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十一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锡政办发〔2007〕135号
【发布日期】 2007-07-05
【实施日期】 2007-07-05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无锡市“十一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  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无锡市“十一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七年七月五日

无锡市“十一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规划
市气象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生态、环境、地质等次生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为全面增强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能力,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开展应急救助气象保障,提高我市防灾减灾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  一、无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  (一)无锡气象灾害简述
  无锡处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冷暖空气交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主要气象灾害有洪涝、台风、暴雨、连阴雨、干旱、寒潮、冰雹、大风、雪害、雾、高温、冻害等。
  1.暴雨洪涝
  暴雨是危害无锡的重大气象灾害之一,我市年暴雨日数2.7天,最多的达6天。连续暴雨或大暴雨极易造成洪涝灾害。梅雨期是暴雨多发时期,也是洪涝灾害的主要发生期。如1991年无锡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梅雨量达801毫米, 7月16日太湖最高水位达4.79米,超过1954年太湖最高水位(4.65米),因洪涝全市死伤人数126人(其中死亡20人),全市直接经济损失34.19亿元,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  2.台风
  影响无锡的台风平均每年1.63个,最多年份4个。台风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暴雨、大风。如2005年9号台风“麦莎”,我市普遍出现了8级以上大风和暴雨到大暴雨天气,15个自动气象站中有2个站出现11级大风,突破了历史最高记录,有9个站出现100毫米以上的降水,其中羊尖站过程雨量达到192.8毫米。虽然对“麦莎”台风的气象预报服务非常成功到位,防御措施也提早落实,但仍造成了明显损失,全市死亡3人,受伤5人,倒塌房屋913间,损坏房屋1560间,3688户城乡居民家中受淹,农作物受灾8134公顷,绝收面积2065公顷,受灾人口204949人,成灾人口23844人,转移10597人,直接经济损失1.98亿元。
  3.强对流天气
  强对流天气是指冰雹、龙卷、雷暴大风、飑线、下击暴流、短时强降水等对流强烈发展的天气现象,它们常相伴发生,其中冰雹、雷暴大风、飑线、短时强降水等是无锡地区重要的灾害性天气。无锡市年平均强对流天气过程约26.7天(雷暴日数)。1996年9月12日下午3时45分,江阴市南闸、要塞等地出现龙卷和冰雹,持续时间20多分钟,房屋受损,树木折断,50多家企业受灾。其中遭受龙卷风袭击的南闸砖瓦厂4人死亡,6人受伤。2005年4月至7月我市共发生20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共死亡7人,伤14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万元以上。
  4.高温
  全市年平均高温天数为10天,最多的2003年高温日数达32天。高温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用水、用电等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造成供需矛盾严重。持续性高温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危及生命。1988年7月4日起连续18天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之最,全市医院收治中暑病人800余人,死亡达70余人。2003年夏季我市高温最为明显,创出4项历史新记录:高温总天数32天,8月1日的最高气温40.1℃,7月29日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分别为34.9℃和31.8℃;持续的高温天气,造成无锡供电、供水负荷连创新高;高温天热,心情烦躁,中暑、车祸病人猛增,供电线路故障增多。
  5.连阴雨
  连阴雨是我市常见的一种严重气象灾害,对工业、农业、交通、仓储等行业十分不利。长时间地维持阴雨天气,不仅使农作物因水分过剩形成涝灾或湿害,同时光照不足使农作物减产。2002年的4月15日至5月15日无锡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连阴雨天气,雨日24天,小麦赤霉病发生严重,籽粒不饱满,千粒重大幅度下降,并出现早衰枯死现象,当年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下降。由于持续月余的阴雨低温天气,医院病人也明显增多,部分供电线路发生故障,部分居民家中进水。因降雨路面湿滑,引发各类交通事故60多起。
  6.干旱
  干旱是我市最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每年都有发生,一年中的任何时段都会出现,只是影响的时间和程度不同,其中宜兴地区最为严重。1994年6月底出梅后到8月中旬持续高温少雨,出现严重高温伏旱,全市受旱面积9.75万公顷,其中重旱1.8万公顷,多条航道出现断航,部分乡镇企业被迫停产,宜兴太华山区人畜饮水发生困难。2005年3月29日以后,天气持续晴好,气温明显上升,森林火险天气等级很高,同时又是清明上坟期间,4月1日—6日,江阴、滨湖等地先后发生山林火灾与火警14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其中江阴云亭定山周围山林大火过火面积92公顷,焚毁面积53公顷。
  7.寒潮
  无锡平均每年出现区域性寒潮天气过程3.1次,最多的年份达7次。寒潮除了造成剧烈的降温以外,还会带来霜冻、大风、暴雪、冻雨等严重的灾害性天气,在隆冬季节遭受寒潮侵袭时,不但会造成大范围的暴雪,还会引起河港封冻,在适当的天气条件下会出现灾害严重的冻雨天气,尤其春季和秋季强寒潮影响较大。例如1998年3月18~20日的强寒潮天气过程,气温骤降,同时还伴有雨雪以及雷暴、冰雹等剧烈天气。寒潮天气造成江阴多处房屋被大雪压塌,造成3人死亡、40多人受伤住院的灾难事故,无锡市区也有50多人摔倒骨折。夏熟作物普遍受冻,144万亩三麦约损失1亿元,早春茶产量减产30%左右。
  8.大雾
  大雾是较为常见的危害交通安全的灾害性天气,它具有出现几率高、发生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我市平均每年出现大雾34天。当大雾弥漫时,常使飞机起降受阻、高速公路关闭、长江停航、轮渡停开,极易发生交通航运事故。2001年1月18日晚20时左右,因大雾在阳山镇大桥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辆桑塔纳轿车从桥堍冲入河中,4人当场死亡,1人失踪,1人受伤。1999年11月本市共出现6天大雾天气,其中22-24日的大雾造成市区交通事故10余起,江阴长江大桥上14辆汽车在北引桥追尾相撞,造成3人死亡,4人重伤,2人轻伤。
  9.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公布的影响人类活动的严重灾害之一。闪电落地后容易破坏地面目标,使供配电系统、通信设备、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断,闪电也可引起森林火灾,击毁建筑物,造成仓库、炼油厂、油田等燃烧甚至爆炸,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动化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雷电产生的危害和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无锡地区属多雷暴地区,雷击灾害在无锡地区频繁发生且危害极大,无锡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死亡5~6人,直接经济损失在5000万元以上。如2003年7月30日,无锡宏达机械厂因雷电感应引发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2005年6月28日下午锡山区和滨湖区遭雷雨大风袭击,导致1死6伤,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7月9日下午出现的雷暴天气,滨湖区华庄镇华新村、太湖镇葛埭村各有1名妇女在田间拔草时遭雷击身亡。2006年4月21日羊尖新大陆车身厂因感应雷击引发火灾,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二)无锡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能力现状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十五”期间,我市气象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气象灾害的监测与预报警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全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温度、气压、雨量、湿度、风向、风速的自动观测,建立了13个中尺度自动气象站,其平均间距在18公里左右,初步形成自动气象监测网。更新了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能够接收处理风云系列静止卫星云图。安装了713天气雷达,提高了监测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能力。引进了“神威新世纪—16P”集群计算机系统,运行于其上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全市气象部门省—市—县(市)三级2M气象资料传输宽带网,进行了气象业务网络的建设,能够得到更多、更及时的各种气象资料,进行应用分析与服务。气象信息发布传播除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外,发展了气象信息语音服务电话、气象短信、气象网站等发布方式与手段。
  2.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气象灾害防御涉及各行各业,关系密切的有农业、林业、养殖业、水利、建筑、交通运输、供电、公用事业、旅游、仓储、商业等。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目前主要有防汛防旱系统、护林防火系统等和有关部门的应对措施。
  3.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能力尚不能适应无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先导区、示范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气象监测手段单一,监测项目停留在常规要素上,不适应建设生态无锡、发展生态经济、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需要。
  ——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能力较薄弱,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准确性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不能满足气象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网络安全投资不足,气象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
  ——计算机运算能力不足以满足多模式中尺度数值预报计算,气象信息存储量较小,不能满足海量气象数据的存储。
  ——突发事件处置的气象服务能力不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进行现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及灾害评估能力欠缺。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尚未起步,面对突发的狂风暴雨、冰雹、雷电灾害等,还缺乏警戒性的防御能力,基本处于“听天由命”的被动局面。
  ——气象信息发布传播仍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覆盖面不足,气象台制作的电视天气预报通过人工送达当地电视台,费时费力,不适应气象灾害突发性强、防御时间短的要求。
  ——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防御能力不足,人员遭雷击的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全民防范气象灾害的意识较为薄弱,应急防范措施不到位。
  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信息对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气象资源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市政府的领导和统一组织下,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的积极性,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以监测预防为主要手段,以保证人员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保障社会安定为主要目的,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防灾减灾、建设和谐宜人新无锡中的作用,促进无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合作,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坚持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气象预测预报能力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全面推进。
  (三)主要目标
  按照“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中国气象事业建设要求和无锡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防御的需求,建设面向气象灾害防御的气象服务体系。总的发展目标是: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建立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建成综合气象服务系统,以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高度共享的大容量的数据存储系统及相应的灾难备份系统,实现对各种观测资料的快速采集、传输、存储、加工处理和产品分发,建成防雷减灾服务系统。主要目标如下:
  1.建立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
  建立集地面观测、雷达与卫星遥测等为一体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构建气候系统观测平台,获取天气监测、预报及研究所需要的气象要素和气候观测、预测和评估所需要的有关气候系统的要素。所获取的观测数据应组成统一数据库,为防御气象灾害服务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并为科学、生产等社会方方面面所共享。
  2.建立信息管理体系,构建气象信息共享平台
  利用气象部门丰富、集中和比较规范化的信息资源,着力提高数字化、标准化、实用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水平,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建成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起到气候系统信息汇总和分发中心的作用,为天气、气候、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提供服务。
  3.建立“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构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
  (1)天气气候预报预测体系。在具有先进水平的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等系统支持下,建设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建成定量的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预报业务,达到反应迅速、定位准确、警报及时、灾害信息发布迅捷的先进水平,构建“无缝隙”预警、预报系统。
  (2)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为核心,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主要依托,以资料与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实现服务手段现代化、服务产品专业化、服务队伍专职化、服务管理规范化。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减轻或防止气象灾害的损失与破坏,开发利用气候与环境资源、水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支持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保障系统的建立。为全市经济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快捷、透明、连续、丰富的气象服务,开展涵盖决策服务、公众服务及重大社会活动保障服务的公共气象服务。对农业、水利、建设、交通、供电等领域提供专项气象服务工作。
  4.加强部门协调与合作,构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
  加强气象与电视台、电台、报社等新闻媒体和电信等部门的合作,建设集短信发送、电话呼出、电子显示屏、电视、广播、互联网为一体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及时、准确、全方位地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5.加强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与预防,建设防雷减灾服务系统
  以“维护规范、发展技术、深化实践、完善理论”为实施防雷技术的基本方针,以“综合治理、整体防御、多重保护、层层设防”为根治雷击灾害的基本原则,加强雷电灾害监测与预防,组建闪电定位系统,进行雷电监测,并纳入全省网络,结合探空、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观测手段,获取全面的雷电监测资料,开发雷电资料综合应用技术平台,建设无锡市雷电防护预警、预报系统。加快建设防雷服务公共系统,为系统性的雷电监测和防护研究提供全新的平台,为防雷技术资源的共享、咨询、雷击灾害的上报提供方便的渠道。对灾害事故的鉴定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
  6.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气象科普馆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的作用,通过各种信息载体和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气象灾害特别是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防御对策与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强与相关部门和行业的联系与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气象灾害防御对策和应急预案,共同构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