,武汉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技术产业基地。 ——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力争到2010年全省高新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