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蚌埠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蚌埠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市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十六日 蚌埠市服务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是现代经济的显著特征,是衡量城市功能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我市“十一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扩大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增加财政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对于加快振兴蚌埠老工业基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引导和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构建和谐蚌埠,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服务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总量迈上新台阶,经济贡献率明显提高。 “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占GDP比重逐年增大提高,年均比重为36.7%,比“九五”期间提高了4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速达12.3%,超出“十五”计划1.3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达到39%,比“九五”期间高4.3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4.03亿元,比2000年增长78.6%,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8%,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以信息服务、旅游、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渐上升。2005年房地产和其他服务业实现增加值达59.26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7.8%,比2000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住宿和餐饮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59.53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52.2 %,比2000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力促进了就业。2005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53.6万人,比2000年增加14.5万人,增长37%,年均增长6.5%,平均每年新增就业人员2.9万人。 交通运输邮电业支撑有力。“十五”期间,我市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铁路、公路、水运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客运量和货运量分别为2997万人和2607.6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0.5%和59.4%。全市交通运输和邮电业实现增加值31.52亿元,比2000年增长61.9%,年均增长10.1%。其中,邮电业务总额达11.83亿元,比2000年增长25.5%,固定电话用户达88.9万户,是2000年的2.7倍,移动电话用户106.5万户,是2000年的7倍,国际互联网从无到有,发展到38.3万户。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十五”期间,全市商品购买力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9亿元,是2000年的1.65倍,年均增长10.6%,高出“十五”计划1.6个百分点。全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28.01亿元,是2000年的2.09倍,年均增长15.9%。其中,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47亿元,比2000年增长88%,平均每年增长13.5%;城镇居民在外饮食年人均消费由2000年的307.3元提高到2005年的561元。 市场建设规模扩大。 “十五”期间,我市市场改造力度加大,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市场的规模和档次得到了快速提升。“十五”末,全市各类市场240多个,年成交额达80亿元。完成了二马路、太平街等骑路市场的改造和蔬菜批发市场的改制。冷冻批发市场、瑶海家具城、光彩大市场等一批区域性市场建成营业。成功引进通成国贸广场、浙江路桥日用品商城等一批大的商贸项目,河北商贸区建设已具雏形。家乐福、沃尔玛、物美、苏宁电器、国美电器、国生电器等知名企业成功入驻我市。超市连锁经营、专营专卖等新型经营业态快速发展。百大、华运、丰原大药房、绿十字医药、天洋家电等连锁经营店发展到170多家,服务网点正向县、乡、村延伸。农产品流通快速便捷,三县花生、棉花、西瓜、水产品、粮食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效益明显。 物流业快速发展。2005年全市拥有物流运输企业近200家,其中民营企业98家。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功能得到加强,百大、华运、物美、世纪联华、上海华联、天洋等企业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并逐步向社会开放,百大、华运的配送业务已扩展到周边地市。第三方物流企业已具雏形,位于淮上区的现代物流园区已经具备初级的第三方物流形态。依托大型批发市场需求而兴起的商贸物流不断发展,光彩大市场成立了光彩物流公司,光彩二期工程将建设物流仓储配送中心。 金融保险业稳健发展。2005年末,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比2000年增长51.4%,年均增长8.7%。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31.39亿元和224.11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93.4%和65%。保险业也较好地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保费收入8.6亿元,增长9.3%,其中财产险1.5亿元,寿险7.1亿元。全市保险机构已发展到13家。培育了建投公司、城投公司、高投公司、交投公司等融资平台。促成丰原药业、方兴科技、安徽水利成功上市。金融保险业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支持了高速公路网、天然气网、电网改造、机场搬迁、港口、经济开发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一批国有企业成功改制。金融服务已渗透到住房、汽车、旅游、教育、医保等个人消费领域。 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增加值7.43亿元,比2000年增长55.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3%。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21.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3%,是2000年的4.5倍,年均增长3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分别由2000年的135万平方米和63.4万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272.9万平方米和115.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00%和82.2%。全市房屋销售面积110.46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21.85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521%和373%,年均增长分别为39%和30.1%。物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全市物业管理企业发展到近80家,物业管理面积600多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600余人,管理小区110多个,物业管理面积进一步扩大,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开始显现。 “十五”时期,我市旅游业继续保持发展势头。2005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6776人次,国内游客272万人次,分别比2000年增长61.6%和31%。旅游直接收入2.75亿元,增长25.2%。全市旅行社已发展到25家,开辟国内旅游线路98条,旅游定点商品生产企业发展到7家,蚌埠国际旅行社成为皖北地区唯一一家具有出境游资质的旅行社。全市拥有星级饭店16家,高、中、低档结构比例日趋合理。锦江大酒店五星级正式挂牌,结束了皖北地区没有高星级饭店的历史。 “十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服务业发展在皖北地区优势尚待增强,与省内服务业发展较快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新兴行业起步晚,发展慢,服务业增长主要依赖于传统行业的增长。三是总量规模偏小,档次低,辐射能力不强,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与我市皖北商贸重镇的地位有一定差距。四是发展不平衡,市、县、乡地区之间差距明显,且地区之间差距呈增大趋势,制约了全市服务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二 、“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一)环境分析 “十一五”期间,宏观经济形势将更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我市服务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区域经济合作为服务业发展带来新机遇。加入WTO后,我国服务业已全面开放,国外大型服务业企业纷纷涌入,为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便于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促进我市的服务业结构、服务领域、服务质量得到改善。 2.内外部发展环境更加有利于我市服务业发展。一是国家把“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十一五”期间一项重要任务,为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二是省委、省政府实施加快皖北发展的战略,重塑蚌埠作为皖北中心城市和全省三大物流中心的地位,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带来新机遇。三是一些大项目正在积极建设。河北商贸区、经济开发区渐成规模,将成为我市新的商业集聚区。光彩大市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皖北地区最大的生产资料批发市场。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知名商业巨头进驻,将提升我市商贸流通业层次和总量。百大、华运、丰原大药房等大型连锁经营企业积极向外扩张,发展连锁经营配送。四是新的交通优势将进一步增强。京沪高速铁路的建设将为我市铁路运输带来新机遇。合徐、界阜蚌宁高速公路建设为我市交通运输增添新优势。蚌埠新港建设为我市淮河水路运输提供便利。 3.城市化为服务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十一五”期间,城市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使能够享受现代服务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化水平将显著提高,以完善城市功能为目标的服务型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城市化发展带动信息咨询、金融保险、商业餐饮、房地产开发、邮政电信、社区服务、文化体育等服务业将创造出更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信息技术为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水平大为提高。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购物、网上娱乐、远程教育等新的服务方式将被广泛推广应用。 5.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的实施,国家将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问题。“十一五”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将有较快增长,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教育、住房、通讯、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将会有较大提高,成为消费的新热点。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拓展为农服务业和便民服务业,大力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业规模、结构和质量的新发展、新跨越和新提升。 为充分体现上述指导思想,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着力点,努力使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第二,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打破服务业中的垄断经营,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鼓励企业优化重组。放手发展集体、私营、个体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形成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三,进一步扩大开放,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抓住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新机遇,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以产业化为方向,建立充满活力的服务业发展机制。合理划分服务业中公共服务领域和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领域,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不同领域的作用,加快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业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的社会化进程。 第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含量。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为年均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2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1%以上。重点发展与我市工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物流、金融、信贷、中介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全面拓展以农资、消费品零售、信息和技术支持等为农服务业,积极发展体育健身、文化娱乐、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业。 (四)工作重点 1.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区域商务服务中心。努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邮电通讯设施网络,积极发展会计、律师、咨询、策划等中介服务业,推进物流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打造区域商务服务中心。 优化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运输体系。积极推进水蚌铁路复线、京沪高速铁路蚌埠段和濉宁—明光、蚌埠—淮南高速公路以及固镇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大力加强农村公路“通达”工程建设,实现村村通油路,形成县、乡公路与高速公路联网的路网格局。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建设市、县港口码头,提高水运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运输管理水平,推广智能交通运输管理技术。实施货运枢纽工程,全面提高和完善客、货运站场的服务功能,实现客、货运站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发展货运代理、客货营销等中介服务。 加强综合运输物流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运输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整合仓储、运输、交通等物流资源,壮大企业物流。加快市、县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园区、姜桥物流园区和粮食产业园建设,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把单纯的制造业集聚转变为制造与服务功能联动的大产业链集聚,扩大关联效应,提高整体绩效。加强和巩固皖北物流中心的枢纽地位,形成“大进大出,快进快出”的物流体系。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咨询、律师、评估、公证等各项中介服务业。依托驻蚌科研机构和高校,积极开展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网上购物、网上娱乐、远程教育等服务业。努力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立合理的房地产供应体系和物业管理体系。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信息大通道、“三网合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为重点,加大信息传输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宽带接入网和数据多媒体网的建设,促进全市信息高速公路畅通,发展增值和互联网业务。结合蚌埠信用体系建设,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广播电视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拓展网络的运用和发展空间。 建立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制和运作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区域性股份制银行在蚌埠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租赁公司、理财、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放保险市场,拓展保险业务领域。积极争取外资金融机构在蚌埠设立营业机构。 2.增强市场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打造区域商贸购物中心。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15亿元,年均增长13 %以上。 努力建设一批综合性、专业性的批发市场。加快光彩大市场二期工程建设,培育和壮大古玩玉器市场,力争到“十一五”末交易额达到60亿元。积极建设浙江路桥日用品商城、通成国贸广场、现代物流园区、蚌埠汽车城等项目,壮大淮上区商贸区规模,力争到2010年交易额达到50亿元。促进冷冻食品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和三县特色农产品等骨干市场做大做强,到“十一五”末实现交易额50亿元。加快市经济开发区的商业街区建设,使其成为与淮河路商业中心南北呼应的新商贸中心。 大力推行现代营销方式,发展连锁配送,着力推进连锁业态多样化,争取到2010年,百大、华运、物美、世纪联华、上海华联、丰原大药房等连锁经营企业营业额突破40亿元。鼓励流通服务企业加强与生产企业的联合合作,发展一体化经营。扩大流通服务业对外开放,引进沿海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投资兴办服务业企业。 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构建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粮食、蔬菜、棉花、花生等农产品市场建设力度,加快培育涉农企业集团,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促进农产品流通。以服务农村和农民群众为目的,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充分发挥各级供销社、百大、华运、丰原大药房等既有优势,推动连锁网络向农村渗透延伸,逐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网络。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科教服务中心。 大力开发大禹文化、楚汉文化、双墩文化、花鼓灯、泗洲戏等文化资源,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办文化、办体育的新途径,充分利用会展中心、大剧院和体育场馆等文化体育设施,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和体育产业。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医院周边的相关配套设施。充分发挥我市在皖北地区的卫生医疗优势,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产业。加强社区建设,积极开展家政、养老等便民服务,方便群众生活,建设和谐社区。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的新方式,到2010年,基本建成以政府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为示范、多种经营形式为骨干的社会养老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劳动力培训等资源,扩大培训规模,利用驻蚌高校教学力量和教学设施,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市场间的联合,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加大社会劳动力培训与输出规模,建设皖北职业教育中心。支持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大学园区建设。 4.优化旅游文化资源,打造旅游集散中心。 “十一五”期间,客流量每年递增12%,旅游业增加值每年递增18%以上。 点面结合,积极开发旅游项目。点上,采取组团式空间布局。五河县利用皖苏毗邻优势,开发沱湖、天井湖水面资源以及樵子涧大巩山一线,积极做好水文章。固镇县加快垓下古战场的保护与开发。怀远县利用石榴品牌和涂山、荆山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淮上区加快双墩古文化遗址的宣传和保护、实施三叉河湿地的开发与建设。面上,串联皖北、苏北旅游资源,开发新的旅游线路,重点开展与淮南、滁州等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使我市成为皖北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旅游结点。 加快龙子湖风景区整治,使其成为城中湖。加快建设以淮河文化广场为中心、以宝龙城市广场等为配套的项目建设,使两地成为各具特色的休闲中心。 提高“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水平,努力抓好宾馆、车站、信息化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宣传玉雕、古玩、仿古青铜器等旅游知名产品,建设中国奇石玉器城。 (五)政策措施 1.继续加大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以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扩大内需、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科技教育投入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我市服务业基础项目的投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以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吸引社会和个人直接投资服务业。鼓励服务业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资产,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争取建立市级第三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尤其是服务业中的高科技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以及个人,捐助、兴办社会福利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社会福利设施建设。 2.努力开拓服务业发展空间。以城市化建设为目标,把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市场化、产业国际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城市布局,进一步扩大城市发展框架,通过城市化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突破性发展。 3.完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配置。加快培养和引进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特别是信息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以及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速劳动力市场建设,引导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下岗职工进入服务业。加强岗位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竞争意识和业务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服务业队伍。 4、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打破城乡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性保护,实现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平等竞争。加强服务业领域的法规建设,创造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在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给予支持。坚持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督,营造良好的服务业发展外部环境。推动各级执法部门正确行使检查监督的权力和职能,严厉打击各种不法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的不正当行为。 附件:蚌埠市服务业发展“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