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市发改委制定的《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二月九日 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在“十五”发展的基础上,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富民强市”和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导区、和谐发展示范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和发展为主题,以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带动强劲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产业整合和布局优化,加速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全面提升无锡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总体战略 按照立足实际,体现特色的要求,从建设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出发,“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战略是“以集促群、创新升级”。 “以集促群”,就是要以大集团、大企业为核心,实现“区域集中、企业集聚、产品集成、开发集约”,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壮大,走出一条适合无锡市情,低消耗、少污染,符合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循环经济要求的区域产业发展新路。“创新升级”,就是要紧紧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产业集群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特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无锡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方向 根据“以集促群、创新升级”发展战略的要求,“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是: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沿江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围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两大重点,全面引导现有大型企业(集团)和全力引进国际性大企业群,使其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全面提高无锡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打造无锡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平台,实现人才成长、社会和谐和文化繁荣。 在引导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注意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促使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形成合作共生的生态关系。 四、发展策略 “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将按照“发展”和“培育”两个层面展开。重点发展市区集成电路等12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市区计算机及配件制造等14个产业集群。 要推进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的同步发展,注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和大型企业(集团)发展战略之间的衔接和互动。 (一)优化以“三谷三基地”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落实硅谷、液晶谷、药谷和软件外包、离岸外包、动漫基地的建设,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企业,继续拉伸产业链,在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的过程中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硅谷”建设要形成以新区为核心,包括蠡园IC设计企业孵化区、锡山经济开发区和江阴经济开发区的“一谷四区、联动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新区全力打造集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专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全国领先的硅谷品牌;蠡园IC设计企业孵化区以产业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为主,锡山经济开发区以集成电路配套材料为主,江阴经济开发区以产业链末端的封装测试环节为主,构建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 “液晶谷”建设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液晶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整合资源、壮大发展、营造环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中型、创新型转变,全力引进主业及配套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技术层次和国际竞争力,在新区形成区域功能完善、产业特色明显、外在形象一流的国内知名的液晶产业带,加快推进无锡电子工业园、锡山经济开发区内液晶产业配套区的建设和发展。 “药谷”建设要以无锡新区、马山生物工业园和惠山华源生命科技园为载体,构建“一谷三园、错位发展”的产业集群格局。马山工业园重点发展生物保健品产品链,无锡新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制剂产品链,华源生命科技园重点发展植物药提取、中药饮片现代化等产品链。 “动漫基地”要整体打造动漫产业链,在新区和滨湖区分别建设国际数码娱乐产业中心和数码动漫影视产业园,形成“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集群格局,努力形成动漫策划、创作、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品牌经营及衍生产品开发的竞争优势,进入长三角地区动漫发展的第一方阵,成为苏南地区动漫原创作品的高地和国内重要的动漫产业基地。 (二)整合与提升汽车及其零配件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激发整车厂的带动作用,形成整车厂及其零配件企业相互协作的“一簇三群”发展格局。新区汽车电子及动力系统零配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及动力系统零配件;惠山轿车及零配件产业集群重点发展轿车客车整车及零配件设计、汽车文化展示;锡山区重点发展大型客车、改装车及零配件,构建全市从零配件到整车、从设计到制造、从展示到销售,分工合作、布局合理的完整汽车产业链。 (三)明晰与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打造新材料产业的“一个主业三个龙头企业”,以法尔胜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特种金属新材料、光纤新材料;以亚洲包装制造中心和申达集团为龙头,重点发展软塑包装新材料;锡山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泡沫塑料新材料。 (四)集聚与创新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纺织与服装既是无锡的传统产业,又是近10年来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席之地的新兴产业。“十一五”期间要结合无锡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园区建设,重点集聚纺织、服装和印染等重点企业,形成“一个主业、多元经营”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特色园区的开发与建设,重点打造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力争形成5个销售规模200亿元以上特色鲜明、支撑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A级产业集群,15个左右销售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B级产业集群和10个左右产业集群示范园区。产业集群的总销售规模3000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1/3以上。实现无锡打造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的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无锡要重点发展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新区液晶显示器产业、锡山区纺织服装制造产业、江阴毛纺织化纤产业、新区汽车电子及动力系统零配件产业、市区生物医药产业、锡山区摩托车(电动车)制造产业、江阴包装产业、宜兴电线电缆产业、宜兴环保设备产业、宜兴精细化工产业、宜兴陶瓷等12个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新区计算机及配件制造产业、新区新型电子元件产业、新区智能化专用仪器仪表产业、江阴特种钢铁产业等17个产业集群。将新区集成电路产业、新区液晶显示器产业、新区计算机配件制造产业、新区新型电子元件产业、新区智能化专用仪器仪表产业、新区汽车电子及动力系统零配件产业、新区软件产业、惠山区生命科技产业、锡山区东亭纺织产业、锡山区纺织服装制造产业、锡山区计算机制造产业、江阴包装产业、江阴磷化工产业、宜兴环保设备产业、宜兴精细化工产业等作为产业集群示范园区培育和发展。 六、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与要求 “十一五”期间无锡产业集群将“沿江、沿路、沿城、沿湖”布局。具体要求是: “沿江”做大。将推进产业集群与落实无锡沿江开发规划相结合,以建设沿江开发规划的6个主题工业园区为重点,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和培育本土企业并举的方法,促进产业的升级,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的沿江产业集群带。 “沿路”做畅。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快速、便捷的物流系统。大批企业沿交通线集聚,虽能享受交通网的便利,也会给交通动脉形成交通压力。要通过系统统筹的方法,使交通物流网络的建设略超前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沿城”做强。充分依托沿主城区边缘分布的新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基础,在中心城区的企业退城入园中,积极引导同类相关企业到有关主题园区集聚发展,提升各园区的产业特色,通过调整实现产业集群布局的优化。 “沿湖”做专。充分挖掘太湖文化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的引领,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无锡)产业化基地、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和无锡硅产业园等园区为依托,吸引本土和境外创业者在环太湖地区集中创业,形成富于独特太湖文化精神的,以IC设计和生物医药为特色的创业、创新和创优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带。 在四沿过程中,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将园区做专。通过产业整合、老企业迁移和新企业引进,逐步明确园区的产业特色,实施针对专门产业的基础设施改造。以专业化树立区域品牌,进行“选业引资”。 (二)目标模式 “十一五”期间无锡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将在“点、线、面”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南进园、北联线、中成谷”的分布特点。无锡南片(宜兴)、中片(无锡城区)和北片(江阴)的特色是: 南进园:南片以建设专业化特色园区和项目集中区为核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相邻各镇的同类相关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北联线:北片以长江岸线和滨江、澄杨公路为两轴线,引导大型企业集团向沿江、沿路集聚,进一步加强大企业的配套,重点引进和发展沿江基础制造产业集群。 中成谷:中片以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湖区蠡园经济开发区、滨湖区太湖旅游度假区为基础,以产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为主线,重点发展以“硅谷”、“药谷”和“液晶谷”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七、对策措施 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政府将以公共管理者的身份为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协调集群中企业间关系,以引导和服务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从完善条件、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入手,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消除阻碍集群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发现与挑选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有效措施促进和引导地方网络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政府将以科学规划和观念创新为引领,以做强企业和做响品牌为抓手,以环境建设和以评促建为保障,努力推动无锡产业集群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一)通过科学规划引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从产业集群层面制定“高起点、高质量、可操作、一群一策”的,涉及土地、环境、资源、动力、物流等生产要素的集群发展和建设规划,及时启动对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产业、咨询与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以及中介体系的规划工作,给无锡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提供立体式、全方位服务,将产业集群作为长抓不懈的战略目标。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梳理与明确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与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综合效果,并优先在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中给以应用。各部门负责有关政策的宣传咨询工作,建立规划制订、修改与实施中的协商、反馈机制和部门会商制度。 将规划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法律化。对涉及产业集群发展的新举措实行先试点、后推广,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在制定全市产业发展规划时同步制定产业集群指导目录及政策导向,明确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鼓励集聚的区域。今后凡工业项目建设,包括省属重点易地搬迁技改项目,原则上都要执行产业集群的指令性目录,通过各市(县)、区的协调、项目对换等,确保产业集群战略的实施,结合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步推动产业布局优化。 建立与健全引导、管理和服务于产业集群发展的政府派出机构,落实有关政策与措施。优先配置跨区域发展的产业集群的工作班子。 (二)通过观念创新激发内生发展机制 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观念创新激发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内生动力,以太湖文化和企业家合作精神提升产业集群,通过舆论导向和榜样带动引导企业家将竞争性合作理念贯彻到企业的运营过程。 成立专门的组织,采用委托研究等多种方式系统提炼和挖掘太湖文化的产业发展内涵和无锡企业家精神,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度认识太湖企业文化,提炼包容于太湖文化的产业集群文化。 通过舆论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大力宣传集群式发展理念和“共赢”合作的发展模式,培养公众对新时期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共识,探讨无锡产业与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三)通过合作竞争方式进一步培育企业竞争力 对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实行分类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以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和引进企业引领产业集群的发展,放活中小企业,降低中小企业的产业进入门槛。 通过典型项目带动、优先立项等措施鼓励企业集团发挥以大带小的龙头作用,逐步建立为多个大型企业集团配套的中小企业群。动员大企业通过研发、投资等方式获取创新性技术,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拉开产品档次,或向相关产业扩展,避免大企业间的恶性竞争。 允许适度的民间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结合,培养民间资本市场,开展综合商社型企业集团的试点。完善风险投资与担保机制,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民间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机制。 围绕重点产业加快专业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有效、合理的分工促进产业合作,形成既有分工又具规模效应的发展态势。进一步从境外、市外引进骨干企业、重大项目和有影响力的大型外资企业,在部分产业中试行专业化与协作化门槛,考核零部件的本地配套率。围绕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发展零部件的本地配套。 (四)借助产业规模强化品牌优势 充分利用无锡现有的产业基础,围绕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尤其是“硅谷”、“液晶谷”和“药谷”挖掘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聚合生产要素,培植区域品牌,确立和扩大品牌效应。 从本地资源、区位和传统特点出发,帮助工业园区进行合理的产业集中和转型,明确主导产业,结合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同群”企业进驻,并补偿性地迁移出部分非相关性企业。 实施公共品牌建设与宣传工程,以无锡太湖文化为核心要素,打造代表产业集群的战略型地区品牌。组织集群品牌的评选、推介和保护。指导和帮助企业结合集群发展规划实施企业品牌战略,形成品牌与规模互动、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互动的态势。制定与实施品牌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对集群内的企业进行评估与奖励。 以大企业为核心,通过联盟、合作等形式组建品牌俱乐部,不断扩大产业营销空间。共享知名品牌的无形收益,增强区域名优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 (五)通过专项基金推动产业关联与基础设施建设 设立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项基金,用于与产业关联、创新体系和公共平台有关的环境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切入,重点建设IC设计共性技术服务与测试、数字设计制造应用集成、科技数据与文献共享、科学仪器与设备设施共用、成果推广和转化网络、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等平台,实现各专业技术平台间的对接,使科技基础设施和共性技术平台成为成果转化、产业人才培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信息中心帮助集群企业及时掌握国际商情和了解国外企业的外包动向,承接国际外包业务中学习先进技术、国际操作理念和管理方法。 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准入的方式提升和完善地方网络的基础设施,实现集群区专用型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强化为产业集群发展配套服务的公路网、电力、排污系统、专业性贸易市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快区域贸易中心、物流中心的形成,以无锡现有的批发市场为基础,在城乡结合部和交通枢纽地带建立物流和批发基地。同步推进外向型经济服务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直通式的海关监管点、公共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形式引导企业向专业化园区的集聚。 通过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中介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中介服务队伍,逐步形成符合产业集群建设要求的,开放协作、功能完备、高效运行的中介服务体系。加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科技创新的实际,面向市场,重点加快工业设计、研发服务、技术开发、技术交易与技术转移、质量鉴定、技术标准、技术评估与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促进技术和知识的有效流动。 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明确集群企业在人才引进与培育方面的政策待遇。建立产业集群专业人才信息库,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储备。根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需求,加大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经批准引进的各类人才,在子女入托入学、医疗保险和购置安居房等方面享有规定的优惠和待遇。在政府人才发展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切实解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生活上的困难。 (六)实施绩效评估制度实现“以评促建” 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中介的多种渠道对产业集群的规划落实和发展绩效进行评估,及时发现规划落实、资源应用、网络建设等方面的问题,推广经验和纠正不足,对带动力大的产业集群,由政府授牌并进行推广。定期对已认定的产业集群进行绩效评估。 组织专家和社会力量建立科学、公正,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国家产业发展政策的产业集群发展绩效评估体系。将有关的评估结果作为奖优促劣、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依据。将集群绩效的评估纳入政府部门工作业绩考核体系,通过评估进一步明晰政府指导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的重点,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市发改委 2006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