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组织实施“323”林业生态工程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内蒙古自治区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8-03-19
【实施日期】 2008-03-1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各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组织实施“323”林业生态工程的通知
 
 
旗县市区人民政府,通辽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委办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结合收缩转移战略,实施“323”林业生态重点工程,即“三区”(自然保护区、封禁保护区、封山沙育林区)修复,“两线”(河流沿线、国省公路沿线)治理、发展三大产业(木业产业、果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旨在从根本上扭转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优化生态建设布局,提升林业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生态环境改善,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不断促进林业生态、产业、文化三大体系协调发展,巩固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实现良性逆转的成果,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现就组织实施“32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通知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围绕收缩转移战略,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发展方式,狠抓三区修复、两线治理、发展三大产业,建设林业生态、产业、文化协调发展的林业生态工程,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快推进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建设目标:2008-2012年完成工程建设面积2075万亩。其中: “三区”封禁保护林草植被1675万亩,“两线”综合治理人工造林100万亩,新建产业化基地300万亩,三大产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森林的质量效益明显提升,林业的三大功能明显增强,社会生态文明观念逐步树立,实现农牧民增收、生态环境恢复的双赢目标。
  二、工程建设内容及工作重点
  “三区”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人工促进更新为辅的方式,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使“三区”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严格按《自然保护区条例》,逐步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对旗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依法加强管理和保护,完善和提高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对沙化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失去基本生存条件、难以治理的老哈河南岸沙带、塔民查干沙带、阿古拉沙带、巴彦茫哈沙带、珠日河沙地等重点建设封禁保护区,实行退耕退牧,建设无人区,封禁保护;以河流沿线和省级以上公路沿线两侧为重点建设封山沙育林区,采取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恢复林草植被。
  “两线”治理。由于西辽河及其支流断流,河道及两岸部分区域沙化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对沿岸农牧民生产生活构成严重威胁,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增加林草植被,控制沙化扩展。合理营造护堤护岸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省级以上公路两侧500米范围要采取人工造林,封育保护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适宜封育保护的地块,要通过封育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确需人工治理的,要高标准建设。农田要科学规划,建设防护、用材兼用型农田防护林。工矿区要做好区域内的植被恢复。草牧场、盐碱地要实施封禁保护,适当补植补播灌草。
  三大产业。即:木业产业、果品产业、生物质能源产业。
  木业产业要加强以“六林”为主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建设,突出抓好木材加工技术升级,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转向生产终端产品、名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市场竞争力;果品产业要加强以沙地葡萄、123苹果、山区大扁杏为主的果树经济林基地建设,由单一生产销售鲜果转向贮藏保鲜和加工增值,发展一批特色果品专业苏木镇、专业嘎查村、专业户;生物质能源产业要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和生物质柴油,加快以奈曼旗、库伦旗、科左后旗为重点的灌木能源林基地建设和以国有林场低产林改造为重点的文冠果生物质油料林基地建设。
  三、强化科技支撑,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各旗县市区要组织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结合收缩转移战略规划,科学编制“323”林业生态工程规划和实施计划。在选择治理方式和配置林种树种上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市林业局要按程序审批各地的工程规划和作业设计。规划和作业设计一经批复,要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更改设计内容,严禁先施工后设计或无作业设计施工。进一步抓好各项林业实用技术和建设模式的推广工作,特别是要大力推广科学整地、容器苗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商品用材林集约经营、果品经济林丰产栽培、文冠果生物质能源林丰产栽培、沙地综合治理治理等实用技术和建设模式。加快名特优新树种、优良乡土树种和抗逆性强树种的引进、选育和推广步伐,抓好种苗生产,提高良种苗使用率。加强林业科技队伍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工作,重点抓好基层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抗旱造林技术培训。各地要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工程示范点,通过典型带动,提高工程建设质量。
  四、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林业政策,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结合各地实际,遵循利益驱动原则,进一步完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有利于林业快速发展的资金扶持、土地使用和保护治理者合法权益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继续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生态建设投资政策,不断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和地方各级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和资金要重点向“323”工程项目区摆放,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项目区内的宜林荒山荒地要一次性落实到户并发放林权证。农牧民承包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后,允许依法继承转让。有条件的地区可本着协商、自愿的原则由造林大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租赁、承包工程建设,利益分配等问题由双方协商解决,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
  五、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各旗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323”林业生态工程的组织领导,坚持一把手负总责,细化措施和分工,明确责任和任务,建立严格的领导责任制、科学的投入机制、操作性强的目标考核体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好年度林业建设任务,确保年度建设任务按期完成。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实施“323”林业生态工程的重大意义。通过宣传,让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实施“323”林业生态工程是扭转局部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核心工程,是保证农村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调动广大群众投入“32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要认真总结推广各地在实施“323”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确保“323”工程建设深入实施。进一步加大工程项目区的管护力度,将管护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头地块。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公益林管护站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增加工程区域的森林公安警力部署,依法严厉打击一切破坏林草植被的行为,切实保护好林草植被资源,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二OO八年三月十九日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