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委2007年秋种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市农委《2007年秋种工作意见》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七年九月二十七日 关于2007年全市秋种工作的意见 市 农 委 今年夏季,我市出现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秋粮生产受到严重影响,抓好秋种工作,对于促进全市农业灾后恢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今年我市秋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理清秋种工作思路 今年我市秋种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继续深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创新指导服务方式,狠抓关键技术落实,发展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提升核心示范区建设;优化秋种结构,发展高效越冬经济作物;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发展订单农业,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强化技术配套服务,为明年夏季农业丰收和农民增收奠定坚实基础。总体目标是实现“一稳定、三提升”:一是基本稳定夏粮面积。全市夏粮播种面积保持在720万亩左右,其中小麦700万亩。二是提升小麦产量。全市小麦单产保持稳中有增,力争达到400公斤,总产力争280万吨。三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小麦优质率提高10个百分点。四是提升秋种质量。小麦适期播种和适量播种面积达到90%以上,机耕机播面积达到95%以上,越冬前一、二类苗比例达到80%以上。 二、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小麦高产攻关 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是推动小麦生产再上新台阶的有力抓手,是建设区域性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中心的重要举措。今年秋种,全市重点建设75万亩核心示范区,着力提升核心示范区建设标准。继续实施核心示范区建设“百千万”工程和领导联系点制度,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各地要突出抓好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和示范大户的培育,推动小麦标准化生产,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化水平,促进攻关活动深入开展。颍上、阜南、临泉、太和4县分别建立5个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界首市及颍州、颍泉、颍东3区分别建立3个万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项目区每乡镇至少建立1个千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每个村建立1个百亩以上的核心示范片。市将抽调专家,重点围绕五项关键技术的落实,分别在越冬前、早春和午收前分三次对各地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情况进行检查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予以评比表彰。 三、围绕增效,调整优化秋种结构 一要优化作物结构。在稳定小麦生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越冬蔬菜、夏杂粮、中药材等高效农作物,大力发展以大棚蔬菜为重点的保护地栽培和设施农业;油菜向沿淮地区集中;沿淮、沿河低产田可种植越冬蔬菜、早春毛豆等短季节高效作物;加快发展牧草,促进种草养畜,提高经济效益。二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半冬性小麦品种,提高小麦生产水平和稳定性,尤其在南部麦区,要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半冬性品种比例,全市半冬性小麦品种比例再提高10个百分点,北部地区要基本普及半冬性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努力扩大强筋、中强筋优质专用小麦品种面积。中北部地区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占到良种补贴面积的70%以上。三要优化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以越冬蔬菜为重点的无公害农产品,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优质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巩固太和县4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新建颍东区2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颍上县10万亩郑麦9023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发展“一村一品”,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手段,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根据农业部和省农委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意见,各地要抓住机遇,立足本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做好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的布局谋划工作,因地制宜,制定“一村一品”发展规划。围绕秋种,抓好优质小麦、越冬蔬菜、中药材等秋种农产品的“一村一品”建设,培育一批“一村一品”典型。 五、精心组织,加快小麦良繁体系建设 全市要重点巩固20万亩小麦良种繁殖田,进一步完善小麦“三圃田”建设。各县市区要根据本地生产需要和实际情况,制定小麦良种繁殖体系建设方案,选建高标准的小麦良繁田,配套必要的良种生产和加工设备。充分发挥良种场、农科所的优势,建立稳定的小麦良种穗行、穗系、原种“三圃田”,做到“三圃”配套,比例协调,确保本地良种繁殖用种需要。加快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殖田和“三圃田”建设,组织开展小麦新品种尤其是优质专用品种的引种试验和生产示范工作,为全市小麦良种繁育和生产用种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六、狠抓关键,大力推广适用配套技术 1.科学选用秋种品种。要按照主导品种明确、搭配品种合理、示范品种配套的原则选用品种。每个县市区小麦主导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个。要坚决淘汰产量低、稳产性差、风险大的品种。做好油菜、蔬菜、牧草等秋种作物的用种指导和优质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2.抓好秋种技术配套。重点落实五项技术措施:一是机械深耕。大力推广机械化深耕技术,旋耕作业时要求耕深达到15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地方示范推广土壤深松技术,提高整地质量,改良土壤结构。二是配方施肥。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提高测土配方施肥质量。三是药剂拌种。普及药剂拌种技术,预防小麦苗期病虫害。全市小麦药剂拌种率要达到80%以上,高产攻关田全部使用包衣种子。四是适期播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期,半冬性小麦品种在10月18日前播种结束,一般春性品种在霜降前播种结束,郑麦9023等强春性品种在霜降至10月底播种。五是适量播种。适期播种的半冬性小麦品种每亩用种量控制在8公斤以内,春性品种控制在10公斤以内。大力普及机械播种技术。在天气和墒情正常的情况下,杜绝撒播现象。 3.做好抗灾秋种准备。要立足防汛抗旱两手抓,制定抗灾秋种预案,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确保适期秋种。沿淮、沿河低洼地和稻茬麦田推广深沟高畦技术,做到“三沟”配套。低洼易涝地区推广旋耕播种技术。晚茬小麦遇阴雨天气造成播种受阻时,可推广浸种催芽、免耕点播等应急技术,做到晚中求早。 七、强化措施,做好各项服务 1.认真落实小麦良种补贴政策。今年秋种,我市继续实施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90万亩,各地农业、财政等部门要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切实做到政策宣传到户、面积落实到户、技术服务到户、补贴兑现到户、订单签订到户。要加强补贴种子质量的监管,在项目区开展全程技术服务,做好良种良法的配套,确保项目区丰产丰收。 2.提高技术服务的组织化水平。市农委成立秋种技术专家组,分包到县市区指导秋种工作。各县市区农业技术人员要分包到乡镇,乡镇农技人员分包到村,村农民技术员指导到户。要积极探索肥料统配、病虫统治、小麦统收等有效途径。 3.提高技术物化水平。通过推广包衣种子、配方肥料、专用农药、新型农机具等物化技术,把复杂技术简单化,单项技术集成化,促进技术的有效应用。 4.大力开展示范服务。建立高产攻关示范田、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田,辐射带动面上的技术推广。 5.鼓励技术承包服务。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创办各种类型的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引导农技服务组织和农技人员参与产业化经营,为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发展订单生产提供服务。 八、加强领导,提高秋种水平 各地要从粮食增产、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高度,切实提高对秋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秋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对秋种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要实行秋种工作领导责任制,统筹安排,分级负责。要制定秋种方案,提前做好种源和各种物资准备。加强对种子、农资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不法行为,确保秋种农资质量。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加强水源涵蓄调控,做好抗灾抢种应急准备。继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切实把秋种技术、市场信息、农村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推动全市秋种工作顺利开展。 附: 进一步推进小麦高产攻关活动意见 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小麦面积、单产、总产、优质率连续两年实现“四超历史”,攻关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活动开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提高核心示范区建设标准。重点抓好7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示范区建设。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核心示范区要达到旱涝保收田标准,采取“一事一议”、利用农业项目资金等方式,建设标准良田。二要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建立核心示范区分级管理制度。市县重点抓万亩以上的示范区,乡镇抓千亩以上的示范片,村抓百亩以上的示范点。三要强化领导联系点制度。各县市区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小麦高产攻关联系点,设立永久性标牌,标明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攻关目标和措施等内容,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全面开展。 二、抓好关键技术落实。一要抓好品种结构调整。核心示范区全部使用半冬性小麦品种和优质强筋、中强筋小麦品种,促进全市小麦品种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二要抓好播种质量的提高。核心示范区内要全部适期精量播种。着力解决耕层过浅、旋耕不实、行距过窄等问题,旋耕播种田镇压比例达到100%。三要抓好农机农艺结合。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做到深耕细耙,机耕机播比例超过95%,旋耕深度超过15厘米。四要抓好测土配方施肥。高产攻关示范田全面推行按测土配方卡施肥,施用配方专用肥。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五要抓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建立健全病虫监测预报和病虫害防治应急反应机制、科学用药监管机制,全面普及综合防治技术,核心示范区要全部实行种子包衣,把病虫害造成的损失控制在5%以内。 三、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一要强化基础服务。完善“三情”监测体系和会商制度,及时发布监测信息和田管措施建议。每个县市区至少建立3个小麦“三情”综合监测点。二要强化技术指导。实行小麦高产攻关技术负责制,市级专家包县,县级农技人员包乡,乡级农技人员包片,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举办技术培训班、发放技术明白纸等多种方式,开展技术服务,确保攻关技术落到实处。三要强化社会化服务。大力扶持农机、植保、肥料等专业服务队或服务专业户,建立种子统供、肥料统配、病虫统防等服务站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积极推动小麦产业升级。实行小麦高产攻关活动与标准化建设相结合,建立产前、产中、产后相互配套的小麦高产攻关标准体系,组织标准化生产。巩固提高太和县4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全市20万亩小麦良繁基地,新建颍东区2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颍上县10万亩郑麦9023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项目区建设,发展订单生产,力争核心示范区全部实现订单生产,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市小麦产业的优化升级。 五、严格执行考评制度。在小麦生育期间,市将分3次组织对各地高产攻关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考评。越冬前进行秋种质量检查考评,早春时进行小麦苗情检查考评,午收前进行以产量为重点的全面检查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予以表彰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