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2008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 泸市府发(2008)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实现2008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2008年我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三大任务,着力调优结构,大力推进农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努力推动我市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66.4万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98.3万吨,种植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30元以上。 各地要按照《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关于2008年小春增产增收的意见》(泸市府办函(2007)195号)要求,切实加强田间管理,努力夺取小春丰收,实现“开门红”。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效果,大力发展薯类,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计划全市大春粮食总产达171.8万吨,增产0.6万吨,力争大春季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争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种粮食播面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种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和改种高粱的同时积极增种田坎高粱或玉米,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20万亩高粱基地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古叙山区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努力扩种马铃薯,坝区沿江河谷地带要大力推广早春地膜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桑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2008年全市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414.8万亩以上,其中水稻220万亩,玉米70万亩,高粱20万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2008年农业增产增收意见》(川办发(2008)10号)要求,在全市扎实开展“664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连片亩产600公斤水稻(中稻+再生稻亩产800公斤),600公斤玉米,400公斤高粱、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开展高产攻关,创建一批亩产700公斤水稻、700公斤玉米、500公斤高粱、500公斤小麦、225公斤油菜、3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百亩超高产典型。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和万亩示范要求”,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全区县单个作物单产较前3年平均提高5%以上。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把高产创建作为2008年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作为科技兴粮的关键举措,作为行政推动的重要抓手,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级财政要安排一定高产创建活动经费,建立一套高产创建活动考核、评价和奖励办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加强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宣传活动成果,先进典型,增产模式和成功经验,推动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立足要抗大灾,救大灾,扎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旱制旱、以水制旱、以早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制旱措施的落实,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制订好预案,强化应急反应,狠抓灾后恢复,千方百计挽回灾害损失,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贯彻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及时发布监测预警信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通过努力,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将病虫灾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围绕做大做强优质粮油,农产品加工,高效园艺等产业,着力建设一批优质水稻、优质高粱、专用玉米、专用马铃薯、优质油菜、优质蔬菜、名特水果、名优茶叶、优质蚕茧等生产示范基地。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带形成,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继续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加大粮油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努力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效益。力争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的达到150万亩,优质高粱2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3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15万亩。 四、强化科技支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关键技术研发、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四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力争全年推广水稻旱育秧135万亩、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40万亩、玉米地膜覆盖栽培8万亩、脱毒马铃薯20万亩、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2万亩、免耕栽培技术30万亩。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锁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联系龙头企业,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服务。力争全市大春粮食订单面积达到120万亩以上,其中优质稻9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15万亩、优质高粱15万亩。 六、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增产增收目标任务的实现 实现2008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任务,强化行政推动是关键。一要强化政策落实。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要强化目标管理。按照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的要求,将2008年粮食产量指标层层分解,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三要强化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各地应根据工作的具体情况研究解决项目实施工作经费。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要拿出10%用于扶持粮食生产。四要强化农资监管。扎实开展“农药种子肥料管理年”活动,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监管,落实《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6个新规定。抓住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以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清理整顿,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确保农民群众用上放心农资。五要强化作风转变。组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搞好技术培训,抓好示范样板,辐射和带动大面积生产。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工协作,搞好技术、信息和市场服务,协调解决好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为夺取2008年农业增产增收作用出应有贡献。 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8年各区县粮食面积产量任务分解表 单位:万亩、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