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环保局关于宁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东侨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大唐宁德电厂: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给我市的《关于福建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办(2007)59号)精神,市环保局制定了《宁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降低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现实要求。目前主要污染物的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削减指标已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各级各部门就必须提高对减排工作的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充分挖掘潜力,下大力气做好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工作。 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各级各部门务必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加快建设减排具体项目和设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技术改造,深化治理工艺,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加强现有污染源监管,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整治,多管齐下,确保减排工作取得实效。排污企业要增强减排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减排提高生产经营水平,通过减排增强综合竞争力,通过减排体现社会责任。 三、建立健全减排责任制。各县(市、区)、管委会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协调、督促、推进减排工作。各县、市(区)要在6月底前完成辖区内的总量分解任务,签订重点排污单位总量削减责任书,把总量削减责任分解落实到区域和企业,明确削减项目。 请各县(市、区)于6月30日前制定、上报2007年减排计划;于8月30日前制定、上报2008、2009和2010年减排计划。 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七年六月十九日 宁德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工作实施方案 为确保按期分阶段完成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任务,根据市政府与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签订的《宁德市“十一五”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和《宁德市“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总量减排目标 到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1.16万吨(其中电力行业0.20万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3.23万吨,比2005年减排4.1%,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3.30万吨。 (一)蕉城区。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3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3600吨,比2005年减排3.0%,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3648吨。 (二)东侨区。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2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1980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1990吨。 (三)福安市。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10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5523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5545吨。 (四)福鼎市。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156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4399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4410吨。 (五)霞浦县。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9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3800吨,比2005年减排5.3%,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3820吨。 (六)古田县。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88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4224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4240吨。 (七)屏南县。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38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1236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 吨。 (八)寿宁县。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300吨;化学需氧量控制指标为921吨,其中2008年总量不超过925吨。 (九)大唐火电厂。2010年二氧化硫控制指标为2000吨。 二、落实总量减排主要任务 (一)通过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腾出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行业发展规划中,依靠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腾出总量。 1.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等国家产业政策,依法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水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对于涉铅、钢铁、造纸等凡采用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责令停产治理或关停。 2.对国家明令取缔淘汰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要组织拉网式检查,全面取缔关闭并加强日常监管,特别是小冶炼、小造纸、小化工等废气、废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防止死灰复燃。 (二)通过优化发展降低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区域发展规划中,合理规划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依靠优化增长和集中防治降低排放总量。 1.促进产业集聚,尤其是在石化、临港工业产业集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以及污染物的集中处理、控制。 2.大力推广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经验,实行同类排污企业相对集聚、污染集中治理,综合回用处理后的尾水,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规模化治理降低治理成本。 3.积极倡导工业水循环利用,推行工业企业节水减污,建设节水型企业。因地制宜,全面推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实现污水少排放或零排放,建设节水型社会。 4.开展循环经济建设试点示范,推动企业加快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在冶金、建材、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循环式组合,推动区域循环式发展,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 5.继续筛选、确定并公布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名单,在电力、造纸、啤酒、钢铁、建材、皮革等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对污染特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要依法监督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三)通过区域整治工程减少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流域、区域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整治中,依靠环保治理工程削减总量。 1.按照市场化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这是大幅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的治本之策。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各县(市、区)按照市政府“十一五”规划要求,着力推进县城及重点工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等设施建设,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量,腾出总量促进区域经济。宁德、霞浦、福鼎、柘荣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必须加快,确保今年能够投入运行。 2.全面推进区域污染整治。认真落实市政府石板材行业综合整治要求,福鼎、福安、古田、寿宁等县市要根据环境承载容量划定本辖区内的石材产业禁止生产加工区、限制生产加工区和集中加工区。要加快建设石板材加工集中区,引导企业在2007年12月30日前迁入,切实解决石板材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推动石材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3.加强工业开发区污染整治。全市各类工业开发区都要根据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按计划建成污染集中治理设施;未建成集中治理设施的,区内所有排污单位都必须自行治理、达标排放。 4.大力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继续抓好中心城市内河内湖及交溪、金溪、霍童溪等流域整治,每年实施一批治理项目,削减污染负荷。 5.继续推进全市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大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该搬迁的要搬迁,该关闭的要关闭,该整治的要限期达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四)通过重点治理项目削减排放总量。要把总量指标落实到企业的发展和污染防治工作中,明确减排项目和完成时限,对不能完成减排任务、治理不达标的排污单位,要依法责令关停。 1.火电行业治理项目。宁德大唐火电厂要加强脱硫设备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加强在线监测,确保治理设施稳定运行,达标排放。 2.深化造纸、化工、印染、制革等重点行业的水污染治理。对水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实施停产治理;对水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指标的企业实施限期治理,对未按时完成限期治理的企业依法按程序实施停产治理或关闭;对污染物总量负荷较高以及有严重污染隐患的企业,依法强制清洁生产审核。 3.强化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流域、重点行业的污染源监管,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切实发挥现有污染治理效益,防止污染反弹。 (五)通过“以新带老”消化排放总量。要把治污防污的关口前移,严格环境准入,对不符合减排要求的项目,不予审批立项,不予批准用地,不得办理环保手续,建立起有力的源头防控体系,依靠“以新带老”消化总量。 1.对新建项目,要明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来源,落实到具体项目,逐步建立覆盖全市的市、县(市、区)二级管理台帐,实施动态管理,防止“一量多用、重复安排”的现象。 2.对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通过“以新带老”,在新上污染防治设施时一并对老污染进行治理或者关停现有规模小、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设施,做到“增产减污”或“增产不增污”。 3.对无法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受理、审批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未按期分解总量指标、签订总量削减责任书、削减任务不明确和不能按期完成的地方,省里原则上将暂停审批当地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环保手续,暂停安排市级对当地的环保资金补助。 三、完善总量减排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减排监管体系 1.建立健全科学的减排指标体系。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工作办法》,形成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实施联合会审、统一核定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老污染削减和新污染增加动态变化情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增强时效性,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 2.建立健全管用的减排监督体系。大唐火电厂必须安装在线二氧化硫在线监控装置,并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于2007年底前并与市环保局联网。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全市重点污染源水质自动监测设施的建设,并与市环保局联网。 3.建立健全严格的减排考核体系。要按照国家《“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并实施我市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考核,完善环保问责制,强化政府和排污单位责任,定期公布各地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因工作不力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要追究责任。要建立减排工作进展调度机制,定期召开减排情况分析会,通报进展,分析问题,研究推进措施。 4.建立健全有力的减排项目推进体系。要深入排查污染源,下力气全面掌握各地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污染物种类、总量和浓度,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不断充实完善全省主要污染物削减重点项目库,加强督促检查,狠抓项目推进。确定的减排项目必须按期开工、保证质量、正常运行。 (二)严格排污许可监督管理 1.加大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力度,重点是加强核发后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作用,建立统一、规范、完整的排污许可动态数据库,及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 2.研究制定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排污许可管理和排污监管。 3.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督促每个排污单位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查处无证或不按证排污。 (三)加大减排工作资金投入 1.积极争取省里的资金支持。省里将设立减排专项资金,用于减排工作的指标、监测、考核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各地要抓紧筛选确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认真论证,做好前期工作,努力争取国家和省的资金补助。 2.各县、市(区)都要加大对减排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市级污染防治资金补助要向重点减排项目倾斜,鼓励排污单位加快减排项目的实施,其他有关部门管理的资金也要加大对减排项目的扶持。特别是电力企业要抓紧建成脱硫设施并通过验收,确保脱硫机组尽快享受国家优惠价格政策。 3.所有排污单位要落实污染防治资金,依法治理或者委托治理产生的污染物,加快实施减排项目。要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抓紧完善相关收费规定,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多种经济成分投入环保治理工程,拓宽总量减排工作的投融资渠道。 4.完善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收费制度,各地要依法、全面、足额、及时征收排污费,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排污单位治理污染、改善环境。 (四)加强减排工作监督管理 1.环保部门负责对减排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每年会同有关部门下达减排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减排监督检查机制,指导各地落实减排任务,并定期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考核。 2.发展改革部门将减排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会同经贸等有关部门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加强对减排工作的规划指导,推进对减排项目的实施。 3.经贸部门负责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缔“五小”企业,关停小火电,淘汰或改造(转型)落后水泥产能,每年下达并组织实施关停、淘汰计划,同时加强对工业企业减排工作的指导监督。 4.建设部门负责加快推进污水集中处理厂及收集管网建设、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 5.农业部门负责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6.财政部门安排减排工作专项经费,加强对减排监督管理体系的投入和对重点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 7.监察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完善环保问责制,加强对减排工作的行政监察,对减排工作不落实的地方和部门追究责任。 8.电力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有关电力企业执行关停小火电机组计划,负责按照关停进度撤销相关发电企业的电力业务许可证,监管电力企业落实对污染企业的停电、限电措施。 9.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能,积极配合推进减排工作。 市环保局 二○○七年六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