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关于印发《安徽省2007-2008年度小麦苗情监测方案》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安徽省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皖农技函〔2007〕555号
【发布日期】 2007-09-24
【实施日期】 2007-09-24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关于印发《安徽省2007-2008年度小麦苗情监测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市、县(市、区)农委(农技推广中心):
现将《安徽省2007-2008年度小麦苗情监测方案》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并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监测对象。各地要把生产上主推品种和有推广苗头的品种作为监测对象,每个县(市、区)监测品种2-3个。淮北地区以监测半冬性品种为主,江淮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沿淮地区同时监测半冬性品种及春性品种。
二、科学合理布点。按照"合理布局,方便监测"的原则,结合茬口、播种期、土壤类型、肥力水平等因素科学安排监测点。既要监测高产攻关示范田,更要监测代表当地大面积生产水平的一般大田。要科学安排各品种的播种期,每个品种要监测2个以上播期,把主播期作为监测重点。丰富监测类型,提高监测质量。
三、按时开展监测。为确保网上报送和汇总工作顺利进行,并试行网上同步通报,各监测点及监测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监测内容要求,认真完成各项监测任务,按规定时间及时上报监测结果,非特殊情况当天下午16:00之前报送,确保及时汇总。
四、切实加强领导。开展小麦苗情监测,对及时掌握了解我省小麦生产基本情况和生产中的问题,科学制定田管措施,开展分类指导,当好政府参谋具有重要作用。各市、县(市、区)农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安排得力技术人员从事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电脑、传真等仪器设备,满足网上报送和汇总的需要。各地苗情监测工作纳入小麦高产攻关考核内容。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联系人: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田灵芝;
电话:0551-2651473,传真:0551-2616804;
邮箱:Tianlzh02@163.com。
 
二○○七年九月二十四日


安徽省2007-2008年度小麦苗情监测方案
二○○七年九月二十日

 
为进一步规范小麦苗情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概念
  1、小麦苗情监测 指在小麦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等关键生长发育阶段,通过定点、定期(特殊自然灾害除外)地对各地区各种有代表性的品种和地块的小麦叶蘖动态、个体素质、群体质量、产量形成及气候灾害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管理意见,开展分类管理的方法。
  2、 常年千粒重 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平均值,新引进品种以育种单位提供的千粒重为准(克)。
  3、预计千粒重 根据小麦生长状况和灌浆期间天气情况估计的千粒重(克)。
  4、实际千粒重 指小麦晒干入库时的千粒重或收获后按入库标准含水量13%折算的千粒重(克)。
  5、缺苗断垄 条播小麦在3叶期内连续10厘米(3寸)无苗为缺苗,连续16.7厘米(5寸)无苗为断垄。
  6、冻害 由于低温影响,造成小麦叶片发黄、幼穗脱水萎缩、干枯整株死亡的现象。
  7、倒伏 小麦植株发生倾斜或平铺的现象。
  8、灌浆速率 指每天每千粒小麦干物质的增长量(克)。
  9、监测区 用作调查亩基本苗、主茎叶龄、亩茎蘖数以及亩有效穗数的的固定区域。确立方法:采取对角线取样法,每个地块(品种或播期)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样段(点),条播田每样段1m双行,撒播田每样点0.5㎡插行定点确立。
  10、取样区 用作调查次生根、穗粒数等监测项目取样的区域。取样区设立在监测区周围(至少隔2行)。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1、监测内容  主要对监测点前茬作物;土壤类型;肥力状况;耕作和播种方式;施肥种类、数量和方法等项目进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和产量分析的依据。监测内容见表1。

  

表1  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表

县(市、区)

监测点

品种名称

土壤类型

前茬作物

耕作方式

播期 (月/日)

播种方式

行距(cm)

播种深度(cm)

施肥

基肥(公斤/亩)

追肥
(公斤/亩)

根外
喷肥

翻耕

旋耕

条播

撒播

有机肥

秸秆

纯N

P2O5

K2O

纯N

次数



  2、监测方法:采取调查方式填报。小麦播种后及时填写上报。其中追肥和根外喷肥为预报,小麦收获后修正上报。

  (二)生育期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种期条件下出苗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等主要生育时期出现的时间。监测内容见表2。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监测点

品种

播种期(月/日)

出苗期(月/日)

三叶期(月/日)

分蘖期(月/日)

越冬期(月/日)

返青期(月/日)

拔节期(月/日)

孕穗期(月/日)

抽穗期(月/日)

开花期(月/日)

成熟期(月/日)

全生育期(天)



  2、监测方法

  (1)播种期:记载监测点各品种播种的日期。

  (2)出苗期:小麦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表2~3㎝时为出苗,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达到出苗标准的日期。

  (3)三叶期:记载田间50%以上的麦苗主茎第3片真叶伸出2㎝左右的日期。

  (4)分蘖期:记载田间有50%以上的麦苗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左右的日期。

  (5)越冬期:记载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3℃以下的日期。

  (6)返青期:记载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时时的日期。

  (7)拔节期: 记载全田50%以上的植株茎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1.5~2㎝的日期。

  (8)孕穗期: 记载全田50%的小麦旗叶抽出叶鞘并完全展开,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明显膨大的日期。

  (9)抽穗期: 记载全田50%以上的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的日期。

  (10)开花期: 记载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颍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花粉粒散出的日期。

  (11)成熟期: 记载小麦的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的日期。

  (12)全生育期: 记载小麦从播种到成熟收获的天数。

  (三)叶蘖动态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和亩茎蘖数。监测内容见表3。

  

表3: 监测点小麦叶蘖动态调查表

县(市、区)

监测点

品种名称

播期 (月/日)

播种量 (公斤/亩)

出苗期 (月/日)

亩基本苗 (万)

分蘖期 (月/日)

11月20日

11月30日

12月10日

主茎叶龄

亩茎蘖数(万)

主茎叶龄

亩茎蘖数(万)

主茎叶龄

亩茎蘖数(万)



  备注:  主茎叶龄标注方法:用橡胶数字模具或红色印泥分别标注第3、5、7、9、11、13叶,便于监测。

  2、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亩基本苗于三叶期监测,亩茎蘖数和主茎叶龄分别于11月20日、11月30日、12月10日监测。

  亩基本苗  由监测区的苗数折算而成(万/亩)。

  亩茎蘖数  由监测区的茎蘖数折算而成(万/亩)下同。

  主茎叶龄 每样点连续调查10株,共调查30株,数叶片数,未出全的心叶用它露出部分的长度占下一片叶长度的百分比表示,求平均值,下同。

  (四)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

  1、监测内容:分别于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四个生育时期监测小麦主茎叶龄、单株茎蘖和次生根(条)数、总茎蘖(穗)数(万/亩)、缺苗(%)以及长势长相,监测内容见表4。

  

表4: 监测点小麦个体生长情况及群体消长监测表

县(市、区)

监测点

品种名称

越冬期

返青期

越冬期
(月/日)

主茎叶龄

单株茎蘖(个)

次生?
(条)

亩茎蘖(万/亩)

返青期(月/日)

主茎叶龄

单株茎蘖(个)

次生根(条)

亩茎蘖(万/亩)



  

续表4: 

县(市、区)

监测点

品种
名称

拔节期

抽穗期

拔节期
(月/日)

主茎
叶龄

单株茎蘖(个)

亩茎蘖
(万/亩)

孕穗期
(月/日)

主茎
叶龄

亩茎蘖
(万/亩)



  2、监测方法

  次生根:在取样区挖株取样,连续挖10株,数次生根,求单株次生根数。

  单株茎蘖数:包括主茎及各级分蘖。

  (五)苗情评价

  1、监测方法:根据小麦个体素质及群体质量状况监测结果,参照《安徽省淮北地区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见表12)和《安徽省沿淮、江淮地区小麦苗情分类标准》(见表13),结合当地小麦长势,对本地区小麦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和抽穗期4个主要生育时期的苗情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填写表5。

  表5 小麦苗情评价表

  

县(市、区)

越冬期

返青期

拔节期

抽穗期


 

旺苗
(%)

壮苗(%)

 

弱苗(%)

旺苗
(%)

壮苗(%)

 

弱苗(%)

壮苗(%)

 

三类苗(%)

壮苗(%)

 

弱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一类苗

二类苗

 

 

 

 

 

 

 

 

 

 

 

 

 

 

 

 

合 计

 

 

 

 

 

 

 

 

 

 

 

 

 

 

 




 



  2、监测要求:根据监测结果撰写苗情监测报告,分析苗情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管理意见或建议。

  (六)灌浆速率

  1、监测内容:主要测定各监测品种小麦籽粒干物质重量,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及时掌握各主推品种的灌浆进程。由阜阳、亳州、宿州、滁州市农科所,固镇新马桥良种场承担。

  2、监测方法

  (1)监测次数:从4月30日开始,每隔5天监测1次,收获前监测最后一次,共监测6~7次。

  (2)取样方法:于开花期在监测小区分别标注生育进程一致的7处样点,顺次在样点中随机抓取20穗小麦进行测定。

  (3)测定方法:105℃烘30分钟杀青(第一、二期由于籽粒过小,不易脱粒,可先对穗子杀青,而后脱粒再烘干,以后各期按常规先脱粒,而后杀青烘干),杀青后80℃烘8小时至恒重,测定籽粒干重,折算千粒重,计算灌浆速率。监测结果填写表6。

  灌浆速率计算方法:

  灌浆速率(克/千粒.天) =(Gn+5-Gn )/5,其中:

  Gn+5:第(n+5)天的千粒干重(克);

  Gn:第n天千粒干重(克)。

  3、监测要求:各监测点按要求时间进行监测,当天报送监测结果。

  表6  灌浆速率测定记载表

  

 

 

 

 

 

单位:  克、克/千粒·天

监测点

品种

4月30日

5月5日

5月10日

5月15日

5月20日

5月25日

5月30日

收获前__月__日

千粒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千粒

灌浆
速率

 

 

 

 

 

 

 

 



  (七)预产和测产

  1、监测内容:主要监测亩有效穗数、穗粒数、单穗小麦的总小穗数、结实小穗数和退化小穗数,用监测品种常年千粒重进行预产,用预计千粒重进行测产,小麦预产内容见表7,测产内容见表8。

  表7 小麦预产表

  

监测点

品种名称

预产日期
(月/日)

亩有效穗数
(万)

每穗粒数
(粒)

常年千粒重
(克)

理论产量
(公斤/亩)

按85%折合实产
(公斤/亩)



  表8  小麦测产表

  

监测点

品种

测产日期
(月/日)

亩有效穗
(万)

单穗小麦

每穗粒数
(粒)

预计千粒重
(克)

理论产量
(公斤/亩)

按85%折
合实产
(公斤/亩)

总小穗数
(个)

结实小穗数
(个)

退化小穗数
(个)



  2、监测方法

  监测时间:5月10日调查产量结构,进行预产,5月25日前后进行测产。

  亩有效穗数: 调查固定监测区小麦穗数,剔除5粒以下的麦穗,计算亩有效穗数(万/亩)。

  穗粒数: 在取样区从根部随机抓取20个左右的麦穗,剔除5粒以下的麦穗,数粒数,计算穗粒数。

  常年千粒重:为监测品种前三年千粒重的平均值,新引进品种以育种单位提供数据为准。

  预计千粒重:根据小麦生长情况及灌浆期间气候情况估计的千粒重(克)。

  (八)实际千粒重

  1、 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小麦实际千粒重,与上年千粒重和预计千粒重进行比较。监测内容见表9。

  表9  小麦实际千粒重监测表

  监测点 品种 调查日期

  (月/日) 上年千粒重

  (克) 预计千粒重

  (克) 实际千粒重

  (克) 备注

  2、监测方法:收获时分别取回监测区全部麦穗,脱粒晒干,每样点数小麦籽粒500粒(剔除不完全粒),测定千粒重,求平均值。收获时调查千粒重的,用水份速测仪测定籽粒含水量,按13%折算入库标准含水量折算千粒重。

  3、监测要求:6月10日前报送监测结果,实际千粒重与预计千粒重有差异的在备注栏说明原因。

  (九)气象灾害  主要包括小麦从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干旱、涝灾、冻害、倒伏和干热风等。

  1、冻害  指小麦在生长期间由于寒潮降温而发生的霜冻危害和低温冷害。霜冻危害因寒潮发生时间不同分为越冬期冻害和春季冻害。

  (1)监测内容:监测冻害发生时间、程度和面积。监测内容见表10。

  

表10 小麦冻害监测(调查)表

县(市、区)

监测点冻害情况

全(县、市)区小麦冻害情况

监测点

品种

播期
(月/日)

冻害时间
(月/日)

冻害程度

品种

种植面积
(万亩)

冻害面积
(万亩)

按程度分(万亩)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备注  备注:局部部地区发生冻害等情况,有关监测点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向省农委及有关单位反馈监测结果。

  (2)监测方法及时间:冻害发生后5天监测,采用目测法估算。

  (3)冻害程度分级:冻害分为四级,一级:叶尖受冻发黄;二级:叶片冻死一半;三级:叶片全枯;四级:主茎或部分大蘖冻死。

  (4)监测要求: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冻害发生面积、冻害程度,分析冻害发生原因,说明冻害恢复情况,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2、冷害  指小麦生长进入孕穗阶段,因遭受0℃以上低温发生的危害。

  (1)监测内容:监测小麦冷害发生时间、受害程度和面积。

  (2)冷害类型:冷害主要造成半截穗或小穗、小花退化

  (3)监测时间及方法:抽穗后或测产时监测。

  (4)监测要求:分品种调查当地小麦冷害发生面积、发生程度,分析冷害发生原因,文字形式及时上报监测结果。

  3、倒伏

  (1)监测内容:监测降雨时间、降雨量、倒伏程度及倒伏面积。

  

表11 小麦生长中后期倒伏监测(调查)表

县(市、区)

降雨时间
(月/日)

降雨量
(毫米)

监测点小麦倒伏情况

全县(市区)小麦倒伏情况

品种

面积
(万亩)

程度

品种

种植
面积
(万亩)

倒伏
面积
(万亩)

倒伏程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备注:局部地区发生倒伏等情况,监测点按要求开展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2)监测方法:采取目测法估算。

  (3)倒伏分级:分4级记载。其中一级:植株倾斜角度小于30度;二级:倾斜角度在30~45度之间;三级:倾斜角度在45~60度;四级:倾斜角度60度以上。

  (4)监测时间  倒伏发生后及时监测。

  (5)监测要求  分品种监测当地小麦倒伏发生面积,记载倒伏恢复情况,分析倒伏原因及对产量的影响,形成文字报告及时报送。

  

 表12 安徽省淮北地区旱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生育
时期

项目

旺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三类苗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越冬期(12月下旬)

叶龄

>8

>6

6~8

5~6

5~6

4~5

<5

<4

单株
分蘖数

————

————

3~4

2~3

2~3

1~2

<2

<1

次生根(条)

————

————

6~8

4~6

3~5

2~4

<3

<2

总茎蘖
(万/亩)

>80

>70

60~80

50~70

40~60

30~50

<40

<30

缺苗
(%)

————

————

<5

<5

5~10

5~10

>10

>10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壮、叶
色葱绿、

蘖壮、叶
色葱绿、

叶色绿

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返青期(2月上旬)

叶龄

>9

>7

7~8

6~7

6~7

5~6

<6

<5

单株
分蘖数

————

————

4~5

3~4

3~4

2~3

<3

<2

总茎蘖
(万/亩)

>90

>80

70~90

60~80

50~70

40~60

<50

<40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壮、叶色葱绿、

蘖壮、叶色葱绿、

叶色绿

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拔节期(3月上旬)

叶龄

>9

>8

7~9

7~8

6~8

6~7

<6

<6

单株
分蘖数

————

————

4~5

3~4

3~4

2~3

<3

<2

总茎蘖
(万/亩)

>100

>90

80~100

70~90

60~80

50~70

<60

<50

抽穗期(4月上旬)

总茎蘖
(万/亩)

>60

>55

55~60

50~55

50~55

45~50

<45

<45



  

表13 安徽省沿淮(江淮)地区稻茬小麦苗情主要形态指标

生育
时期

项目

旺苗

一类苗

二类苗

三类苗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半冬性

春性

越冬期(12月下旬)

叶龄

>7

>6

6~7

5~6

5~6

4~5

<5

<4

单株
分蘖数

———

———

3

2

2

1~2

<2

<1

次生根
(条)

———

———

5~6

4~5

3~5

2~4

<1

<1

总茎蘖
(万/亩)

>80

>70

60~80

50~70

40~50

30~40

<40

<30

缺苗
(%)

———

———

〈5

〈5

5~10

5~10

>10

>10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壮、叶色葱绿、

蘖壮、叶色葱绿、

叶色绿

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返青期(2月上旬)

叶龄

>8

>7

7~8

6~7

6~7

5~6

<6

<5

单株
分蘖数

———

———

4

3

3

2~2.5

<3

<2

总茎蘖
(万/亩)

>90

>80

70~90

60~80

50~70

40~60

<50

<40

长势长相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弱、叶色墨绿、叶细长

蘖壮、叶色葱绿、

蘖壮、叶色葱绿、

叶色绿

叶色绿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蘖弱、叶色黄绿、叶短小

拔节期(3月上中旬)

叶龄

>9

>8

7~9

6~8

6~8

5~6

<6

<6

单株
分蘖数

———

———

4~4.5

3~3.5

3~4

2~3

<3

<2

总茎蘖
(万/亩)

>100

>90

80~100

70~90

60~80

50~70

<60

<50

抽穗期(4月下旬)

总茎蘖
(万/亩)

>50

>45

40~50

35~40

35~40

30~35

<35

<30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