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十一五”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安徽省“十一五”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安徽省“十一五”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安徽实现奋力崛起的重要机遇期。为了进一步推动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编制本规划(规划中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不包括港澳台和外商投资企业)。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安徽把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大工作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 (一)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截至2005年12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111.04万户,从业人员266.88万人;注册资金154.24亿元,比2000年增长37.8%。私营企业10.6万户,从业人员165.7万人,注册资本1145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25.5%、153%和388.1%。 (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大。 2005年,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实现增加值1786亿元,出口额19.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4.8%上升到37%;上交税金182亿元,实现地方税收102亿元(不包括教育费附加),占地方税收入的56.2%,比上年增收25.52亿元。 (三)在增加就业、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截至2005年底,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吸纳就业433万人,到2004年底安置下岗职工11.93万人。同时,很多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承包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为国企改革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整体素质提高,活力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底,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中,获得外贸经营资格的2794户;科技企业5413户,技工贸总收入998亿元。有8户企业进入全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500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步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竞相发展的新阶段。 但是,总体来看,目前全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偏小、实力不强;创业能力偏弱,经营领域不够宽,企业规模不大,知名品牌不多,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趋同,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不明显;人才缺乏、融资困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安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广阔。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同国内外企业的经济技术合作等提供了重大机遇。东部地区已经完成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一次创业,很多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我省可以凭借独特的区位、资源、劳动力、交通、市场等优势,承接资本和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扩大对外招商引资,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我省推进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全民创业行动”、“861行动计划”等重大战略措施,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加快发展,实现新的飞跃提供了更广阔的产业和市场空间。 (二)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优化。 《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等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使我国推进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尤其是新修订的《公司法》及《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施行,大大放宽了出资比例限制,降低了公司准入门槛,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发展的动力机制越来越强劲。 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投资激情不断高涨,民间资本活力竞相迸发。同时,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安徽,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格局越发显现,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这些将促使和激励众多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增强竞争意识,转变经营策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拓创新,提升品牌效应,从而在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佳的途径上增强竞争和发展能力,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发展氛围更加浓厚。 随着“全民创业行动”的开展,全民创业氛围和“亲商、近商、敬商”的风气更加浓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舆论环境进一步改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家的成长环境逐步优化,将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和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积极性、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