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手册(第三批)》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科学技术部  
【发文字号】 字号
【发布日期】 2008-05-19
【实施日期】 2008-05-19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部门规章
【法规类别】
关于印发《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手册(第三批)》的通知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充分发挥科技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科技部真分析四川地震灾情,组织多学科专家认真筛选适合灾区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应急技术和产品,在筛选出的第一批、第二批应急适用技术和产品的基础上,针对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的迫切需要,组织专家编写了第三批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实用技术予以发布。
  为了使这些实用技术尽可能方便地为灾区服务,除了对技术进行介绍外,还特别提供了技术持有者的名单以及联系方式。由于时间匆促,难免还有不当之处,我们将根据有关部门、地方的需要和反馈,对实用技术进行及时更新和补充。
  特此通知。
  联系人:
  建筑重建、饮水安全部分:
  王 峻,010-68529091;魏勤芳,010-58881410;
  动物疫病、农业生产恢复、农村医疗救治部分:
  葛毅强,010-68511009;王亚武,李树辉,010-58881440;

科学技术部
二OO八年五月十九日
 
  附件1:
农村地区抗震救灾应急技术手册(第三批)
农村科技司
二○○八年五月

目 录

第一部分  灾后村镇建筑重建技术  3

第二部分  灾区饮水安全保障技术 52

第三部分  重要动物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  77

第四部分  蔬菜和农作物恢复生产技术 106

第五部分  震后农村医疗常识与救治技术  124

第一部分  灾后村镇建筑重建技术

村镇规划技术类

一、地震灾害后村镇重建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地震灾害后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综合防灾规划技术。

(二)技术要点

1.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与镇乡村布局规划技术:对于高震区或地震多发区的镇、乡和村庄,在确定体系等级规模与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危害影响,参照该区域抗震设防标准,经济合理的确定高震区域多震区的镇、乡和村庄规模,有条件的应逐步迁出上述地区,选择安全地带异地重建,不宜在上述地区新增镇、乡和村庄数量或继续扩大其规模。

2.建设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技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充分考虑地震环境因素,不应在有断层活动、断裂带发育或有地震次生灾害发生影响地段内进行建设。对于地震动峰值 ≥ 0.4的地区(10度区)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

在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地震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易产生次生灾害源的工厂、仓库等要害建筑应布局在城镇主要城区外围并与居住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商场、学校、医院、剧院等人流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应选址于场地稳定、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影响的地段内。

3.城镇绿化用地规划技术: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应充与避灾疏散场所规划相结合,应根据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紧急避难设施。作为避灾疏散场所使用的公园绿地应选择在场地稳定、无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影响的地段内,并应保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出入通道。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生命线工程:对于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讯、供电、供水、供热、燃气、消防等生命线工程,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应提高相应抗震设防等级,以减少重大灾害情况下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5.城镇道路规划技术:城镇道路系统规划除应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通行需要,还应充分考虑震灾影响,规划中应结合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确定主要避灾疏散通道位置,作为避灾通道使用的城镇道路,其红线宽度应满足必要的有效宽度使用要求,满足人员疏散、紧急救护、物资运输等需求。

镇、乡和人口大于200人以上的村庄应至少保持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入通道。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二、居住用地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居住用地内部住宅、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置。

(二)技术简介

1.镇、村内的居住建筑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人均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要求,居住建筑的朝向应利于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

2.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用地形态宜集中、完整。

3.居住用地内的建筑设计应结合四川镇、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体现地方特色,居住用地内部道路布局、宽度、建设质量应满足消防、疏散等防灾避灾需要。

4.基础设施管线布置与道路建设相结合,尽量沿路镇、村庄内部主要道路敷设。

5.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熊燕

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三、村镇建设用地选址技术

  (一)功能和用途

  用于灾后重建中各类建设用地的合理选址。

  (二)技术简介

  建设用地选址遵循以下原则:

  1.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2.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3.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
  4.建筑基地应选择在无地质灾害或洪水淹没等危险的安全地段。
  下列危险性地段,禁止进行农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既有建筑工程必须进行拆除迁建,基础设施现状工程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场地破坏作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1) 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的场地;
  2) 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3) 行洪河道;
  4) 其他难以整治和防御的灾害高危害影响区。
  对潜在危险性或其他限制使用条件尚未查明或难以查明的建设用地,应作为限制性用地。
  5. 技术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镇规划标准》50188-2007;3)《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何建清
  联系电话:010-68302147
  传  真:010-68302808
  Email:jqh.bj@263.net

  四、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
  (一)功能及用途
  利用SPOT、IKONOS、Quickbird、SPOT、RADARSA、ALOS,彩红外和黑白航空像片,依据影像的直接或间接标志,综合判决,结合重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全县各地区进行重建适宜程度分区,为震后迁建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简介
  1.分区范围及原则: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地质环境特点和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按重建原则和标准进行分区。
  2.重建适宜程度分区图的获取:(1)矢量数据库准备: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及航空像片,制作需要使用的图形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图、坡度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等;(2)对土地利用图按分区原则编制重建土地利用适宜分级图;(3)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及立体相对制作数字高程图,编制重建坡度适宜分级图和工程地质分级图;(4)利用遥感影像制作的河流分布图为基础,建立一定范围的缓冲区(根据实际流域情况为准),合并河流及缓冲区;(5)叠加重建土地利用适宜分级图、重建坡度适宜分级图和工程地质分级图,然后将叠加图形再与河流缓冲区图叠加;(6)消除伪多边形,对叠加图进行重新分类、边界消除与合并,最后得到村镇重建适宜程度分区图。
  3.选址条件评价与分析:1) 选址条件评价;2)综合评价因子与因子评定等级指标的确定。
  4.技术依据: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06;3)《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1997。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联系地址: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天地科学园区
  联 系 人:宫 鹏
  电  话:010-64848730

  五、各类建设用地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合理布局镇、村庄内各类建设用地,协调好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
  (二)技术简介
  1.镇、村庄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各类建设用地所占总用地的比例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2.居住用地、学校应布置在环境条件好、地质情况稳定、安全性高的地段。
  3.对外交通道路的设置与生产设施、仓储等用地相结合,不应穿越居住、学校等生活用地,并应按标准设置道路防护绿带。
  4.生产设施的重建应尽量集中布置,促进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产生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的生产企业不能布置在镇、村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地区,并且应按标准设置绿化隔离带。
  5.危险品仓储用地应远离居民、学校等用地,保证足够的隔离地带,并符合针对不同情况的特殊要求和规定。
  6. 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熊燕
  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确定镇、村庄公共设施的分布原则,以及具体建设要求。
  (二)技术简介
  1.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以及集贸市场等六类。
  2.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类别、规模按照镇和村庄的不同级别进行有区别的选择建设,例如以教育机构为例,镇内一般可设置技术学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而村庄一般只设小学、幼儿园。
  3.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以方便镇、村庄居民的使用,保证使用安全为主要出发点,布局结合镇、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系统来考虑。如:行政管理、主要商业中心用地以方便服务全镇、村庄居民为主,宜布置在主要生活性道路的两侧,学校的布置应不使学生穿越主干道及对外交通道路,并保持一定的距离。
  4.医疗保健用地在镇村内的布置应利于居民到达,交通方便又不拥挤,满足卫生、环境好、洁净的要求,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与居住用地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一般为30米),镇内的医疗保健中心宜位于镇中心区的边缘。
  5. 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熊燕
  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七、道路交通规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确定镇村道路系统分级建设原则,提出镇村内各类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布局方式。
  (二)技术简介
  1.镇村过境公路应与镇村建设用地保持一定距离,并通过对外交通道路与过境公路相连。
  2.镇区内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和巷路四级。
  3.客运站场及供对外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场的布置结合对外交通道路布置,并方便镇村内居民的出行,镇内的货运站场与主要服务企业、市场相结合,便于货物运输及分发。
  4.镇村主要道路的布局结合四川灾区山地特征,尽量与等高线方向平行或斜交,绕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地段。
  5.镇区内连接企业、仓库、车站、货场等用地的道路不应穿越人流量大的镇中心区,布置有镇级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较大型设施的道路,应安排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
  6.镇村内主要道路与对外交通道路布局位置、走向、宽度以及路面材料等应满足灾时镇村内居民避灾疏散需要。
  7.道路断面的设计应在满足交通、环境、防灾等条件下,经济合理的确定车行道、人行道等各部分的组合形式。
  8. 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赵辉 熊燕
  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
  Email:zhhhf@263.net

  八、航空激光雷达测绘技术
  (一)功能和用途
  经过加工与处理可生产出1:500~1:2000等各种不同比例尺的4D数据,主要包括:1)数字高程模型;2)数字线划地图;3)数字正射影像;4)数字栅格地图。为村镇规划选址提供技术支撑。
  (二)技术简介
  技术手段可分为:航空数字摄影测量、多角度遥感、雷达和激光雷达技术。
  根据搭载平台分为:航空和星载。航空平台可以提供大比例尺的测绘产品,星载平台主要提供小比例尺产品。
  航空激光雷达可以提供可满足1:500~1:2000任意比例尺测绘产品,每平方米可获取激光点:1-20个,其绝对垂直精度:0.15~0.50米 、绝对水平精度: 0.50~0.75米。
  技术依据:
  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06
  3.《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1997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联系地址: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天地科学园区
  联系人: 郭子祺
  电话:(010)64889206
  单位名称:国家测绘局
  联系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9号
  电话:68321893  88374401(传真)
  单位名称:国家测绘局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海淀区紫竹院百胜村一号
  电话:(010)68462660 (010)68416047 (010)68462667

房屋建筑技术类


  九、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全书包括《规划?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建筑产品选用技术》等分册,提供工程设计中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处理技术,可供全国各级设计单位的专业人员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参照和选用,有助于在工程设计中提高效率、确保质量。
  (二)技术介绍
  1.《规划?建筑》分册系统介绍了场地设计和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内容,提供设计中常见难题的解决方案、设计中易出现问题的处理措施等,同时介绍了新材料和新技术的相关内容。主要内容包括基地总平面、竖向、道路、停车场、绿化景观、管线综合、建筑单体各部位的细部构造、设备用房的设计及无障碍设计等。
  2.《结构》分册对结构工程设计中常见的“通病”提出举了处理措施,涵盖了各种结构形式的设计,包括建筑地基基础、建筑结构隔震、砌体结构、木结构、混凝土结构、门式钢架轻形房屋结构、多高层钢结构等内容
  3.《给水排水》分册从方案选择到设计计算及管材选用与敷设等,并结合国内工程建设的热点和新技术,给设计人员以系统指导。主要内容包括给水、直饮水、排水、雨水、热水、消防、循环水、特殊地区建筑给排水、水景及灌溉等
  4.《暖通空调?动力》分册在总结了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由业内专家进行实地调查后编写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基本规定、采暖与供热、空气调节、通风与防火、消声与减震、制冷装置、控制与监测、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燃气供应等
  5.《电气》分册全面、具体、深入地介绍了建筑电气工程常规设计的程序、方法、内容、技术参数及注意事项,并将强弱电互为依存、互相融合的控制技术与控制设备以及智能化系统、系统集成的功能要求、设计方法、系统配置、设备选型、信息网络接口、通信协议等新技术、新设备作为重点。
  主要内容包括:供电系统、变配电所、低压配电、线路敷设、常用电气设备、电气照明、防雷接地;消防报警与联动控制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网路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厅堂扩声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呼叫信号与公告显示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机房工程以及住宅电气设计等。
  6.《建筑产品选用技术》分册可指导工程设计人员正确选用建筑产品。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各类建筑产品选用的技术条件,系统介绍各类产品的技术性能、适用范围、接口条件及设计选用要点等;二是与之对应的企业产品的技术信息资料。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张生友
  电  话:010-68799183

  十、村镇住宅设计技术
  (一)功能和用途
  配合镇村灾后重建规划,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形式和居住面积标准,保障镇村住户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环境,安全、经济、合理、有效地使用土地和空间。
  (二)技术简介
  镇村住宅因为生活生产习惯不同、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工艺不同,其建筑形式、层数、层高、套内空间、室内环境、室外庭院,均带有明显的乡土特征,需要结合灾区的具体情况和建设条件,分别进行设计,避免简单地套用统一模式。在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共性原则:
  1.符合镇村重建规划要求,选址时应考虑工程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灾害、有害物质、电磁辐射和噪声等的不利影响,布局时节约使用宅基地,选择好朝向和出入口;
  2.住宅设计使用年限按临时性住宅建筑5年、易于替换结构构件的住宅建筑25年、普通住宅建筑50年考虑;
  3.住宅应具备在紧急事态时人员从建筑中安全撤出的功能;
  4.既有住宅遭遇重大灾害后,需要继续使用时,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机构鉴定,并根据鉴定结论进行处理。既有住宅进行改造、改建时,应综合考虑节能、防火、抗震的要求;
  5.住宅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综合考虑主体结构类型、地域特点、抗震设防烈度和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地基基础设计。
  6.合理利用地方材料,采用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体系和建筑构造。
  7.住宅应避免因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抗震设防地区的住宅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8.住宅的围护结构和非结构构件,应具有可靠的措施与主体结构连接或锚固。
  9.在经济可行的情况下,通过改善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自然通风和采光条件,提高室内热舒适度。
  10. 技术依据:1.《南方农村房屋灾后重建技术指导要点》;2.《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3.《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01 J116-2001;4.《建筑设计资料集6》(第二版)?--农村住宅。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何建清
  联系电话:010-68302147
  Email:jqh.bj@263.net

  十一、冷弯薄壁型钢低层房屋体系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城市的别墅和住宅、中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居民住宅、流动性强的军队营房、民政方面抗灾救灾的重建居所等,范围广泛。
  (二)技术要点
  1.由冷弯薄壁型钢构件和轻型板材如石膏板、OSB板(定向刨花板)、彩钢板等组成,共同作为承重和围护结构。
  2.实行工厂化生产,制造为冷加工,工业化程度高。
  3.现场安装全部为螺钉连接,现场湿作业没有或很少,安装速度快、施工周期短。
  4.本体系强度高、自重轻、抗震性能好(可抵御9度地震)。
  5.可按不同文化和建筑风格要求进行设计,外型美观。
  6.钢材可以100%回收,其它材料可以80%回收。
  7.承重构件壁厚小于2mm,构件轻,对施工机具要求低,施工便捷。
  8.结构用钢量35kg/㎡左右。
  9.经济跨度6~9m。
  10.墙体隔音:可达60dB。
  11.用料少,运输效率高。
  12.搬迁容易,使真正意义上的搬家成为可能。
  13.应用技术标准:《冷弯薄壁型钢结构技术规范》GB50018-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低层冷弯薄壁型钢建筑房屋技术规程》(初稿)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申林
  电  话:010-68799231

  十二、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体系
  (一)功能与用途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可用于厂房、仓库、超市、体育馆、候车室、文化娱乐设施、贸易市场、流动性强的军队营房、民政方面抗灾救灾的重建居所、应急医疗场所等,范围广泛。
  (二)技术要点
  1.承重和围护系统全部采用钢结构,构件截面随内力大小变化,采用变截面实腹形式。屋面和墙面采用压型钢板,檩条和墙架采用大截面小厚度冷弯薄壁型钢,自重很轻。
  2.实行工厂化生产,工业化程度高。现场安装全部为螺栓连接,现场湿作业没有或很少,安装速度快、施工周期短。
  3.抗震性能好(可抵御9度大震)。
  4.构件轻,采用铰接柱脚,对施工机具要求低,施工便捷。
  5.单跨跨度12~36m,最大可达72m,常用柱距6~9m。
  6.结构综合用钢量约30~40kg/㎡左右。
  7.钢材可以100%回收。
  8.用料少,运输效率高。
  9.扩长及拆迁容易,可多次重复使用。
  10.外形美观有现代化感,适用性广泛。
  11.制作及安装所要求的技术门槛较低,便于迅速大面积推广使用。
  12.应用技术标准:《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2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申 林
  电  话:010-68799231

  十三、三板一柱轻钢结构抗震节能型乡镇住宅建筑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是建造三板一柱轻钢结构抗震节能型乡镇住宅的框架体系。
  (二)技术简介
  1.在钢筋混凝土地梁的基础上,使用H型钢及矩形钢管组合成钢结构骨架。
  2.在钢立柱旁辅以混凝土挂柱。
  3.将混凝土外墙挂板、隔墙板、屋面板及保温材料分别安装于钢结构骨架上,形成三板一柱轻钢结构建筑主体。
  4.该轻钢结构用钢量为40-60kg/㎡。外墙挂板及混凝土挂柱的容重为:2200-2300kg/立方米,隔墙板的容重为:800-900kg/立方米,屋面板的容重为:300-400kg/立方米。
  5.三板一柱均为轻质高强建筑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6.该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为抗震好、材料重量轻、施工快捷、利废率大、性价比高、隔热、防水、防露、耐火、隔音、耐久等。
  7. 隔墙板生产技术。
  8. 复合屋面保温板生产技术。
  9. 三板一柱轻钢结构抗震节能型乡镇住宅施工标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十四、农村民居抗震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此技术适用于非地震区以及抗震设防烈度6-8度地震区的农村民居一层或二层的住宅。
  (二)技术简介
  1.此技术针对农村民居房屋实际选材的特点,共分生土结构、木结构、石结构、砖结构四个分项技术。
  2.每项结构体系内容包括:房屋的选址原则,材料的性能要求,房屋的抗震设计要求及施工要求等。
  3.此技术对农村民居的设计与施工满足抗震要求提供了具体做法
  4.对于农村房屋的灾后重建工作有着快速、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福建省抗震防灾技术中心
  长安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建筑工程设计院
  云南大学
  昆明理工大学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十五、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
  (一)功能与用途
  G329-1-8建筑物抗震构造详图图集为满足工程建设中的抗震构造要求,对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抗震构造详图,包含了主要的民用与工业建筑结构类型。
  (二)技术简介
  此图集内容包括框架、框架-剪力墙、剪力墙、部分框支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板柱-剪力墙结构、砖墙楼房、小砌块墙楼房、配筋砖砌体楼房、局部框架房屋、单层砌体房屋、砖排架房屋、钢筋混凝土柱单层厂房等的不同抗震等级的构造节点详图。
  对于房屋的灾后重建工作有着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十六、小城镇住宅建筑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5SJ919《小城镇住宅建筑构造》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适用于一般小城镇住宅建筑设计。
  (二)技术介绍
  1.图集内容为小城镇住宅建设建筑中常用的、一般标准的、最基本的建筑构造,包括工程做法和建筑构造节点详图两大部分。
  2.工程做法包括:楼地面、屋面、内外墙面、顶棚、踢脚、墙裙、台阶、散水、坡道等部位的做法。
  3.建筑构造节点详图包括:平屋面、坡屋面、砖墙、轻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体、条板隔墙、外装修、楼梯、门窗、厨房、卫生间、围墙、大门、挡墙等各部分的构造详图。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张生友
  电  话:010-68799183

  十七、小城镇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5SG332小城镇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图集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05g)、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g、0.15g)、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30g)的三层及三层以下的无筋砌体住宅房屋(不适用底部框架的砌体住宅房屋)。
  2.烧结多孔砖、普通砖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区的建筑;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砌体墙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区的建筑;夹心墙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7度地区的建筑。
  3.本图集构件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二)技术简介
  本图集按以下四种建筑墙体材料编制了适用于小城镇住宅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建筑结构构件及构造节点详图:
  (1)P型烧结多孔砖、烧结普通砖、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砖墙;
  (2)M型烧结多孔砖砌块;
  (3)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
  (4)烧结多孔砖、普通砖、蒸压砖及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
  对于房屋的灾后重建工作有着直接、快速、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结构研究所、建筑抗震研究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十八、村镇钢结构住宅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5J910-1《钢结构住宅》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8度及8度以下地区的三层及三层以下的独立或联排轻型钢结构住宅。
  (二)技术介绍
  1.本图集包括两种体系的钢结构住宅:冷弯薄壁型钢密肋结构体系和轻钢框架结构体系
  2.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住宅的内外墙体、勒脚、屋面、楼地面、阳台、楼梯等建筑部位和配件的建筑构造
  3.冷弯薄壁型钢密肋住宅的墙骨架体系、楼盖骨架体系、屋盖体系、楼梯等以及结构连接构造;
  4.轻钢框架结构体系住宅的代表性结构和各部位建筑构造。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张生友
  电  话:010-68799183

  十九、小城镇住宅给水排水设施选用与安装
  (一)功能与用途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用于指导小城镇住宅建筑常见的给排水设施的设计、施工与安装。
  (二)技术要点
  1.主要内容包括住宅用热水器选用及安装、卫生设备及排水附件安装、给水塑料管安装、砖砌给水阀门井及水表井、埋地塑料排水管道施工、砖砌排水检查井及跌水井、砖砌化粪池。
  2.住宅用热水器选用及安装,适用于住宅建筑中局部热水供应用燃气快速热水器、燃气容积式热水器、贮水式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选用及安装。
  3.卫生设备及排水附件安装,适用于常用卫生器具和设备的选用及安装,以及排水系统中各种清扫口、地漏等配件的选用及安装。
  4.给水塑料管安装包括PVC-U、PP-R、铝塑复合管、PE-X等室内给水管道及附件安装。埋地塑料管安装适用于PVC-U、PE、FRPP和PRM等埋地塑料结构壁排水管的选用和施工。
  5.砖砌给水阀门井及水表井、砖砌排水检查井及跌水井、砖砌化粪池等室外给排水系统常见设施的施工及安装,均可在本图集中直接选用。
  6.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SS907《小城镇住宅给水排水设施选用与安装》。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李端文
  电  话:010-68799215

  二十、小城镇住宅电气设计与安装
  (一)功能与用途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小城镇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与安装》适用于不同功能(纯居住、商住、工住)、不同类型(集合、独立)、不同面积标准的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小城镇住宅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安装。本图集主要介绍了新技术应用、设备选用及安装等,为全国小城镇住宅的建设提供了全新的、示范性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二)技术要点
  1.变配电:变配电包括预装变高低压概略图、外形尺寸及布置图、安装图和基础土建图;落地式变压器台布置、安装图;杆上变压器台布置、安装图;10kV常用配电方案及实例。
  2.用户终端箱:用户终端箱包括照明配电箱、电度表配电箱、动力箱接线图、结构示意图、元器件布置及外形尺寸。
  3.防雷与接地:防雷与接地包括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及利用建筑物金属体做防雷装置的做法、浴室局部等电位联结、金属门窗等电位联结及接地极安装。
  4.有线电视系统:有线电视系统包括HFC系统的组成与指标分配、HFC双向系统组成、有线电视系统频谱图、家庭有线电视网络设计要点、串接单元组成的有线电视家庭网络、分支器组成的有线电视家庭网络、FHC双向网用户终端设备接线图、终端接线盒的安装。
  5.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包括小城镇通信系统示意图、居住区通信系统示意图、集中居住综合布线系统图、独立居住综合布线系统图、通信电缆、光缆架空敷设方式、通信电缆、光缆沿墙壁敷设方式、通信电缆、光缆直埋敷设方式、直埋式光纤的埋深及其保护措施、架空光缆敷设及接头安装方式。
  6.常用电气设备安装:常用电气设备安装包括楼梯间照明接线及安装图、接线盒安装图、电缆穿墙及楼板孔洞的阻火封堵、配电箱洞口加固做法、设备吊装做法和电气竖井内设备布置及安装。
  7.应用技术标准:国家现行的有关规程、规范及行业标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孙 兰
  电  话:010-68799182

  二十一、供配电系统缆线敷设
  (一)功能与用途
  供配电系统缆线敷设包括室外和室内两大部分电力缆线、控制缆线的施工做法,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民用公共建筑、教育建筑、住宅建筑和一般工业企业正常环境下电力缆线和控制缆线的设计与施工。
  (二)技术要点
  1.室外布线的设计:电缆敷设方式的选择和各种敷设方式的技术要求,如同一路径敷设的室外电缆小于或等于8根时,宜采用电缆直埋敷设方式。
  2.室外布线的施工:包括电力缆线和控制缆线直埋敷设、穿保护管或排管敷设、电缆沟、电缆井和电缆终端头、接头做法。室外架空线路施工等。
  3.室内布线的设计:缆线、管材、敷设方式的选择及技术要求,如明敷的导管,应采用焊接钢管。敷设于潮湿场所的导管,宜采用硬质塑料管。
  4.室内布线的施工:包括金属管配线安装、塑料管配线安装、线槽配线安装、封闭母线安装、电缆桥架安装、预制分支电缆安装、吊车供电线路安装、钢索配线安装、电气竖井设备安装等。
  5.应用技术标准:《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国家现行的其他有关规程、规范及行业标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五洲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孙兰
  电  话:010-68799182
  检测加固技术类

  二十二、地震灾后建筑安全现场快速评定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灾后的房屋安全性能进行现场快速评定,以排除险情,避免增加人员伤亡;减少灾区室外露宿人数,减轻受灾群众生活疾苦;明确恢复重建的数量与规模,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1.建筑地震破坏等级划分:①基本完好:承重构件完好,个别非承重构件有轻微破坏,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②轻微破坏:个别承重构件出现可见裂缝,非承重构件有明显裂缝,不需修理或稍加修理可继续使用;③中等破坏:多数承重构件出现轻微裂缝,部分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进行一般修理;④严重破坏:多数承重构件破坏严重或局部倒塌,需要大修;⑤倒塌:多数承重构件破坏严重,濒于崩溃或已倒塌,无修复可能。
  2.评定结论与标识:
  ①基本完好和轻微破坏,可入住,但须将破坏的附属构件拆除,贴绿色标识;②中等破坏,需维修或加固后入住,贴黄色标识;③严重破坏,应尽快排险、拆除,贴红色标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三、震损建筑安全检测与评估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中受损的房屋进行检测,对其安全性能进行评估,为加固改造与维修提供依据。
  (二)技术要点
  1.震损建筑结构构件检测:辅助以简单的检测仪器设备,对受损建筑结构构件的强度、配筋、变形、裂缝宽度进行检测,为进行安全性能评定提供依据。
  2.震损建筑安全性能评估:从构件承载力、构造措施、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和裂缝几个方面,对震损建筑安全性能进行评定,给出安全评定等级,提出处理建议。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四、震损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综合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用于对地震中受损的房屋进行抗震加固,并结合加固进行功能改造,以达到提高抗震安全性能、改善使用功能的目的。
  (二)技术要点
  对普通房屋建筑,按现行国家标准与规程,采用体系加固方案提高房屋整体抗震性能,采用构件补强加固方法提高构件承载能力。对具用地域特色的房屋建筑,采用专门有效、方便快捷、经济实用的加固措施,达到既提高房屋抗震安全性能,又能保留原有房屋特色的目的。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  编:100013
  联 系 人:程绍革
  电  话:64517456,13701381694
  Email:chengshaoge@163.com

  二十五、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6SG311-1混凝土结构加固构造(总则及构件加固)图集适用于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6-8度的既有和新建混凝土建筑结构及构筑物的加固与修复,包括工业与民用建筑,多层与高层建筑,性质包括裂损结构可靠性不足的补强加固和完好结构功能改造加固。本图集主要为结构加固总则及柱、墙、梁、板等构件的直接加固。
  (二)技术简介
  此图集内容包括混凝土结构加固总则、加固方法及相关技术、混凝土构件加固构造。混凝土构件加固包括常用加固方法的柱、墙、梁和板的加固说明及相关构造详图。
  加固方法及技术有:增大截面法、外包钢法、纤维复合材料加固法、粘钢加固法等。
  对于房屋的灾后维修、加固工作有着快速、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 铮
  电  话:010-6879 9153

  二十六、住宅墙体裂缝处理成套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修补混凝土结构所出现的裂缝,恢复其整体性和使用功能。
  (二)技术简介
  1.对于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除采用本方法处理外,还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2.对于静止裂缝,即其开展已基本稳定的裂缝和可能防止进一步扩展的裂缝,其修补采用以下方法:①裂缝宽度小于0.3mm时,为了满足使用要求,当裂缝浅而细且条数很多时,宜用环氧树脂浆液或水泥浆液进行表面封闭;当裂缝细而深时,宜用甲基丙烯酸酯类浆液或低粘度环氧树脂浆液灌注。②裂缝宽度大于或等于0.3mm时,宜用环氧树脂浆液灌注。③当裂缝宽度大于1.0mm时,可用微膨胀水泥浆液修补。修补前,应在裂缝表面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④对于大面积缺损、孔洞等,宜采用1:2水泥或细石混凝土进行修补。为保证新混凝土与原结构的可靠结合,可将缺陷周围先凿毛,清理干净,并涂刷一层水泥浆界面剂。
  3.对于活动裂缝,即处于继续开展而未稳定的裂缝,应在分析并控制裂缝开展使其稳定后,方可按上述方法进行修补。如裂缝开展不能控制,则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限制结构的变形,裂缝宜用柔性材料进行封闭处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二十七、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03SG611砖混结构加固与修复图集适用于砖混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静力加估计抗震加固(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包括裂损结构的补强加固、既有建筑功能改造加固、单体构件截面承载力加固及结构整体可靠性加固等。
  (二)技术简介
  本图集提供了砖混结构房屋及构筑物的静力加固设计与构造;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地区的抗震加固设计与构造。
  包括地基基础加固、砖及混凝土柱加固、梁加固、现浇板和预制板加固、墙体加固
  对于砖混房屋的灾后维修、加固工作有着快速、直接、实用的技术价值。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所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100044)
  联 系 人:刘铮
  电  话:010-68799153

  二十八、粘钢加固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造价低,施工简单。用于因地震或其他原因导致承载力不足的结构进行加固。
  (二)技术简介
  1.粘钢加固施工程序:被粘混凝土和钢板表面处理、加固构件卸荷及粘结剂配制、涂敷胶、粘贴、固定、加压、固化、卸支撑检验、防腐、粉刷等。
  2.处理被加固混凝土面及钢板面,配制粘结剂。用抹刀同时涂抹在已处理好的混凝土表面和钢板面上,厚度1~3mm,中间厚、边缘薄,然后将钢板贴于预定位置。如果是立面粘贴,为防止流淌,可加一层脱蜡玻璃丝布。粘好钢板后,用手锤沿粘贴面轻轻敲击钢板,如无空洞声,表示已粘贴密实,否则应剥下钢板,补胶,重新粘贴。
  3.钢板粘贴好后立即用夹具夹紧,或用支撑固定,并适当加压,以使胶液刚从钢板边缝挤出为度。
  4.加固后,钢板表面应粉刷水泥砂浆保护。如钢板表面积较大,为利于砂浆粘结,可粘一层铅丝网或点粘一层豆石。
  5.拆除临时固定设备后,应用小锤轻轻敲击粘结钢板,从音响判断粘结效果或用超声波法探测粘结密实度。如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90%,非锚固区粘结面积少于70%,则此粘结件无效,应剥下重新粘结。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二十九、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在混凝土结构的加固中,碳纤维布主要是分担钢筋的受力,即碳纤维布的主要作用是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减少裂缝的开展,造价低,施工简单。用于因地震等原因导致承载力不足的结构进行加固。
  (二)技术简介
  1.粘贴碳纤维布加固技术是指采用高性能粘结剂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建筑结构构件表面,使两者共同工作,提高结构构件的(抗弯、抗剪)承载能力,由此达到对建筑物进行加固、补强的目的。
  2.施工程序:表面处理→修补找平→定位、下料→胶料配制→粘贴碳纤维布→表面防护→检验、验收。
  3.表面处理,修补找平并配制好粘结胶料,按设计要求的尺寸裁剪碳纤维布,将配制好的粘结胶均匀涂抹在粘贴部位的混凝土面层上;铺贴碳纤维布,并用滚筒沿碳纤维布纤维方向多次滚压,使粘结胶充分浸透纤维中。
  4.固化后进行检验。密实度可用小锤敲击构件粘贴表面,通过不同声音判别密实情况,确保密实度达到要求。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宋 振
  联系电话:010-84273500
  E-mail:cabrsz@sohu.com

  三十、混凝土结构破损修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混凝土结构的破损、补强材料。
  (二)技术简介
  1.EECM砂浆与混凝土修补剂是由水分散环氧乳液、水泥及砂配制而成的一种新型砂浆与混凝土修补材料。该材料和砼基层的粘结强度比普通水泥砂浆的粘结强度增加5~10倍,比凿毛处理增加2~3倍。它能避免饰面材料脱落、抹灰砂浆空鼓等弊端,广泛用于新老混凝土的结构破损修补,此外它还具有优良的防水、补强、耐腐蚀、耐湿热和抗冻融等性能,其性能远远优于由丙烯酸乳液配制的聚合物水泥修补砂浆。
  2.主要的技术指标:
  28天抗压强度    35~40 MPa
  28天抗折强度    8~12 MPa
  28天拉伸粘结强度  2.0~2.5 MPa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三十一、混凝土结构裂缝处理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灌缝处理、结构补强材料。
  (二)技术简介
  1.ES-1型灌缝结构胶是以环氧树脂、活性稀释剂、改性助剂等组成的高强度胶粘剂。主要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裂缝灌缝处理、结构补强,适合于大于0.3mm的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它是由甲、乙两组分组成的,甲组分为灰色粘稠胶体,乙组分为浅黄色油状液体。
  2.主要的技术指标:
  钢-钢粘结抗剪强度:     >15MPa
  钢-混凝土粘结抗拉强度:   >5MPa(混凝土基层破坏)
  砼-砼粘结抗拉强度:     >5MPa(混凝土基层破坏)
  抗压强度:          >80MPa
  抗拉强度:          >12MPa
  耐冻融性能:  经200次冻融循环后,重量与强度无损失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民居拯救技术类


  三十二、藏羌传统民居保护分类标准与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区藏族、羌族和各级地方政府在灾后重建阶段对藏羌传统民居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提供分类标准,主要适用于川西北地区的藏羌碉式建筑。灾区其他类型的传统民居保护可以参考本技术使用。
  (二)技术简介
  1.藏羌民居的认定
  藏羌民居专指分布于川西北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富有藏羌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和村寨,特别是分布于岷江水系和大渡河水系及其周边高山峡谷地带的以碉式风格著称的碉房与碉楼。其中藏式民居是专指分布于农区的嘉绒藏族所建碉楼与碉房,不包含川西北牧区的藏族简易住宅。
  2.保护分类
  藏羌民居的保护可分为2类:一类是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文化名村的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与村寨,属于保护类;一类是未经政府公布的藏羌传统民居建筑与村寨,属于维护类。
  在保护类的藏羌民居中,由国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藏羌碉楼与村寨”列为重点保护。
  在本次地震中破坏极为严重的、不可修复或不易再建的保护类藏羌民居应保持震害原状,作为“汶川大地震事件”纪念地进行保护、教育后人,不得列入灾后重建的清理工作对象。
  3.分类保护要求
  (1)保护类藏羌传统民居保护要求
  凡属于保护类的藏羌民居一律按照文物保护要求,由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针对建筑残损与结构稳定状况进行评估,鉴定住居安全与否,制定保护措施。
  保护措施在满足文物保护的基础上要提高建筑的抗震强度,保障居住安全。保护工程要充分采用藏羌民居的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注重保护村寨整体格局、选址特征和环境特征。
  保护措施要尽可能落实“原址保护”要求,特别是列为重点保护的藏羌民居建筑,应充分保护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包括保留少量可供研究的地震破坏典型案例。实施原址保护的建筑或村寨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治。存在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隐患的保护类民居建筑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因明显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毁的藏羌民居不宜进行原址保护,可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迁址保护。
  保护工程的实施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地方工匠的经验与技能,要把他们的手艺作为无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保护工程的抗震措施要以地方传统材料为主,并在充分提取碉式建筑建造工艺中的传统抗震技术基础上,研制改良方案、提高抗震性能,现代加固材料和工艺的运用要十分谨慎。保护工程的管理应按照国家有关程序和要求执行。工程完成后及时开展监测、记录,定期评估。
  (2)维护类藏羌传统民居保护要求
  凡属于维护类的藏羌民居一般应按照“传统材料、传统工艺、传统形式、传统功能”实施修复,因抗震需要局部采用现代材料与工艺时,应避免对整个建筑的民族风格与特色造成不良影响。
  受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破坏严重的民居必须迁址重建。存在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隐患的维护类民居建筑应及时搬迁。藏羌传统村寨要维护原村寨整体格局,保持传统的选址特征和环境特征。
  维护类藏羌民居的抗震技术由专业部门制定后,尽快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推广应用。
  凡属未列入保护类的碉楼一律参照维护类建筑修缮。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联 系 人:陈同滨
  联系电话:010-68302831
  Email:chtb2000@yahoo.com.cn
  单位名称: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胜界19号,邮编:610015
  联 系 人:朱小南
  联系电话:028-86268738
  Email:xiaonan1952@sina.com

  三十三、文物保护级藏羌传统民居灾后重建保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后列为“保护类”的藏羌传统民居(即列入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文化名村)提供灾后重建阶段的技术支持。
  (二)技术简介
  1.原址原状保护
  对价值特别突出但损毁严重、无法修复的藏羌传统民居残存,应立即采取围护措施,保持残损原状,保留含本次地震在内的全部历史信息。
  2.原址修复或重建
  对具备修复或原址重建条件的藏羌传统民居,应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实施原址修复或重建。具体措施包括:恢复结构的稳定状态,增加必要的加固结构,修补损坏的构件,添配缺失的部分等,恢复的部分应以现存实物为依据。
  3.加固修缮
  对只有轻微损坏的藏羌传统民居,应按照文物保护的原则实施加固修缮,同时应采取相应抗震技术措施。加固修缮措施应严格执行少干预原则,新增支护构件应朴素实用。具体加固修缮措施包括:归整歪闪、坍塌、错乱的构件,修补残损部分,加强结构抗震能力。
  4.登记清理
  对已彻底损坏并无法保存的藏羌传统民居,进行测绘、拍照记录后清理。
  5.抗震技术要点
  注重选址安全,尽可能选在基岩上或平坦坚实地段。
  建筑墙体转角处尽量使用大块石(拉结石),每皮交错搭接。
  建筑墙体砌筑过程中避免出现“过桥石”、“铲口石”、和“斧刃石”。(参见下图)
  墙体错误砌法示意图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联 系 人:陈同滨
  联系电话:010-68302831
  Email:chtb2000@yahoo.com.cn
  单位名称: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胜界19号,邮编:610015
  联 系 人:朱小南
  联系电话:028-86268738
  Email:xiaonan1952@sina.com

  三十四、其他藏羌传统民居灾后重建维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可为灾后列为“维护类”的藏羌传统民居提供灾后重建阶段的技术支持。
  (二)技术简介
  1.藏羌传统民居村寨规划
  在基本满足灾后重建阶段规划技术的前提下,要注重保持藏羌村寨的传统格局和特色。
  2.藏羌传统民居安全测定
  在灾后建筑安全评定、检测和评估工作中,应对藏羌传统民居制定专门的安全评估标准。
  3.藏羌传统民居维修与加固
  藏羌传统民居的残损部分按传统材料和传统工艺修复,保持传统形式和传统功能,同时应加强抗震性能。
  4.建造藏羌传统民居的材料选择
  藏羌传统民居在灾后重建中,建筑材料宜就地选用,以石、木、土为主,鼓励对倒塌民居的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再利用;重建中应谨慎使用非传统建筑材料,尽量不改变民居的传统形象。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邮编:100044
  联 系 人:陈同滨
  联系电话:010-68302831
  Email:chtb2000@yahoo.com.cn
  单位名称:四川省文物管理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东胜界19号,邮编:610015
  联 系 人:朱小南
  联系电话:028-86268738
  Email:xiaonan1952@sina.com

建筑材料技术类


  三十五、建筑废弃物再生墙体材料生产技术
  (一) 用途与功能
  建筑废弃物再生墙体材料(砌块和砖)用作灾后重建房屋建筑墙体。
  (二) 技术简介
  建筑废弃物再生墙体材料生产技术涉及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建筑废弃物再生处理和再生墙体材料生产三个过程。
  1.建筑废弃物分类回收。建筑废弃物中组成复杂,分为惰性废弃物,即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石块等无机硬质组分组成,是再生混凝土砌块和砖的主要原料;非惰性废弃物,即其他废金属、玻璃碎片、塑胶、木块、竹片、纸张、沥青等则可再生为其它工业原材料。为有效循环利用惰性废弃物和保证再生墙体材料质量,必须实施分类回收。
  2.建筑废弃物再生处理。建筑废弃物再生处理可采用固定式生产线,也可以使用移动装置。建筑废弃物再生生产线由铲车、Ⅰ级破碎机、输送机、Ⅱ级破碎机、筛分设备等组成。再生原料分为再生集料(分级)和再生混合料(不分级)两类。
  3.再生墙体材料的生产。再生墙体材料以建筑废弃物再生原料为主,加入一定比例的水泥,采用混凝土砌块成型机即可生产。产品分再生混凝土砌块和再生混凝土砖。
  主要生产设备:混凝土砌块成型机、混凝土搅拌机、托板等。
  再生混凝土砌块主要技术性能:主规格为390mm×190mm×190mm,建筑废弃物利用率达到50%-90%,强度等级为MU3.5、MU5、MU7.5、MU10,可满足城镇和乡村建筑设计需要。执行标准GB 8239-1997《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
  再生混凝土砖主要技术性能:规格为240mm×115mm×53mm,建筑废弃物利用率达到50%-90%,强度等级为MU10、MU15、MU20,可满足城镇和乡村建筑设计需要。执行标准JC/T 422-2007《非烧结垃圾尾矿砖》。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水泥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三十六、屋面或卫生间防水修复用PMC复合防水涂料
  (一)功能与用途
  修复局部遭到破坏的屋面或卫生间防水。
  (二)技术简介
  1.PMC复合防水涂料(又称弹性水泥)是以丙烯酸酯合成高分子乳液为基料,加入特种水泥、无机固化剂和多种助剂配制而成的双组份防水涂膜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抗渗性、粘结性(与混凝土、砖、石材、瓷砖、PVC塑料、钢材、木材、玻璃等都有很强的粘结性)、耐水性和耐候性,特别是能够在潮湿基层上施工固化成膜。
  2.PMC复合防水涂料分为PMC-I和PMC-II两种型号,其中PMC-I主要用于有较大变形的建筑部位,如屋面、墙面等部位;PMC-II主要用于长期浸水环境下的建筑防水工程,如地下室、厕浴间、蓄水池等工程防水。
  3.主要技术性能
试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Ⅰ型
Ⅱ型

干燥时间
表干时间,h ≤
4

实干时间,h ≤
8

拉伸强度, MPa ≥
1.2
1.8

断裂伸长度, % ≥
200
80

不透水性, 0.3MPa, 30min
不透水
不透水

潮湿基面粘结强度, MPa ≥
0.5
1.0

  4.三大突出特点
  在潮湿基层上直接施工,固化成膜;成膜后具有透气不透水的分子筛结构特性;在施工后的防水涂膜表面直接做水泥砂浆保护层或瓷砖装饰层,界面粘结牢固不离鼓。
  5.使用方法
  (1)基层处理:基层要求平整,无尖锐棱角或蜂窝麻面;基层表面浮灰必须清除干净;清扫基层表面积水。
  (2)材料配制:PMC复合防水涂料为双组份涂料,使用时应按如下比例(重量比)准确计量:PMC-I配合比例:  液料 :粉料 = 10 :12;PMC-II配合比例: 液料 :粉料 :水 = 10 :20 :1-2。搅拌时把粉料慢慢倒入液料中,充分搅拌不少于5分钟,无粉料结团为止。用料量较少时可手工搅拌,用料量较大时建议使用带有搅拌叶片的手电钻搅拌。配好的涂料30分钟内必须用完.
  (3)涂膜施工:采用长板刷或滚筒涂刷,涂刷要横、竖交叉进行,达到平整均匀、厚度一致。第一层涂层表干后(即不粘手,常温约2~4小时),可进行第二层涂刷,以此类推,涂刷3~5遍,厚度可达到1.0~2.0mm,每平方米用料约为1.5~3.0kg。(注:一般情况下,墙面或地下防水可不加无纺布附加层。对于结构变形大的建筑物,平、立面交接处容易受温差、变形影响的节点处,应加无纺布(规格:45~60g/㎡)附加层以提高抗拉性能,无纺布搭接要求100mm以上,涂刷第三遍的同时铺无纺布。)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三十七、建筑墙体表面破损修复用PC聚合物胶乳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建筑物已破损墙体表面的修复。
  (二)技术简介
  1.PC聚合物胶乳是一种有机与无机材料相复合使用的新型修复材料。该材料由以聚丙烯酸酯为主要成份的高分子聚合物与相关助剂及增强聚丙烯纤维复配而成的白色水性乳液,它与一定比例的水泥和中细砂可配制成聚合物水泥砂浆。该材料也可用作粘接材料或工程缺陷修补材料。
  2.主要性能指标
项   目
技术指标

粘结强度(MPa)
> 1.2

抗压强度(MPa)
≥24.0

抗折强度(MPa)
≥8.0

干缩率(%)
≤0.15

  3.性能特点:可直接在潮温基面上使用,施工简便,安全;粘接力强,不产生干裂、空鼓;无毒、无害、无污染。
  4.使用方法
  (1)基面处理:基面应平、坚实、清洁、粗糙、并应充分润湿无明水;
  (2)配料及施工:首先将水泥和中砂(粒径宜为0.3-1.0mm)按重量比水泥:中砂=1:3混合均匀,然后加入混合料总重量1/5的PC胶乳充分拌和。分层抹压到基面上,首层终凝后(不粘手)即可抹压第二层,依次共抹压2-3层,总厚度约10-12mm。养护期间不得浇水或直接受雨水冲刷。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三十八、非承重墙体裂缝修复用ABW墙面裂缝修复材料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非承重墙体表面裂缝修复
  (二)技术简介
  1.震后建筑外墙面开裂,裂缝的出现除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美观外,还会导致墙体防水性能失效。ABW墙面裂缝修复材料是以合成高分子乳液为基料,加入特种水泥和多种助剂配制而成的双组份涂膜材料,它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延伸性、抗渗性、粘结性(与混凝土、砂浆、砖、石材、瓷砖等都有很强的粘结性)、耐水性和耐候性,能在潮湿墙面上施工固化成膜,且不影响表面的再装饰。
  2.主要技术性能
试 验 项 目
技 术 指 标

干燥时间
表干时间,h ≤
4

实干时间,h ≤
8

拉伸强度 
≥1.2 MPa

断裂伸长度
≥180%

不透水性, 0.3MPa, 30min
不透水

潮湿基面粘结强度 
≥0.5 MPa

  3.使用方法
  (1)基层处理:裂缝两侧墙面基层要求有一定的强度,表面浮灰必须清除干净。墙面裂缝宽度大于1mm,应先用干硬性聚合物水泥拌合料处理。
  (2)材料配制:ABW墙面裂缝修复材料为双组份,使用时应按液料:粉料=10:12准确计量。粉料慢慢倒入液料中,充分搅拌无粉料结团为止。用料量较少时可手工搅拌,用料量较大时建议使用带有搅拌叶片的手电钻搅拌。搅拌时不得加水或混入上次搅拌的残液及其它杂质,配好的浆料半小时内必须用完.
  (3)涂膜施工:采用长板刷将浆料涂刷在裂缝处,涂刷宽度不小于100mm。涂层应平整均匀、厚度一致。第一层涂层表干后(即不粘手,常温约1~2小时),可进行第二层涂刷,以此类推,涂刷3~5遍,厚度可达到1.0~2.0mm,每公斤浆料可修复裂缝约4~6延米。(注:一般情况下,墙面裂缝修复可不加无纺布附加层。对于变形应力大的裂缝修复时,可加一层无纺布附加层以提高抗拉性能。涂刷第三遍的同时铺无纺布。)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水泥科学与新型建筑材料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东里1号  邮编:100024
  联 系 人:吴雨红
  联系电话:13041185932
  Email :wuyuhong@cbmamail:com.cn

建筑施工技术类


  三十九、主体结构现浇混凝土成套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现浇混凝土是按工程部位就地灌注的混凝土施工工艺,广泛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
  (二)技术简介
  1.制备混凝土有两种方式:①采用固定式的搅拌机,混凝土出料后装入运输车运往灌注部位;②将混凝土材料按要求的配合比例(包括外加剂)装在设有搅拌机的车上,其搅拌过程全部在搅拌车上进行,根据路程的远近确定搅拌的起止时间。不论采取何种方式,运输中必须保证混凝土不分层、不离析、保持要求的水灰比,并须控制运输时间,使混凝土在初凝前到达灌注地点并具有要求的坍落度。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混凝土时,更应采取措施,防止分层或离析。
  2.混凝土灌注入模前须对钢筋和模板作全面检查。钢筋的钢号、直径、根数、形状、位置以及绑扎牢固程度、保护层处理、连同预埋件均须逐一检视,作出隐蔽工程检查记录,保证在混凝土灌注振捣时不移位、不松弛。模板是保证混凝土结构各部位的形状、尺寸和位置的主要工具,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承受混凝土的重量和灌注时所施加的冲击,既要拼缝严密以防漏浆,又要装拆方便以利周转。现浇混凝土的模板应当经过设计和验算,务必支撑牢固,防止变形移位。
  3.灌注时应将混凝土均匀地顺序布满结构物的灌注部位,特别是边角和钢筋密集处,随填随振捣密实,尽可能连续作业。如施工中必须停歇,在前一批已灌注的混凝土初凝之前不能继续灌注时,可在结构受力最小或免受剪切的部位,且与构件的轴线(如梁、柱)或表面(如墙、板)相垂直处留设施工缝,待先前灌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才能继续灌注,以免已灌注部分因振捣而受损。
  混凝土的灌注顺序通常是:灌注基础时,宜从低处向高处分段分层推进;灌注框架时,宜从两端向中央,或从中央向两端同时推进;灌注拱、壳时,宜从周边向顶部对称地推进,以保证结构的外形和整体性。
  4.养护的目的是使混凝土在结硬过程中得到适当的保护,按规定期间达到要求的强度,减少收缩,防止出现开裂或受冻等现象。现场施工由于条件限制,在常温季节可采用自然养护的办法。为避免混凝土成型后水分蒸发过快,保证水泥水化过程正常进行,防止混凝土干裂,应于灌注后一定时期内加以覆盖,及时浇水,使之经常处于湿润状态。
  5.混凝土模板的拆除时间应按结构种类和混凝土已到达的强度情况确定。一些不承重的模板,在混凝土的表面和棱角不因拆模而受到损坏时,可先行拆去;承重的模板应根据结构类别和跨度的大小分别处理。通常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70%时方可拆除。对于跨度较大(≥8米)的受弯构件,如梁、板等结构,其底部模板须待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方能拆除,特别是多层建筑现浇梁板的支撑立柱,必须待混凝土的强度足能支承上层立柱的全部荷载后才允许拆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施工技术》杂志社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张可文
  联系电话:010-68302888
  E-mail:zhangkw@cadg.cn

  四十、复合垫层条形基础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墙下或柱下条形基础采用复合垫层进行处理,增加地基承载力,节约地基处理费用和缩短工期。
  (二)技术简介
  1.槽底均匀铺设灰土层处理并分层夯实后,用水泥浆砌砖或石料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做好基础。此处,可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和基底标高,考虑多层填筑灰土,分层夯实,分层填铺厚度可取200~300mm。同时可根据计算铺设钢筋网或者钢筋带,然后进行回填夯实。夯压密实后3天不得受水浸泡。
  2.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的钢筋面积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10。在T形及十字形交接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仅沿一个主要受力方向通长布置,另一方向的横向受力钢筋可布置到主要受力方向底板宽度1/4处,拐角处底板横向受力钢筋应沿两个方向布置。
  3.柱下条形基础可采用等截面型和局部扩大型,基础梁高度宜为柱距的1/4~1/8。基础端部宜向外伸出,长度为第一跨距的1/4。平面尺寸和配筋要求可参考《地基基础设计规范》JGJ94-94。
  4.在不利地段建房,条形基础沟槽必须宽厚,基础开挖后,强化基坑防水防潮措施,增加其耐久性能。
  5.对局部软弱地基,可采用加桩的技术措施,软弱地基的条形基础应做放大脚,防止发生不均匀沉降。
  6.若建筑高度较高或者跨度较大,基础受力就较大,此时应设置现浇混凝土地圈梁,以增加条形基础刚度,降低基础不均匀沉降。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钱力航
  联系电话:010-64517000

  四十一、屋面刚柔性组合防水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屋面结构的雨天防水和防渗漏。
  (二)技术简介
  1.施工方法参照《屋面防水技术规范》。
  2.依靠结构构件自身的密实性或采用刚性材料作防水层以达到建筑物的防水目的称为刚性防水。在建筑物基层上铺贴防水卷材或涂布防水涂料,使之形成防水隔离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柔性防水,俗称“治标”外防水技术。
  3.在混凝土中掺入膨胀剂、减水剂、防水剂等混凝土外加剂,使浇筑后的混凝土工程细致密实,水分子难以通过,从而达到防水目的的刚性内防水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4.刚性防水其浇筑和养护每道工序都应严格按要求进行施工,否则将失去防水效果。刚性防水层的抗结构变形能力较低,刚性防水层适用于防水等级为Ⅲ级的屋面防水,当屋面采用多道防水层设防时,刚性防水层也可用作Ⅰ、Ⅱ级防水屋面中的一道防水层。目前较为理想的防水措施是采用刚柔并用的复合防水技术,特别是重点工程,大多采用刚柔互补复合防水措施。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
  联 系 人:曲 慧
  联系电话:010-68302923
  E-mail:quh@cadg.cn

  四十二、早拆模板成套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实现模板早拆,缩短施工工期,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效30%以上。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的楼板和梁,框架结构建筑的楼板和梁,以及桥涵等市政工程的结构顶板模板的施工。
  (二)技术简介
  1.楼板浇注3~4天后,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50%以上时,可敲击早拆柱头,提前拆除横楞和模板,而柱头顶板仍然支顶着现浇楼板,直到混凝土强度符合规范允许拆模要求。
  2.早拆模板成套技术可以大量节省模板一次投入量,减少模板配置量1/3~1/2;可以延长模板使用寿命,节省施工费用20%以上。
  3.早拆模板可以采用竹(木)胶合板模板、钢框胶合板模板、组合钢模板和塑料模板等。
  4.支撑系统由早拆柱头、支柱、主梁、可调千斤顶等组成。
  5.早拆柱头有螺杆式升降头、滑动式升降头和螺杆与滑动相结合的升降头三种形式。
  6.支柱可以采用门式支架、碗扣式支架、钢支柱及扣件式支架等。
  7.应根据结构设计图进行配模设计,绘制模板施工图,并对模板、支撑的刚度和强度进行验算。
  8.制定支模和拆模工艺流程,早期拆模时间。
  9.采取“小流水段”施工方法,提高模板使用效果。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施炳华
  联系电话:010-64517000

  四十三、以建筑垃圾为材料的载体桩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1.房屋建筑基础。对于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中的中低层住宅尤为适用。
  2.市政工程、道路路基、桥梁工程中桥梁桩基础及桥头地基处理。
  3.中、小型水利工程地基加固处理。
  (二)技术简介
  1.载体桩具有承载力高、施工速度快和施工质量容易保证等特点,与其他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相比,该技术由于采用承台梁取代了复合地基的条形基础,大大降低了混凝土的用量,减少了开挖,因此从正负零以下其造价显著降低。
  2.采用该技术可为建设单位节约10%~30%的基础投资,甚至在某些地区,该技术与采用天然地基的条形基础相比,其造价也低于采用天然地基的条形基础造价,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该技术具有桩基的承载特性,可采用承台梁直接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桩基上,建筑物基础结构安全、简单、经济。
  4.单桩竖向承载力高,可通过调整施工控制参数调节单桩的承载能力。
  5.施工工艺简单,施工质量易控制。施工中,无需场地降水、基坑开挖等工序,减少了工程量,缩短了工期。施工速度快,安全文明。
  6.可消纳大量的建筑垃圾,快速清理场地,保护环境。
  7.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无污染、低噪声等特点。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北京波森特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昌平区东小口镇太平家园31#楼  邮编:102218
  联 系 人:杨启安
  联系电话:010-84810820
  网址:www.puissant.com.cn

  四十四、钻孔灌注桩综合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钻孔灌注桩是桩基础中一种常见的基础形式,沉降量小、稳定性好、施工安全,广泛适用于房屋建筑与桥梁工程等土木建设中。
  (二)技术简介
  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因其所选护壁形成的不同,有泥浆护壁方式法和全套管施工法两种。钻机是钻孔灌注桩施工的主要设备,可根据地质情况和各种钻孔机的应用条件来选择。
  2.要求安装钻孔机的地基稳固,对地层较软和有坡度的地基,可用推土机推平,垫上钢板或枕木加固。护筒要求坚固耐用。钻孔泥浆由水、粘土(膨润土)和添加剂组成。钻孔成败的关键是防止孔壁坍塌。要注意开孔质量,必须对好中线及垂直度,并压好护筒,随时检查成孔是否有偏斜现象。
  3.泥浆护壁施工法
  施工过程:平整场地→泥浆制备→埋设护筒→铺设工作平台→安装钻机并定位→钻进成孔→清孔并检查成孔质量→下放钢筋笼→灌注混凝土→拔出护筒→检查质量。
  4.全套管施工法
  施工过程:平整场地→铺设工作平台→安装钻机→压套管→钻进成孔→安放钢筋笼→放导管→浇注混凝土→拉拔套管→检查成桩质量。
  全套管施工法的主要施工步骤除不需泥浆及清孔外,其它与泥浆护壁法类同。压入套管的垂直度,取决于挖掘开始阶段的5~6m深时的垂直度。因此应该使用水准仪及铅锤校核其垂直度。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钱力航
  联系电话:010-64517000

  四十五、粉喷桩处理软土路基施工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软土路基加固处理,挤密桩周土体。可节约造价、缩短工期、提高道路施工质量。
  (二)技术简介
  1.整平场地,清除地下障碍物。要求场地平整,控制高差在一定范围内。以便控制粉喷桩桩长。
  2.根据设计好的桩位,采用经纬仪、钢尺等工具进行桩位放样。
  3.选取水泥和有代表性软土,测定掺灰量下的水泥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掺灰量。
  4.在粉喷桩正式施工前,对工点进行工艺性试验,掌握钻进深度、提升速度、喷气压力、下钻和提升的阻力、单位时间喷灰量、复搅工艺等因素对成桩质量特别是桩强度均匀性的影响,通过检测认可后作为正式施工依据。
  5.粉喷桩搅拌机就位,控制桩位偏差和导向架偏差在允许范围内。
  6.预拌下沉,搅拌距地面0.5m时开始供气,以防堵塞搅拌头喷气孔。
  7.重复搅拌提升和搅拌下沉,达到设计要求后,提升至停灰面,关闭搅拌机,移机定位。
  8.施工中,严格控制喷灰时间和停灰时间,不得中断喷灰,严禁在尚未喷灰的情况下进行钻杆提升作业。如遇停电、机械故障等因素导致喷灰中断时,必须复打,复打重叠孔段应大于1m。
  9.对于较干土层如硬壳层,施工时要适当加水,使含水量在45%~60%,以利于桩体均匀密度适中,保证桩身强度。对于含水量较大土层,桩身强度可能降低,施工中应适当增加掺灰量。
  10.水泥粉喷桩实际直径可能稍大于设计直径,其喷灰量应以实际桩径计算,实际喷灰量不应小于该计算值。
  11.施工后水泥粉喷桩应进行质量检测,方法有:①静力触探;②挖坑砍桩做水泥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③钻孔取芯做无侧限强度试验;④静载试验。钻孔取芯做无侧限强度试验时,抽查率不小于1%。对每座桥台和通道以及重要部位桩做静载试验,检测根数不少于4根。
  12.可采用轻型重力触探检验桩身质量,此工作在成桩后7d内进行,静力触探深度一般不超过4m,抽检率为2%。此外,还应采取其他检测手段相互对照,如采用静载试验或钻孔取芯做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等。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李大展
  联系电话:010-64517000

  四十六、高边坡防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对高边坡进行防护,应用于高度大于30m的岩质高陡边坡、高度大于15m的土质边坡、水电站侧岸高边坡、船闸、特大桥桥墩下岩石陡壁、隧道进出口仰坡等。
  (二)技术简介
  1.经过采用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法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得出保证高边坡稳定所需要的锚固力。
  2.通过在坡体内施工预应力锚索、打入一定数量的系统锚杆(土钉)或注浆加固对边坡进行处治。系统预应力锚索为主动受力,单根锚索设计锚固力可高达3000kN,是高边坡深层加固防护的主要措施。
  3.系统锚杆对边坡防护的机理相当于螺栓的作用,是一种对边坡中浅层进行加固的手段。根据滑动面的埋深,确定边坡不稳定块体大小及所需锚固力,一般都用预应力锚(索)杆有针对性的进行加固防护。
  4.为防治边坡表面风化、冲蚀或弱化,主要采取植物防护、砌体封闭防护、喷射(网喷)混凝土等作为坡面防护措施。
  5.根据边坡高度、岩体性状、构造及地下水的分布,判断潜在滑移面的位置,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确定所需的锚固力并给出整体安全系数,采用加固防护措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锚(索)杆可采用机械固定、灌浆(胶结材料)固定、扩张基底固定,根据粘结强度确定锚固力设计值。
  6.实际工程中,要结合边坡坡度、高度、水文地质条件、边坡危害程度合理选择防护措施,提高地层软弱结构面、潜在滑移面的抗剪强度,改善地层的其他力学性能,并加固危岩,就将结构物与地层形成共同工作的体系,提高边坡稳定性。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 邮编:100013
  联 系 人:钱力航
  联系电话:010-64517000

垃圾处理技术类


  四十七、灾后建筑垃圾应急综合管理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地震过后,房屋倒塌、财产损毁,同时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而且震后的废墟中除了建筑垃圾外,还混有其他垃圾。该技术能保证灾后建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减少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保障环境卫生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二)技术简介
  1.对建筑垃圾进行必要的防疫处理后,再进行分拣,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情况,按照种类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离。
  2.分离出来的可回收再利用的家具、木材、石材、砖瓦、钢筋等,对于尚未明显破坏的可以直接用于建筑重建,对于破损严重的可作为再生原料的部分进行回收利用等。
  3.对于惰性的建筑垃圾,如废混凝土、废砖瓦、废石材等,作为应急处理,应选择合适的临时堆放场地储存,待灾后重建再利用。
  4.对于震后建筑垃圾中一些与生活、生产用品有关的非惰性垃圾运送卫生填埋场填埋。
  5.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如石棉、药品等)应单独收集,并按照环保要求处理。对于人畜遗体应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进行处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城市建设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三号楼,100029
  联 系 人:徐海云,黄文雄
  联系电话:010-64923623 010-64815818

  四十八、建筑垃圾破碎制砖、制砌块技术和装备
  (一)功能与用途
  对于堆放在临时储存地建筑垃圾进行破碎及筛分,使其粒径达到制砖和制砌块的要求,然后制成建筑用砖和砌块。
  (二)技术简介
  1.对于大件的建筑垃圾如废混凝土、预制板等用专用的破碎机器进行破碎。
  2.对于破碎后的垃圾,利用滚筒筛等设备进行筛分,使其粒径符合制砖或制砌块的要求。
  3.生产免烧砖或砌块。
  4.对于破碎分选的剩余物,一部分可作为道路建筑需要的回填土使用,不能利用部分运送到建筑垃圾填埋场。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城市建设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三号楼,100029
  联 系 人:徐海云
  联系电话:010-64923623

  四十九、建筑垃圾填埋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由于地震灾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经过回收利用后,仍然需要对剩余的建筑垃圾集中填埋处置。
  (二)技术简介
  1.选择合适建筑垃圾填埋场所,该场所要求交通便利,库容量大,最好利用废弃的坑沟。
  2.填埋场的建设要考虑必要的挡坝和排水设施,垃圾堆填要进行压实。
  3.建筑垃圾填埋封场要进行覆盖,并尽可能结合土地再利用或生态恢复。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城市建设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三号楼,100029
  联 系 人:徐海云,黄文雄
  联系电话:010-64923623 010-64815818

  五十、快装式移动生态公厕
  (一)功能与用途
  解决抗震救灾期间上厕所问题。
  (二)技术简介
  1.对于没有电和水的地区,可建设简易旱厕,要求建在地上,有一定开阔空间,土壤能够挖,地下水位低,不积水。
  2.对于有水和电的地区,可安置移动公厕,补充厕所不足。移动公厕可选购节水型公厕、生态型公厕等。
  3.要加强公厕卫生管理,防止疾病传播。按照抗震救灾卫生防疫要求对厕所以及粪便进行及时消毒。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城市建设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里三号楼,100029
  联 系 人:徐海云
  联系电话:010-64923623
第二部分 灾区饮水安全保障技术


灾区饮水安全问题及基本应急方法


  一、灾区可能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
  (1)供水设施损毁:停电,水源坍塌,供水建筑物倒塌,供水设施淹没,供水管网断裂;(2)水源泥砂含量增高;因尸体、食物腐烂、蚊蝇滋生、粪便、垃圾,污水横溢;化工厂有毒物质,受水浸泡,造成水源污染;(3)缸、桶、盆、碗等盛水器具,沾染病菌。

  二、灾区饮水安全基本应急方法
  1、饮水安全常识
  饮水安全直接关系到灾民及救灾人员的身体健康以及疾病传播,因此,因通过传单、手册、广播等方式,加强饮水安全重要性及常识宣传,提高灾民及救灾人员的饮水卫生意识。
  饮水安全常识:(1)尽可能喝以下三种水:经过烧开的水、救灾指挥部发放的瓶装水或饮料、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贴有直饮水标识的水(净化设备现场制备或送来的桶装水);(2)缸、桶、盆、碗等盛水器具,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洗衣服、洗澡、洗菜等洗涤用水应采用经过消毒的水、或经救灾指挥部认可的贴有饮用水标识的水;(3)不喝被污染的水,不用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4)有消毒味道的水是较安全的水,互相劝说、自觉接受;(5)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及环境保护十分重要,劝说人们共同保护,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大小便。
  生活用水、直饮水供应点及装置、管道等,厕所、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地点,都应有明显的标识标签、方向指示牌等。
  2、水质简易判断方法
  地震过后,提供给灾区普通百姓在紧急情况下自行饮水时对水质好坏的简易判断方法主要包括:
  看:干净水应该无色、无异物、无漂浮死亡的动物尸体等,否则可能对健康有害;
  嗅:干净的水没有异味,否则不宜饮用;
  尝:干净的水没有味道,如果发现有酸、涩、苦、麻、辣、甜等味道则不能饮用;
  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利用水质(快速)检验设备等对水质进行快速检验,合格后才能饮用。
  3、水质检测指标与快速检测方法
  (1)水质检测指标
  地震过后,灾区的水体面临着各种可能的污染,主要检测对象是灾区饮用水水体,包括河流、湖泊、山泉以及井等水源。主要检测指标是饮用水常规指标,包括浊度、PH、硬度、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总数等。
  (2)水质快速检测方法
  针对灾区缺乏有效的、成规模的饮用水应急检测和分析机构,采取移动载体,携带各类便携式仪器或者简化型仪器,对灾区水样进行检测和分析。
  便携式水质监测设备:通过现场对水质的快速监测和分析,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确定污染程度,以便实时做出应急响应及做出安全预案;同时,根据监测数据预测短期内的水质变化,实时调整和优化应急措施,尽可能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常见监测指标的野外测试方法及便携式仪器有pH、DO、电导率、砷试纸、COD、水质毒性测试仪、多参数水质监测仪、便携式气相色谱仪等。
  配备流动环境应急监测车:四川地震灾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分布区域大而广,交通十分不便,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下,建立若干数量的车载式环境监测实验室。车内根据需要配备相应的分析仪器系统及数据处理系统,能够准确快速和及时得到事故现场的检测结果。
  4、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
  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十分重要,不仅关系到当前的饮水安全,也涉及到今后供水工程的恢复重建及饮水安全,因此,对能够保留以及今后需要采用的水源地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保护:
  (1)划定水源保护区,水源井周围50m范围内,地表水源沿岸30m范围内,禁止建厕所、牲畜圈,排放粪便、污水,倾倒垃圾,并设专人看管等。
  (2)加强水源水质检测。污染严重的水源不能作为生活饮水水源。
  5、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
  根据受灾情况、供水设施破坏、灾民安置、救灾人员情况,制定应急供水技术方案:
  (1)原有水源及供水设施暂时无法利用,又无临时水处理设施时,可临时运送瓶装水、桶装水;或建贮水箱,采用车载移动式水处理设备供水。
  (2)在灾民安置地、救灾人员营地,建临时净化水站。净化水设备可根据水源水质确定:①微污染地表水,可采用以反渗透膜为核心,集蝶片除砂、活性炭吸附、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设备,提供瓶装和桶装纯净水;②水质较好地下水,除可采用反渗透膜净化装置外,也可采用以超滤膜为核心,集蝶片除砂、紫外线消毒为一体的设备;③水源水质较好的地表水,除可采用膜净化装置外,也可采用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剂(单过硫酸氢钾、三氯异氰尿酸、二氧化氯)为一体的常规水处理设备。
  净化设备规模:根据用水人数、10-15L/天(含喝、做饭、洗涤),反渗透膜净化装置,最好采用0.5-2立方米/h;超滤膜净化装置,最好采用2-5m3/h;一体化常规水处理设备,最好采用5-10m3/h。
  (3)饮用水水源中应定期投加消毒粉剂,有效消毒成份不少于1g/立方米。
  (4)停电,可采用柴油发电机。
  (5)灾民安置地、救灾人员营地,相对固定时,可建临时供水管网系统,管网可采用PE管材。
  (6)原有供水设施损坏不严重时,可切断并关闭倒塌房屋的供水管,对原有供水供水管网进行修补、试压和冲洗消毒,尽快恢复供水。供水管网及水池的消毒水游离性余氯含量不低于1mg/L。

水源选择与卫生防护类


  一、水源寻找及卫生防护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选择和保护水源
  (二)技术要点
  1、水源选择的顺序依次是泉水、深井水、浅井水、河水、水库水、湖水、塘水。
  2、立即清除卫生防护带内掩埋的尸体、厕所、垃圾污物等。
  3、不准在卫生防护带内搭建临时防震栅,更不得修建临时厕所修。
  4、迅迎恢复被震坏的标志与围栏。
  5、在灾民州棚户区修建临时厕所;固定垃圾堆放点、专人负责及时清运和处理,严防防污染水源。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宣武区南纬路29号(100050)
  联 系 人:潘顺昌
  电  话:010-63014326

  二、临时雨水收集处理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家庭收集雨水储存,作为临时生活饮用水水源。
  (二)技术要点
  1、利用该季节四川雨水较多、而雨水相对比较干净的特点,普通家庭可利用地窖、脸盆、水桶等,尽可能选择大面积的集水区,利用各种容器收集雨水。
  2、将收集到的雨水每盆加入一勺明矾,用筷子或铲子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
  3、取上清液烧开即可饮用,如无明矾也可放在盆中静置半小时后取上清液烧开即可饮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彭广勇
  电  话:13817543694

  三、震后地下水快速抽提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由于地震后地表水源受到不同污染物污染,主要用于地下水的快速抽提。
  (二)技术要点
  1、传统的绳索加水桶取水方式:应对断电、交通不畅,取水车和应急电源无法获得的极端情况,采用传统的地下水井的取水方式,快速便捷地获取地下水。
  2、虹吸取水方式,在地势条件允许的井群使用,由于虹吸启动的复杂性和虹吸破坏原因,该法在有电源(临时发电或电网供电)可使用的条件下不推荐使用。
  3、手摇泵取水技术,应对断电、交通不畅,取水车和应急电源无法获得的极端情况,就技术而言,只要地下水位高于60m都可以采用。
  4、 深井泵或潜水泵提升,在电源可以获得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供水量大,可以服务的人口较多;在电网破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备用柴油发电机,将抽提出的水输入储水池或者水箱。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李伟英
  电  话:021-65982691;13601895068

  四、震区受损水井修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修复受损水井,就近提供水源。
  (二)技术要点
  1、检测震坏水井的水质,在确知水质无毒并只需经过一般净化消毒后即可饮用时,再进行修复,否则应另找水质适用的水源。
  2、坍塌的水井或涌沙的水井,首先应进行修复和清掏;然后进行冲洗,并抽出冲洗污水;第三步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1次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为100-200g/m3井水,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再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检验余氯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常使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与卫生工程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宣武区南纬路29号(100050)
  联 系 人:潘顺昌
  电  话:010-63014326

  五、灾后地下水应急修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治理地下水源污染。
  (二)技术要点
  1、漏斗-通道式反应墙原位修复技术和抽出-处理技术相结合。避免原位处理速度慢和抽出-处理技术成本高两个极端。
  2、反应材料为具有极强的还原能力的零价金属,墙体中含有降解挥发性有机物的还原剂、固定金属的络(螯)合剂、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营养物和氧气用以增强生物处理或其它试剂。
  3、当墙体材料活性减弱或者墙体被化合物沉淀、微生物堵塞时容易清除和更换。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92)
  联 系 人:黄鑫
  电  话:13641903247

水质检测类


  六、 供应水质应急毒检箱
  (一)功能与用途
  现场多参数“水质应急毒检箱”是进行水源选择、水质评价、现场应急监测、判断临时水处理效果好坏的快速检测装备,可作为侦查饮用水是否染毒的监控保障。
  (二)技术要点
  1、本箱采用理化等手段,可在现场快速监测一般水质指标、常见毒物、部分农药,如:温度、色、臭、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总硬度、氨氮、氰化物、氯化物、氟化物、亚硝酸盐氮、硫酸盐、游离氯、余氯、结合氯、总铁、六价铬、砷、汞、镉、铅、酚类、有机磷毒剂(有机磷农药)等。
  2、单项检测项目时间小于10分钟,可在一小时内检测所有项目。
  3、操作简便,主要采用测量计、试剂管、检测管(袋)等简易型器具,测试试剂采用单元式组装,一次性使用,一个箱体配置试剂量为50次。
  4、能快速进行毒物定量、半定量或定性检测,灵敏度符合现场检测及应急检测技术要求。
  5、箱体较小(尺寸为49.1×35.1×17.0cm),轻便(总重量约为8.5kg),便于携带和移动。
  6、箱体有折桂操作平台三层,展开呈120或180,便于野外操作。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北京大禹创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北京市丰台区科兴路7号301
  联系人:林霖
  电话:010-63740271

  七、 HACH MS5+DR2800野外水质分析系统
  (一)功能与用途
  该系统包括Hydrolab MS5野外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和DR2800现场水质分析实验室两套分析系统,可对地表水体、饮用水源以及工业、城镇污水等各种复杂水样进行现场水质分析,对于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水体污染提供迅速、便捷、高效、准确的原位观测,对部分水质理化指标可实现实时跟踪。
  (二)技术要点
  1.功能强大、覆盖面广:全套系统可实现对各种水体多达30余个水质指标的现场测试分析,能完成对水质理化特征(pH、温度、电导、溶解氧、碱度、硬度、悬浮颗粒等)、重金属污染特征(铁、铜、锰等)、无机污染特征(钙、碘、溴、氯、硅、磷酸盐、氨氮、硝酸盐、硫酸盐、硫化物等)以及有机污染特征(COD等)的分析测试工作,其中pH、温度、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溶解氧等水质理化指标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实时跟踪。
  2.便捷高效、工作时间长:全套系统仅需2-3个工作人员即可实现现场水样采集和水质分析的所有工作,且除消解器须车载电源,其余设备均靠电池供电,无需提供现场外接电源,MS5使用5#电池供电,而DR2800一次充电可满足6-8小时连续使用。配备带有无线网络接入的笔记本电脑,可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共享。
  3.安全无害:除现场工作需自备去离子水外,无需另外准备化学试剂药品;现场用测试方法涉及试剂均低毒或无毒,试剂包均通过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认证,不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4.运行稳定:全套系统适合在野外复杂多变的环境进行现场工作,所有运行程序均已嵌入系统内存,无须进行系统现场校正,无须担心移机挪位造成的系统误差,系统高度集成且维护简单。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沙北街83号,重庆大学B区
  联系人:郭劲松、方芳
  电话:023-65120768,023-65127538
  13908361681

  八、 BEWs水质在线生物安全预警系统
  (一)功能与用途
  该系统对饮用水源进行在线、定点、实时、多向、远程控制报警监测,对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饮用水源毒性提供快速、高效的防范预警,保障饮用水安全。
  (二)技术要点
  1、功能强大、操作简便:支持多任务操作功能,数据采集处理准确迅速,触摸式LCD数字化图形显示,具备远程数据传输、报警和控制功能。
  2、传输便捷、实时高效:具备远程有线、无线数据采集、传输、报警和控制功能。
  3、安全可靠、运行稳定:系统可对时间、各设定参数进行修改;系统控制器具备密码保护功能,防止误操作;系统具备断电保护和来电自动恢复功能。
  4、运转简便、使用无忧:系统运行无需添加试剂,维护简便快捷;系统高度集成,方便移机挪位、即插即用。
  5、监测突发性污染事故爆发的响应时间:10分钟
  6、仪器灵敏度:测量范围0.1TU-20TU(TU为毒理指标)
  7、仪器准确度:不同测试通道的信号相对误差:15%
  8、仪器信号偏差:10%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
  联系人:饶凯锋
  电话:010-62849107,010-62849141

  九、 便携式水质细菌检验箱
  (一)功能用途
  用于野外条件下或简易实验室进行水中细菌总数、大肠菌群和部分肠道致病菌的检验。
  (二)技术简介
  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验采用滤膜-营养垫法;所用的培养基是新研制的无琼脂培养基和改良远藤培养基;检测损伤大肠菌后者比普通的远藤培养基能获得更加满意的结果,更能保证饮用水的安全。水中肠道致病菌-砂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采用常规和快速方法相结合。
  整套装置由采样检验箱和微型培养箱两部分组成。培养箱采用交、直流两用电源,可在没有电的条件下使用。检测结果与国家标准检验方法相同。
  检测时间为18-24小时。
  (三)技术来源
  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
  联系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大理道一号,300050
  联系人:李君文
  联系电话:022-84655418,13302003292,传真022-23328809

净化技术与设备类

  灾区分散居民点的应急饮水处理采用简易的方法,居民集中安置点供水采用移动式、一体化的净水设备。

  十、 简易砂滤方法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地震后的饮用水简易制取。
  (二)技术要点
  (1)砂滤装置可用陶罐或圆形铁桶,底部装一层碎石(0.2m以上),上面铺砂,高度在0.7-1m,底部装龙头。
  (2)用明矾、硫酸铝等混凝剂,适量投加到浑水中,搅拌后静止沉淀,然后投加1-2mg/L的次氯酸钠或适量次氯酸钙;
  (3)上清液由砂滤顶部缓慢倒入;
  (4)砂滤在使用之前,用干净水加较高浓度的次氯酸钠浸泡数小时进行消毒,清洗干净才开始使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董秉直,高乃云
  电  话:021-65982691;13331903003

  十一、 自来水的简易制备方法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由于地震后自来水无法到达的地区。
  (二)技术要点
  (1)经静沉后,采用各种混凝剂,铝盐可根据水质投加10mg/L左右,铁盐可适量增加;
  (2)用干净棍棒迅速搅拌,出现矾花(絮状物)后,搅拌渐缓,10几分钟后静置沉淀半小时;
  (3)紫外线灯管插入消毒后立即使用,或者紫外后加入一定量氯消毒储备待使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黎雷
  电  话:13761663094

  十二、家庭临时制作饮用水方法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地震后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临时制作生活饮用水。
  (二)技术要点
  (1)取池塘、河流里的水(最好选择流动性的水)于脸盆或者水桶中,加入一勺明矾,用筷子或铲子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
  (2)用钉子在水桶的底部均匀的钻出一些小孔,装满洗干净的沙子,做成简易过滤装置;
  (3)将装满沙子的水桶架起,下面接上脸盆或水桶,将上述沉淀后的水缓慢倒入装满沙子的桶中;
  (4)在经过简单过滤后的脸盆或水桶中加入半片衬衣纽扣大小的消毒剂片或漂白粉,搅拌,进行消毒,半小时后即可饮用。如没有消毒剂片或漂白粉,将过滤后的水烧开即可饮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彭广勇
  电  话:13817543694

  十三、 乔阳便携式小型净水器
  (一)功能与用途
  可去除水体中有机物、色度、嗅味、悬浮物、胶体、病原菌等。
  (二)技术要点
  (1)滤芯纳米银自己放电杀死细菌,不会引起细菌繁殖;
  (2)长期使用,杀菌效果不降低;
  (3)水处理能力2吨/天,需2米高水压。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江苏宜兴市乔阳电器有限公司净水器厂
  联系地址: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工业C区
  联系人:胡顺南
  电话:13382266928

  十四、便携式野外单人净水器
  (一)功能与用途
  适用于有地表水时的野外单人饮水需要。
  (二)技术要点
  (1)对较差水质原水,投加明矾搅拌后静置5分钟;
  (2)纳米金属簇净水滤料和陶瓷膜滤芯使水的净化过程变得高效、简单、容易。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市政工程系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092)
  联 系 人:黄鑫
  电  话:13641903247

  十五、 移动式水质净化设备
  (一)功能与用途
  可把水源水中的浊度、细菌有效去除,出水可直接饮用,满足灾区人民应急用水需求。
  (二)技术要点
  (1)对进水源水水质要求低(可承受COD高达40mg/L),进水微量污染时出水也可满足饮用水卫生安全;
  (2)出水量大,额定出水量为4公升/分钟,设计总产水量为6000公升;
  (3)运输安装快捷方便:本产品为模块式设计,质量轻(2-5Kg)、运输方便;
  (4)维护方便:滤芯更换时间间隔可达2年/次;可拆卸式配件设计可保障产品无故障状态。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上海海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上海市赤峰路65号
  联系人:张选军
  电话:021-65982377;传真:021-65975873
  手机:13818799703

  十六、临时小型供水一体化净水设备
  (一)功能与用途
  相当于一个具有全套净化处理功能的净水站,用于村镇及工厂级临时供水,亦可延长为永备型小型供水系统。
  (二)技术要点
  (1)设备供水量范围为5吨/小时-100吨/小时;
  (2)设备安装方便,自安装到正常供水只需1-2天;
  (3)运行维护简单,整个系统全自动化控制,对运行人员要求低,简单培训即可。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长春立源水处理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联系地址:长春市高新开发区林园路869号
  联系人:史东明
  电话:0431-85871610-8668     传真:0431-85820750-8111
  手机:13578774486

  十七、 应急一体化饮用水处理装置
  (一)功能与用途
  近期作为供水站向群众供水;远期供水管网恢复后,可作为永久水处理设施向管网供水。
  (二)技术要点
  (1)设备配套的电控及药剂(絮凝剂、氧化剂和消毒剂)投配系统,适用于各种水处理药剂的投加。消毒杀菌则配套缓释消毒器,采用长效缓释技术,在水体中缓慢释放恒定的消毒药剂,以维持长效消毒效果。缓释消毒器安装不受场地、电力、设施限制;
  (2)反冲洗周期一般为6~24小时, 反冲洗每次5~10分钟,反冲洗完成后设备即可投入正常运行。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联系人:刘文朝
  电话:13801053034

  十八、饮用水快速处理设备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可快捷有效去除水中浊质、细菌、病毒,异味及水中其它异物,满足震后地区居民应急供水需求。
  (二)技术要点
  采用高效过滤介质-钢毛,滤速可达20-40m/h。反冲洗耗水量小于周期产水量的2%。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联系人:邓慧萍
  电话:021-65983855
  手机:13311875226

  十九、 膜技术一体化处理装置
  (一)功能与用途
  采用超滤或微滤膜,装配成一体化处理装置,也可形成移动式。具有除浊和除菌的两重功能,满足地震灾区人民的安全饮用水供应。
  (二)技术要点
  设备可形成系列化,从1m3/h到5m3/h,可依据供水的人数多少选择。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董秉直,高乃云
  电  话:021-65982691;13331903003

  二十、 活性炭吸附过滤消毒一体化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除浊、微生物消毒和有机物去除。
  (二)技术要点
  (1)用于原水浑浊度低于100 NTU条件;
  (2)采用较小滤速;
  (3)进水加入片状速溶消毒剂,过滤同时完成消毒,消毒剂采用高剂量投加。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隋铭皓
  电  话:021-65982691

  二十一、移动式多功能净水供应车
  (一)功能与用途:现场应急生产饮用水
  (二)技术要点:综合采用预处理、反渗透膜、活性炭、紫外线技术生产纯净水,适应于各种水源水;采用柴油发电机、车载方式,移动方便,流动性强。
  (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联系人:刘文朝
  电话:13801053034
  厂家:北京华奥科源科技有限公司(夏善彬 13901132046)

  二十二、硅藻土过滤+超滤饮用水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地震后快速为灾区人民提供安全饮用水。
  (二)技术要点
  (1)加工过滤集成装置,包括硅藻土过滤罐系统、超滤膜系统和消毒系统。整个系统紧凑,安全性高。硅藻土过滤作为超滤的预处理,减少了超滤膜的膜污染,从而延长过滤周期,增加产水量;
  (2)系统可以采用多种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均可。从而减少了寻找水源的难度。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楚华强 董秉直
  电  话:13331903003

  二十三、饮用水快速过滤器
  (一)功能与用途:
  具有过滤速度高、截污量大、出水水质好和反冲洗快速方便等优点。可与混凝加药等联合组成小城镇和乡村饮用水处理成套装置,适用于中小规模的饮用水处理。
  (二)技术要点:
  (1)当水温在8-20℃时,过滤器的过滤速度为20-80 m/h,平均进水浊度小于60NTU时,过滤周期为6.5 -16.5 h,出水浊度≤1NTU;
  (2)彗星式滤料截污量为18-33 kg/m3滤料。采用汽水反冲洗可实现滤料的充分清洗,反冲洗耗水率1%-2%,剩余积泥率0.5%-2%。
  (三)技术来源
  单位: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地址:北京市 海淀区 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邮编:100084
  联系人:李振瑜   电话:010 6278 5685

  二十四、UF-NF串联饮用水应急深度处理系统
  (一)功能与用途
  该系统为深层次净化系统,可以对经过常规处理,但安全性还未达标的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以提供安全可靠的饮用水或者其他用水,如医疗用水等。
  (二)技术要点
  (1)本系统采用超滤膜(UF)和纳滤膜(NF)组件串联,对经过常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
  (2)设备简单,运行方便,膜组件可以拆卸组装,运输作为灾区应急饮用水处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病毒,溶解性有机物,盐类等。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系人: 殴桦瑟
  电话:  15802197768

  二十五、 震后井水简易消毒方法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地震后井水消毒。
  (二)技术要点
  (1)常规消毒:通常每片药可消毒50~100公斤井水,每4克漂白粉可消毒100公斤井水,消毒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如果水质恶劣,要加大用量;
  (2)持续消毒:在一塑料瓶体上开若干个小孔,内装适量二氯异氰尿酸钠(优氯净)或漂白粉,拧紧瓶口。系上塑料绳悬在水面下约40公尺处;
  (3)受淹井水消毒:将井水抽干,淘清底部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加量投入消毒药,浸泡12-24小时,再抽干井水。待井水再恢复到正常水位时,按常规消毒进行。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 卢宁
  电  话: 13917680945

  二十六、 震后饮用水澄清及消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地震后饮用水消毒与澄清。
  (二)技术要点
  (1)用明矾,硫酸铝、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铝作混凝剂,适量加入混水中,用棍棒搅动,待出现絮状物后静置沉淀,水即澄清;
  (2)一般井水消毒的加氯量可按1.5~2.0毫克/升(按有效率计),加氯半小时后,水中余氯应为0.5~1.0毫克/升,即符合饮水卫生要求;
  (3)污染更严重的地面水的加氯量可按3~6毫克/升计算,消毒剂的投放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分区或分片的进行。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李凤亭
  电  话:021-65983302;13501636620

  二十七、饮用水紫外线消毒器
  (一)功能与用途:
  适用于干低浊度水消毒,实现饮用水快速杀菌。
  (二)技术要点:
  紫外线灯套在石英管中,跟水流成垂直或水平位置。
  (三)技术来源
  单位:清华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邮编:100084
  联系人:刘文君   电话:010 6278 5685

  二十八、 简易饮用水电解消毒器
  (一)功能与用途:
  以食盐为消毒剂的原料,在有电的地方都可以使用,适合在边远乡镇和技术水平较低的地方应用。
  (二)技术要点:
  (1)由电解池、电源、食盐溶解器和水泵组成,消毒器后需要接一个消毒出水的储存池,用以储存消毒后的水备用;
  (2)当水温在5-30℃,水中氯离子浓度为50-100mg/L时,消毒器反应时间约2分钟,电解电流密度为5mA/cm2,杀菌率达到99.9%以上;
  (3)简易饮用水电解消毒器消毒后的出水中含有余氯,具有一定的持续杀菌能力。
  (三)技术来源
  单位: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邮编:100084
  联系人:施汉昌   电话:010 6278 5685

  二十九、 超滤膜联合紫外线饮用水应急净化消毒设备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地震后饮用水消毒与澄清。
  (二)技术要点
  (1)对水中的致病微生物、浊度、天然有机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氨氮等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2)一体化设备,安装方便,操作简单,不需特殊管理,便于震后现场使用;
  (3)设备体积小,移动性强,便于分散处理;
  (4)在有电的地方都可以使用,适应性强。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联 系 人:邹伟国
  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200092)
  电  话:021-67719394
  临时管线敷设与受损管网修复技术类

  三十、震后供水管路的修复与消毒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工程主要用于震后灾区供水管网的修复与重建,确保灾区尽快恢复安全供水,切实满足灾区生产和生活的用水需求。
  (二)技术要点
  1、震后供水管道损毁程度快速检测技术
  2、震后损坏管道快速修复技术
  3、在原有水源、临时水源间的多水源水泵科学合理调配技术
  4、山区城镇基于防止次生灾害的分层次、分区域、分压逐步恢复供水技术
  5、临时贮水设施选点、临时压力监测点选定技术
  6、管网中临时二次消毒点的选取及消毒剂的选用技术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联 系 人:高金良
  联系地址:哈尔滨市海河路202号(150090)
  电  话:0451-86840020;

  三十一、震后城市供水管网检测抢修技术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地震后城市供水管网的检测和抢修
  (二)技术要点
  1、当震中灾区供水管网瘫痪时, 当地的人力和物力往往不足于满足震后管道的应急抢修, 因此邻近地区供水系统单位的支援非常重要, 而且越快到达现场越好。地震现场指挥部接到请求外地支援后, 应立即组织实力较强的单位, 安排足够数量的专业抢修人员, 并携带必要的管道专业探测设备和抢修管道的工具以及管道备件, 迅速赶往灾区。
  2、地震发生后, 通过快速巡查全面掌握供水系统特别是关键部位的震害情况: 水源地、水厂、主干管道, 优先抢修这些关键部位的破坏。
  3、通过关闭供水阀门进行分段检查,重点查找地表发生永久变形(滑坡、沙土液化、断层错动)的区域, 可能是查找供水主管道破坏点的较佳方式。对于城区管道, 专门的管道探测设备可以大显身手。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联系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200092)
  联 系 人:王文清

  三十二、震后饮用水蓄水池修复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用于震后饮用水蓄水池修复,以恢复供水
  (二)技术要点
  1、已出现漏水裂缝的蓄水池,应对其结构受力进行验算,必要时应进行加固。
  2、对浆砌蓄水池的裂缝,应清除已虚脱的填缝材料和护面,沿裂缝拓宽3~4cm、凿深4~5cm,重新勾缝;并对蓄水池内部全部进行水泥砂浆抹面或贴瓷砖,有利于蓄水水质保护。
  3、对于混凝土蓄水池的裂缝,可采用卫生环保的化学堵漏剂进行堵漏。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联系地址:北京车公庄西路20号
  联系人:刘文朝
  电话:13801053034

  三十三、自来水厂与供水管路的修复与消毒技术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主要用于地震后灾区自来水厂与供水管路的修复及消毒
  (二)技术要点
  1、在选择抗震的材质上,对强震区应优先选用延性铸铁管以代替传统铸铁管与塑料管线
  2、管网修复后及供水前,必须先清洗管线、加大消毒剂量
  3、消毒剂在管线中有充分的接触时间,待余氯量达标以后,才能去除消毒液,冲洗管线后,再蓄水与供水。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联 系 人:邹伟国
  联系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200092)
  电  话:021-67719394;
  电  话:13764095167
第三部分 重要动物养殖和疫病防控技术


  一、炭疽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炭疽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草食动物最易感,其次肉食动物等。一旦污染环境很难根除;可通过饲料感染,芽胞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夏季因洪水和吸血昆虫而多发;
  (2)牛、绵羊、马感染可体温突然升高,突然昏迷、全身痉挛,很快死亡,死后腹部肿胀,天然孔黑色血液流出,血液呈煤焦油状,尸僵不全;也可能牛喉颈部、腹下等出现炎性水肿,初期硬、热、痛,后变冷无痛,中央坏死形成炭疽痈;马出现肠炎和肠绞痛,伴有高热和精神沉郁;猪出现咽部严重水肿,常窒息而亡;一般在未排除炭疽之前不许剖检,可采集血液送检;
  2. 防控要点
  (1)每年定期接种,常用无毒炭疽芽孢苗和炭疽二号芽孢苗;
  (2)疑死于炭疽病的动物尸体不得进行剖检,发生疫情时应上报并封锁疫区;
  (3)死亡动物及污染物应依法进行焚烧或覆盖生石灰后深埋;周围受威胁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4)可疑动物可用药物防治,如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氯霉素等;
  (5)彻底消毒,污染地面连同15-20cm厚的表层土一起取下,加入20%漂白粉混合后深埋,污染的饲料、垫草粪便焚烧处理。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二、猪链球菌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猪链球菌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链球菌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本病5~11月份多发;猪链球菌病可见于各种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其中以仔猪、架子猪和怀孕母猪的发病率高;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伤口感染;
  (2)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出现眼结膜炎、多发性关节炎,部分病猪站立不稳,颈、背部皮肤变红,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常在1~3天内死亡,病死率达80~90%以上;
  (3)血液凝固不良,黏膜广泛性充血,肺充血、肿胀。全身淋巴结肿胀、出血。心包有淡黄色积液,心内膜出血。脾、肾肿大、出血,浆膜腔、关节腔有维生素性渗出物。脑膜充血或出血。
  2. 防控要点
  (1)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毒,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度,严格执行检疫隔离制度以及淘汰带菌母猪等措施;
  (2)该病流行的猪场可用菌苗进行预防,目前国内有猪链球菌弱毒苗和灭活苗,每头猪不论大小均皮下注射弱毒苗1头份或口服2亿个活菌,免疫后7天产生保护力,保护期半年。灭活苗则不论大小猪均肌肉或皮下注射5ml,注射后2周产生免疫力,免疫期半年;
  (3)发病猪只应严格隔离和消毒,发病早期可用大剂量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及磺胺类抗生素进行治疗;
  (4)病猪的尸体和污染物进行严格的销毁处理,以有利于尽快控制疫情。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三、破伤风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破伤风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是由破伤风梭菌经伤口感染,产生外毒素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病原破伤风梭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2)该病以散发形式出现,没有季节性,各种家畜均有易感性、其中单蹄兽最易感、猪、羊、牛次之。常见于外伤、阉割和脐部感染。
  (3)本病特征为患病动物运动神经中枢应激性增高,全身肌肉发生强直性痉挛。发病后期,常因急性胃肠炎而引起腹泻。病程长短不一,通常为1~2周。
  2. 防控要点
  本病早发现、早治疗才有希望治愈,治疗时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以下三方面。
  (1)加强护理:患畜应置于暗、静的环境中,冬天应注意保暖。对采食困难的病畜,要给予易消化的饲料和充足的饮水;不能采食者,用胃管给予半流汁食物;恢复期能开口进食的病畜,应防止过食造成消化不良和便秘。
  (2)创伤处理:若感染创中存有脓汁、坏死组织、异物等,应进行清创或扩创,并用3%双氧水或1%高锰酸钾或5%~10%碘酊进行消毒,再撒以碘仿硼酸合剂,并结合青、链霉素作创周注射,可以消除感染,减少毒素继续产生。此外,火烙创口、伤口也是简单易行、可靠的消毒方法。
  (3)药物治疗:早期使用破伤风抗毒疗效较好,4~8万单位,肌肉注射,第2天用同样剂量再注射1次。同时使用青、链霉素肌肉注射。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四、布氏杆菌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布氏杆菌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羊、牛、猪、犬、绵羊附睾等动物的传染病,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该病主要通过饲料、饮水等方式传播。
  (2)该病的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初次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3)剖检主要病变为生殖器官的炎性坏死,脾、淋巴结、肝、肾等器官形成特征性肉芽肿(布病结节)。胎儿主要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有出血点和出血斑,皮下结缔组织发生浆液性、出血性炎症。
  2. 防控要点
  (1)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要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者才能混群。
  (2)在疫区,每年定期检疫2次,清净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检出病畜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阴性反应畜可预防接种菌苗进行预防。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
  (3)兽医和饲养人员,要遵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4)发病后,将发病动物和可疑动物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动物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五、结核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结核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以牛最易感,人、猪和禽都可发生。不同型分枝杆菌感染不同的动物。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
  (2)牛呈弛张热、进行性消瘦、咳嗽等,可出现肺结核、乳房结核、淋巴结核或全身结核等。猪多见颌下等部位的淋巴结核。禽出血贫血、消瘦及停产等;
  (3)结核表面或切面有突起白色或黄色结节,切开可见干酪样坏死,有的出现钙化。
  2. 防控要点
  (1)引进动物时严格隔离检疫,经结核菌素变态反应确认阴性时可解除隔离、混群饲养;
  (2)每年对牛群进行反复多次普查,淘汰阳性病牛,尤其是奶牛;
  (3)每年定期进行2-4次的环境彻底消毒,发现阳性病例时及时进行临时大消毒,常用消毒药为20%漂白粉或20%石灰水;
  (4)患结核病的动物应及时淘汰处理,不提倡治疗。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六、鼠疫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鼠疫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传染性强等特点。
  (2)如人体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寒战、淋巴结肿大、疼痛,咳嗽,咳血痰、皮肤及粘膜出血、便血、血尿等症状,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一旦确诊,立即将病人隔离。
  2. 防控要点
  (1)做好灭鼠防鼠工作,密切监控可能携带病原的啮齿类动物;食肉类动物,猫、狗、狐狸、狼等。
  (2)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防止疫病经蚤叮咬传播和经空气传播肺鼠疫;勿捕猎染病动物。
  (3)疫情发生时,2小时内按紧急报告病死鼠、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将患者严格隔离,禁止探视及病人互相往来。病人及病畜排泄物应彻底消毒,尸体应火葬或深埋。
  鼠疫流行时,对疫区及其周围的居民、进入疫区的工作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
  进入疫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接种菌苗,两周后方能进入疫区。工作时必须着防护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镜、穿胶鞋及隔离衣。接触患者或病畜后进行药物预防。
  (4)治疗 凡确诊或疑似鼠疫患者,均应迅速组织严密的隔离,就地治疗,不宜转送。皮肤鼠疫按一般外科疗法处置皮肤溃疡,必要时局部滴注链霉素。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嘧啶等)。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七、钩端螺旋体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钩端螺旋体病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人感染钩端螺旋体 潜伏期2~20日 平均10日。
  人感染该病主要表现为为发热、肌肉疼痛、乏力、眼结合膜充血、腓肠肌压痛、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严重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跳加快,口鼻大量泳血,最后死亡,有的病例发病后4~8天出现黄疸,肝肿大,有压痛,肝功能不全。
  各型钩体病人都有不同程度肾脏损害的表现,如尿中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多可恢复正常。
  (2)动物感染钩端螺旋体
  家畜中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和带菌,尤其是鼠类较常见。剖检可见鼻部及乳房部皮肤发生溃疡、坏死。粘膜、皮肤、皮下脂肪、浆膜、肝、肾脏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出血。胸腔、心包腔积有少量黄色、透明或混浊的液体。脾肿大、淤血、有出血性梗死。肝肿大,呈棕黄色。肾肿大、淤血。膀胱高度膨胀,积有血红蛋白尿。
  2. 防控要点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严格做好环境的消毒灭鼠工作。
  (2)加强对家畜的管理,家畜粪便要集中堆放处理。
  (3)免疫预防:动物接种多价血清型灭活菌苗;必要时人群要免疫接种。
  (4)药物预防:动物饲料加入强力霉素150g、阿莫西林200g,连续饲喂7~10天;进入疫区人,口服强力霉素200mg或注射青霉素2~3天。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八、猪瘟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猪瘟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猪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以春、秋较为严重。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感染;急性暴发时,往往突然死亡,继而迅速传播,多数猪呈急性经过和死亡;现该病多呈非典型;
  (2) 急性感染猪体温升高,出现结膜炎,耳根及四肢末梢皮肤充血、紫绀或出血,后期行走不稳、后肢瘫痪,病初便秘后腹泻。可急性死亡;症状较缓和者病程稍长;感染妊娠母猪可引起繁殖障碍。
  (3) 剖检可见淋巴结水肿、出血,呈大理石样或红黑色外观;肾脏出现大出血点;全身浆膜、黏膜和心、肺、膀胱、胆囊均可出现出血点或出血斑;脾脏边缘梗死,呈紫黑色;慢性猪瘟的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在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钮扣状坏死和溃疡;
  2. 防控要点
  (1)坚持开展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并定期检测免疫效果,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严格检疫和引种,防止引入病猪;加强消毒,科学饲养管理;通过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繁殖猪群。
  (2)发病时,封锁疫点,控制生猪及猪产品的流动;病猪急宰,污染的场地、用具和工作人员严格消毒,防止病毒扩散。可疑病猪予以隔离,对有带毒母猪应坚决淘汰;对疫区内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区的猪立即注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剂量可增至常规量的6~8倍。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九、新城疫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新城疫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火鸡、鹌鹑等多种家禽及野禽烈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均很很高,可达90%以上;免疫效果不好的禽群感染时症状不典型,发病率、死亡率较低。本病主要是通过饲料和空气传播。
  (2)严重的可见发病鸡突然死亡,或出现神经症状,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免疫鸡群感染时多表现为产蛋量不同程度的下降,产软蛋和畸形蛋,有轻微的呼吸困难,拉黄绿色稀粪。
  (3)发病严重的鸡表现腺胃黏膜水肿,乳头间有出血点,盲肠扁桃体肿大、脑膜充血和出血,肺可见淤血和水肿。
  2. 防控要点
  (1)加强鸡舍环境卫生管理,重视环境消毒。
  (2)加强免疫接种和免疫监测工作,根据抗体检测情况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3)肉鸡参考免疫程序:7~10日龄,克隆-30点眼、滴鼻,新城疫灭活苗肌肉注射0.3毫升。21~23日龄,接种克隆-30或Lasota。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感染禽类引起的烈性极度致死性的传染病,可自然感染大多数的禽类,鸡和火鸡等禽类最易感。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野鸟)及其粪便、污染的饲料、水、器具等媒介感染,也可通过空气传播。
  (2)发病严重的鸡表现为急性发病死亡,脚鳞出血,鸡冠出血或发绀、头部和面部水肿,产蛋下降明显,甚至停止产蛋,鸭、鹅等水禽可见神经和腹泻症状。
  (3)剖检可见全身性广泛充血、出血,腺胃乳头出血,腺胃和肌胃之间交界处粘膜可见带状出血,输卵管的中部可见乳白色分泌物或凝块;卵泡充血、出血、破裂。
  2. 防控要点
  (1)加强鸡舍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卫生管理,重视消毒。饲养人员应严格遵循防疫制度,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工作。
  (2)疫苗免疫接种:目前我国用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的疫苗主要两种:Re-1和Re-4重组流感灭活油乳剂疫苗,根据当地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一、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猪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体温明显升高,出现眼结膜炎;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皮肤及四肢末梢发绀;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怀孕母猪发生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各种年龄猪只均可发生,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主要表现为胸腔大量积液和纤维素渗出,肺肿胀、硬变或肉样变,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肾脏土黄色,表面可见血点斑,皮下及多个脏器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等;
  2. 防控要点
  (1)加强饲养管理,全进全出,自繁自养,防治引进感染猪;饲养区闲人谢绝参观,进出车辆严格消毒;
  (2)发生疫情后,2个小时内将疫情逐级上报至省级兽医行政部门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3)扑杀疫点内所有病猪和同群猪,对病死猪、排泄物及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疫区内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猪舍、场地等进行彻底消毒;
  (4)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免疫:母猪每次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后备母猪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仔猪断奶后初免。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初免后一个月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在70日龄前免疫程序同商品猪;以后每隔4~6个月加强免疫1次。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十二、狂犬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狂犬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常散发,大多数有被疯病动物咬伤的病史,一般春夏发病较多;
  (2)病犬表现狂暴不安和意识紊乱。病初主要表现精神沉郁,举动反常,不久即狂暴不安,攻击人畜,常无目的地奔走。下颌下垂,尾下垂,流涎增多,吞咽困难。后期出现麻痹症状,最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
  2. 防控要点
  (1)及时发现并扑灭患病动物及可疑动物,防止其攻击人及其他动物而造成该病的传播;扑杀野犬、野猫及各种限养动物;
  (2)家养的犬、猫等动物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目前我国生产的狂犬病疫苗有狂犬病弱毒苗或联苗;
  (3)若人被患病动物咬伤,首先用肥皂水等消毒剂处理伤口,并立即进行狂犬病疫苗紧急预防接种;
  (4)对已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犬及病畜应立即扑杀,不宜治疗。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十三、口蹄疫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灾害影响后,对口蹄疫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该病主要侵犯牛、猪、羊、骆驼和鹿等动物;患有本病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和消化道感染,也能经黏膜和皮肤感染;呈急性经过,流行性传播;本病具有公共卫生意义,人可因接触病畜,处理病畜肉品等而感染。
  (2)高热,在口腔粘膜(如牙龈、舌)、蹄部皮肤、乳房、乳头、鼻端、鼻孔形成水疱和溃疡。
  (3)感染猪解剖可见心包膜弥漫性及点状出血,心肌松软,心切面有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似“虎斑心”。
  2. 防控要点
  (1)易感动物进行免疫接种,每年1~2次。
  (2)发现本病或可疑病畜时,应立即采取封锁场地、隔离病畜和限制人、动物等流动等措施,并迅速报告有关上级防疫机构;
  (3)确认后,立即进行严格封锁、隔离、消毒等一系列工作;
  (4)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环境全面消毒,可用于环境、用具消毒的药物是2%烧碱溶液、10%石灰乳溶液、2%甲醛溶液,皮毛等用环氧乙烷等熏蒸消毒;肉品用2%乳酸或自然产酸处理,粪便堆积发酵处理;
  (5)受威胁的动物可用口蹄疫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朱鸿飞
  联系电话:010-62135638

  十四、病毒性腹泻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病毒性腹泻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人轮状病毒感染
  人的腹泻是由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其中轮状病毒感染多见。6个月~2岁的婴幼儿最易感;小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水样便(5~10次/日或更多),发病初期可有轻度的呕吐;40~50%的病人伴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自然病程一般7~10天。
  (2)动物轮状病毒感染
  各种动物的轮状病毒都对各自的幼龄动物呈现明显的致病性,成年动物大多呈隐性感染经过。各龄猪均可发病,常见于2~6周龄小猪。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要重者带有粘液和血液,部分病例因严重脱水和酸碱平衡失调而死亡。病毒感染主要局限于小肠,特别是其下2/3处,即回肠和空场部。
  2. 防控要点
  (1)注意婴儿的饮食卫生,尿布、食具、玩具等要经常消毒。提高4月龄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
  (2)在腹泻期间的婴幼儿要给予足够的营养。
  (3)人用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使儿童获得保护。
  (4)动物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增强动物抵抗力。发现生病动物,应及时隔离治疗,停止哺乳,口服或静注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防止脱水、脱盐而引起酸中毒及休克,给予收敛药物。有细菌继发感染时使用抗菌素。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五、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流行性乙型脑炎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人的乙脑病毒感染 潜伏期为5~15天,病人症状以高烧、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烧、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第二阶段: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第三阶段: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2) 动物感染乙脑病毒 动物中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见于马和猪。
  猪感染后,潜伏期3~4天。育肥猪和仔猪体温升高到40℃~41℃,可持续几天至十几天。病猪精神沉郁,嗜眠喜卧,疲乏;仔猪可发生神经症状,运动失调、昏迷或突然死亡;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及木乃伊胎;公猪常发生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流产母猪子宫内膜充血,水肿;流产胎儿皮下水肿,脑内积水;公猪睾丸发炎肿大,剖检可见鞘膜与白膜之间有积液。
  马感染后,潜伏期1~2周。3 岁以下尤其是当年驹易发,病马体温40℃~41℃,表现为兴奋和精神沉郁,多在1~2天内死亡。
  2. 防控要点
  (1)蚊虫繁殖季节要加强灭蚊工作。
  (2)在流行季节之前(7~9月发生最多)接种乙脑疫苗。这是控制和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在疫区的动物如猪马等应在蚊虫来临季节之前,接种疫苗。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六、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流行性出血热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极大。
  (2)典型病例具有三大特征: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病程依次分五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前三期可有重叠)。早期症状和体征:起病急,发冷,发热(38℃以上);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三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上腭粘膜呈网状充血,点状出血;腋下皮肤有线状或簇状排列的出血点。重症患者则表现高热、中毒症状重,病情变化快,病死率较高。
  2. 防控要点
  (1)做好灭鼠和防鼠工作。
  (2)本病可经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被鼠咬伤等)、母婴传播、虫媒传播,应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注意灭螨、防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
  (3)避免与鼠类及其排泄物(尿、粪)或分泌物(唾液)接触,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及其排泄物;不吃生冷特别是鼠类污染过的食物、水和饮料等;避免皮肤粘膜破损,如有破损,应用碘酒消毒处理。在清理脏乱杂物和废弃物(如稻草、玉米秸秆等)时,要带口罩、帽子和手套等。本病虽未见人传人的报告。但必须对“危险环境”进行整治(清理和消毒),对接触者必须严密观察其是否发生疾病。
  (4)对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应实行“四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减少搬运。通过综合性抢救治疗措施,预防/控制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大出血(三关),做好抢救治疗中的护理工作。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七、血吸虫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血吸虫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本病主要由血吸虫虫卵引起,人与各种动物普遍易感,主要通过皮肤,粘膜与疫水接触受染。本病一般可持续10~20年。
  (2)本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三期。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偶见痰中带血丝等,同时出现痢疾样大便,可带血和粘液。部分病例因多次少量重复感染等原因,逐渐发展成慢性,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部分重感染患者开始发生晚期病变,机体表现表现腹泻、粪中带有粘液及脓血、贫血和消瘦等。
  (3)剖检病变主要是虫卵沉着在肝及结肠肠壁等组织,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严重者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怒张,以及食管下端及胃底静脉曲张为主的综合征。
  2. 防控要点
  (1)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好不漏治。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化学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
  (2)加强粪便管理与水源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推广三格式粪池或沼气粪池,做到粪便无害化。保护水源,提倡饮用自来水或井水。
  (3)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尤其严禁儿童在疫水中游泳、捕捉鱼虾等。必须与疫水接触时应加强个人防护,如穿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的侵入有预防作用。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八、弓形虫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弓形虫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弓形虫病,是由刚第弓形体引起的人和动物共患的寄生在细胞内的一种原虫病。对人和犬猫的危害较大,还可感染猪、牛、羊等。特别是孕早期感染的胎儿,病情十分严重,可造成眼和脑部损害为主要表现的终身残疾。
  (2)急性感染型,多见于幼犬,体温升高,伴幼呕吐,呼吸困难,死亡率40%左右,怀孕母犬和孕妇感染后发生早产或流产。慢性感染型,主要引起犬猫的运动障碍。弓形虫隐性感染型,多见于成年犬、猫,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当犬猫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感染此病的人有可能死亡,也有可能使孕妇的胎儿死亡,但并不是只要感染上就一定会死亡。
  (3)本病临床表现复杂,诊断较难。遇某些临床表现,如脉络膜视网膜炎、及积水、小头畸形、脑钙化等应考虑本病可能。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查。
  2. 防控要点
  (1)隔离和淘汰感染的动物,以消灭传染源。
  (2)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受损的皮肤、眼、胎盘感染,输血也可发生传播,平时注意加强环境卫生与消毒。
  (3) 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定期用氨水等消毒,只有猫科动物才能从粪便中排出卵囊污染环境,特别处理好猫粪;禁止给犬喂食生肉、生乳、生蛋或含有弓形体包囊的动物脏器组织,勿食未煮熟的牛、羊肉或猪肉;弓形体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尸体,必须销毁或无害处理;必要时采取药物预防,即定期给犬或其他动物服用磺胺类药物;人的预防做到与宠物接触后洗干净手再吃食物。
  (4) 治疗:螺旋霉素:成人量4~5g/d,分4次口服,10~14d为一疗程,间隔1~2周后重复一疗程。乙胺嘧啶:有致畸作用,孕妇慎用。成人用量25~50mg/d。
  左旋眯唑:150mg/d,连服3d为一疗程,2个月内每2周服一疗程。
  磺胺药与乙胺嘧啶联合应用,疗效可增加8倍。
  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毒血症严重,及弓形体病引起的视网膜、脉络膜、虹膜睫状体炎及严重的肝炎、肾炎患者,注意同时要给予治疗弓形体病的特效药。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十九、包虫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受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包虫病应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包虫病 (又名棘球蚴病)是带科棘球属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牛、羊、猪、犬及人等多种哺乳动物的肝、肺及其他内脏器官内所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
  棘球蚴在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卵逐渐增大,可压迫组织,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随着寄生部位的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各异。当肝、肺寄生囊蚴数量多且大时,则实质受压迫面高度萎缩,能引起死亡。囊蚴数量少且小时,则呈现消化障碍,呼吸困难,腹水等症状,患畜逐渐消瘦,终因恶病质或窒息死亡。
  人的临床表现:早期无任何症状,往往在影象检查中发现。肝区隐痛、上腹饱胀感、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肝大,上腹部包块。肺囊型包虫病有胸部隐痛、刺痛、胸闷、咳嗽、气短、咯血,有时随痰咳出粉皮样内囊碎片或子囊,或在痰液检查时发现原头节的头钩。其他脏器包虫病具有该脏器占位性疾病之特有症状。
  2. 防控要点
  (1)狗是病原的主要携带者,患病的犬、狼、狐等肉食动物把虫卵及孕节排到外界,造成疫病的传播,因此要及时扑杀患病犬。
  (2)患病动物可把虫卵散播到各处,从而增加了人和家畜感染棘球蚴的机会。虫卵还可助风力散布,鸟类、蝇、甲虫及蚂蚁也可作为搬运宿主而散播本病,因此要环境卫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3)患棘球蚴病畜的脏器一律进行深埋或烧毁,以防被犬或其他肉食兽吃入。对狗可用吡喹酮定期驱虫。驱虫要在隔离监督下进行,分泌物要集中深埋或焚烧,防止排出的虫卵或节片污染环境和饲料、水,造成新的传播。
  平时应保持饲料、饮水和畜舍的清洁卫生,防止被犬粪污染。与犬等肉食兽有接触的人员,应注意个人防护,不吃被犬粪等污染的蔬菜和水果。
  (4)包虫病尚无有效疗法。手术摘除棘球蚴或切除被感染的器官虽可靠、有效,但应用于家畜的治疗则甚少。
  驱虫药用氢溴酸槟榔碱时,剂量按每千克体重1~4毫克,绝食12~18小时后,口服。也可选用吡喹酮,剂量按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口服。服药后,犬应拴留1昼夜,并将所排出的粪便及垫草等全部烧毁或深埋处理,以防病原扩散传播。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二十、利什曼原虫病防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本技术针对地震等灾害影响后,对利什曼原虫病采取的综合防控措施,降低该病对人畜的危害。
  (二)技术要点
  1. 诊断要点
  (1)内脏利什曼原虫病
  对人致病可分为:
  皮肤型黑热病:皮肤损伤表现为红色斑疹和结节,有时出现褪色斑,主要分布于颜面和颈部,其次是四肢和胸背部。
  淋巴结型黑热病:主要是淋巴结肿大,多见于腹股沟和股部,一般如花生米或蚕豆大小,若几个淋巴结融合可形成大如胡桃或鸡蛋般的肿块。
  对动物致病
  病犬大都没有症状。中度感染犬,消瘦,后退无力,皮肤出现脱毛和溃疡等症状;急度感染犬,病程很短,于数星期内死亡。
  (2)皮肤利什曼病
  人的发病:可产生皮肤病变,溃疡与东方疖相似,也有表现为鼻咽部粘膜病变,严重者鼻中隔,甚至喉和气管软骨也被破坏。
  动物的发病:啮齿类动物和有袋动物感染的症状为皮肤出现损伤,特别发生在尾根部,其次是耳朵和足,损伤部位肿胀,可出现溃疡或形成小结节,皮肤的某些部位脱色,在此部位可查出无鞭毛体。
  (3)快速诊断,可用北京健纳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检测IgG,IgM抗体试剂。
  2. 防控要点
  (1)发现感染者要及时治疗,及时控制传染源。
  (2)在治疗患者的同时加强对疫区犬类的管理。
  (3)杀灭白蛉等昆虫媒介物,疫区尽量用蚊帐等防止白蛉侵袭。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系人:刘金华
  联系电话:010-62733837

  二十一、猪饲养管理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加强猪饲养管理,减少地震给养猪带来的灾害,保证养猪生产正常进行。
  (二)技术要点
  1.加强卫生管理,严格消毒防疫
  (1)将猪场内因地震造成的各种残留物清除干净,用现配5%火碱彻底消毒一次,第二天用有机碘混合物彻底喷洒消毒,以后每天消毒一次。
  (2)所有用具用有机碘混合物、稀戊二醛等定期浸泡消毒,并用规定浓度的消毒液带猪对舍内环境、场内环境每天消毒一次,以后可每周消毒三次。
  (3)禁止外来无关人员进入,饲养和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消毒方能入场。
  (4)饮水消毒,可以在饮水里添加百毒杀等消毒药水,让所有猪只饮用。
  (5)仔细观察猪群,及时发现和治疗发病猪只,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6)加强驱虫和常规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疫苗免疫,并据疫情紧急免疫。
  2. 加强对仔猪的培育
  (1)哺乳仔猪产后一小时内吃到初乳,并保证在24小时内,让乳猪吃足初乳。
  (2)母猪产后死亡或缺奶时,可用代乳品进行人工哺乳,做到定温、定时、定量、定浓度。
  (3)供应充足干净的饮水,最好能供给37-38℃温水。
  (4)仔猪出生后2-3天必须补铁和硒,两周后可再注射一次。
  (5)早补料,锻炼仔猪的消化能力,以每天4-6次为宜,每次50克。配制乳猪料可参考下面配方:玉米:62%,豆粕28%,鱼粉:3%,麸皮:2%,油1%,乳预混料4%。
  (6)断奶仔猪要注意温度和密度,加强营养和管理,积极防治仔猪拉稀。
  3. 生产育肥猪的管理
  (1)按照品种、体重相近、体质采食能力相结合原则合并组群,为防止应激和咬斗,尽量在晚间并群,并喷洒异味消毒药水(如来苏儿)。
  (2)针对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把猪划分为小猪(15-30kg)、中猪(30-60kg)、大猪(60kg-出栏),采用自由采食。饲粮的配比可参考以下配方:小猪 :玉米63.9%,豆粕27.1%,麸皮5%,预混料4% 中猪 :玉米62%,豆粕23%,麸皮11%,预混料4% 大猪:玉米63%,豆粕19.5%,麸皮13.5%,预混料4%。
  (3)注意防暑降温,一旦中暑,应立即将猪移到通风阴凉的地方抢救。饮水中也可添加维生素C等,预防应激。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高鹏飞  张军民         电话:010-62815537

  二十二、“全进全出”生猪生产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该技术能有效控制猪传染病在猪群间的传播,提高猪的健康水平,降低猪的死亡率。
  (二) 技术要点
  1. 规模化猪场在建设时,猪舍以小单元为单位,每个小相互单元独立,小单元之间没有空气和粪污的交叉污染,防止疫病由一个小单元传染给另一个小单元。
  2. 每个小单元为一个饲养单位,在一个单元内只允许饲养相同阶段的猪。例如,一个单元只养断奶仔猪,不允许同时饲养肥猪。
  3. 同一单元内的仔猪和育肥猪,日龄要求相近。
  4. 同一单元的猪最好同时进入,同时出栏(或者转群)。如果不能同时进出,分批进入时间相差不超过2周。
  5. 单元在新进入猪之前,彻底清除和清洗单元的地面和粪沟,然后用有效的消毒液全面、彻底消毒(地面、粪沟、墙壁、饲槽等),不留死角。消毒结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干燥7天后才能再进猪。在此之前,不能让任何动物进入。
  6. 在一个单元出栏或转群时,必须将单元内的所有猪清空,不能留下一头猪(绝不能将弱小猪留下)。在单元清空后,立即彻底清除粪污、清洗、消毒。
  7. 农村散养户无法建小单元猪舍,但同样可实行“全进全出”技术。方法是:不论有几个猪圈,同时购入来源于同一种猪场、日龄和体重相近的仔猪。用相同的配合饲料饲喂到屠宰体重后,一次卖完(或者在10天内卖完,决不能将弱小猪留下来,与下一批一起饲喂),彻底清洁、消毒、干燥后才能进下一批仔猪。
  8. 单元之间杜绝人员、物品、动物不经消毒就交流。单元内的工具必须专用。
  9. 同一单元饲喂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管理,整个猪场以周为节律生产。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赵克斌              电话:010-62816011

  二十三、肉牛养殖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地震对肉牛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圈舍的坍塌,牛只死亡及伤残,饮水供应等,本项技术即是为应对灾情而提出。
  (二) 技术要点
  1. 牛舍。对于不能再利用的牛舍,要尽快搭建简易牛舍,特别是对即将临产的孕牛要精心照料,对新搭建的牛舍及其周围进行消毒。消毒常用的药品及方法有石灰水、生石灰、草木灰水,火碱等。
  2. 饲料。及时调运饲料,交通便利的地区可调集草捆、草快、草颗粒等,散养农户要及时清理出被掩埋的饲草饲料;有放牧条件的地区可对健康牛只进行放牧,至少要保证其基本需要。
  3. 对失去哺乳母牛的哺乳期犊牛,可诱导处于哺乳期的其他母牛为其哺乳,也可以利用代乳料或牛奶。
  4. 及时修补管道或清理水源,对水源进行消毒,保证充足干净的饮水。
  5. 尽快将急需药品或器械运往灾区,对伤病个体要用因地制宜的办法进行救治。
  6. 尽快调运液氮罐等人工输精器材和药品,保证发情母牛及时配种,交通不便地区可采用本交的办法。
  7. 搞好防疫工作,进行应急性预防接种,特别是防止口蹄疫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
  8. 对死亡牛只采用深埋、焚烧等办法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地点应选择高燥出,深度不低于2米,并对坑内进行消毒。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李俊雅 许尚忠           电话:010-62816035

  二十四、肉羊饲养管理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加强肉羊的饲养管理,减少地震带给肉羊的危害,保障肉羊生产。
  (二) 技术要点
  1. 严格消毒防疫
  (1)羊舍、场内、污水沟、下水道先清洗干净,用3%火碱喷洒消毒或撒生石灰彻底消毒一次,以后每月用漂白粉消毒一次。
  (2)所有用具用有机碘混合物、新吉尔灭、煤酚等定期浸泡消毒,并用规定浓度的消毒液带羊对舍内环境、场内环境每天消毒一次,以后可每周消毒三次。
  (3)定期接种常规疫苗。
  (4)仔细观察羊群,及时发现和治疗发病羊只,并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2. 加强对羔羊的培育
  (1)母羊产后死亡或缺奶时,用牛奶、羊奶或代乳品进行人工哺乳,做到定温、定时、定量、定浓度。
  (2)辅助羔羊产后半小时内吃到初乳,并在以后几天,让羔羊吃足初乳。
  (3)供应充足干净的饮水,15天以前,最好能供给37-38℃温水。
  (4)早补料,增强羔羊的消化机能。15日开始统一给一些嫩草、树叶和精料,开始可将精料如玉米、小麦炒一下,碾碎后与切成丝的草料拌匀饲喂,精料每日20-80克,1-2月时,每日100克左右,2-3月每日200克,并可将青草料分开放到草架上,让其自由采食,最好在2-3月断奶。配制羔羊混合精料可参考下面配方:玉米面50%,麸皮12%,豆粕20%,草粉14.6%,食盐0.6%,磷酸氢钙1.2%,石粉0.8%,预混料1%。
  3. 肉羊的肥育
  (1)与羔羊隔离开,避免交叉感染疾病。
  (2)最好采用混合肥育法。每天放牧6-8小时,晚上补喂配合精料和优质青干草。后期进行月20天舍饲育肥有利催肥。精料要求消化能13.5兆焦/公斤,粗蛋白12-14%,每天每只喂量250-500克,青粗料不限,精粗比为1:2-3,精料配方可参考:玉米面45%,麸10%,豆粕8%,棉粕5%,菜粕5%,糠麸10%,苜蓿草粉14.4%,食盐0.8%,磷酸氢钙1.2%,小苏打0.6%,预混料1%。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赵青余 张军民         电话:010-62815537

  二十五、肉鸡饲养管理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加强肉鸡饲养管理,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二) 技术要点
  1.日龄小于20天的肉雏鸡,首要的是保证温度和足够的饮水,鸡舍环境不能过于潮湿。
  2.鸡的饮用水要保持清洁,必要时可煮沸消毒或加入适量的消毒剂。
  3. 在饮用水或饲料中添加复合维生素(使用计量可在平时用量上增加一倍)和抗生素,以减轻鸡群的应激状况和预防疾病。
  4. 对于应激较严重,采食量明显下降的鸡群应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复合维生素和葡萄糖或蔗糖;情况严重不饮不食的鸡,应及时淘汰。
  5. 气温较高并潮湿的地区,鸡群采食量减少,应将饲喂时间调整至早晚气温较低的时段,并适量提高饲料的能量水平。
  6. 严格消毒,按时免疫,预防疫病的发生。灾情较重的地区应及时收拢或捕杀散放的鸡只,以防止疫情出现。
  7. 产蛋鸡收到地震应激,产蛋量会下降,根据具体情况,如果是产蛋后期的鸡群应提前淘汰,如果觉得还有利用价值,可添加多维或其他抗应激药物,观察2-3周,如果没有明显恢复的迹象,也应提前淘汰。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二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郑麦青 赵桂苹        电话:010-62816019

  二十六、肉鸭饲养管理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加强肉鸭饲养管理,注重卫生防疫,提高灾后肉鸭养殖生产质量安全水平。
  (二) 技术要点
  1. 饲养管理
  (1)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雏鸭应来自具有《种禽生产许可证》的父母代种鸭场或专业孵化厂,并经产地防疫部门检疫。
  (2)雏鸭第一次饮水应该在出壳后24小时,水温在30℃左右为宜。饮水3~4小时后即可喂食。
  (3)喂料一般采用自由采食和定期喂食。饲料应采用全价配合饲料,每次添加应适量。饲料应存放在干燥处,防止发霉变质,不应将饲料存放在鸭舍内。
  (4)应保证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1~2周龄每平方米20~30只,3~5周龄每平方米10~20只,6周以上每平方米5~10只。
  (5)雏鸭1~3日龄舍内温度34~35℃,以后每周鸭舍内温度下降3~4℃,直至室温。肉鸭饲养宜提供24小时光照,夜间可弱光照明,每平方米2~3瓦。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避免有毒有害气体在鸭舍的积累。
  2.消毒
  (1)选择高效低毒,对环境污染低,不易在肉蛋等产品中残留的消毒药,并严格按说明书配制和使用。常用消毒剂有:火碱、生石灰、漂白粉、新洁尔灭、强效碘(喷雾灵)、过氧乙酸和次氯酸钠、煤酚皂等。
  (2)场地的喂食区域每月至少用生石灰撒洒1次,场周围和通道每月用2%火碱消毒1次以上。大门口的消毒池应使用次氯酸钠等消毒液,并做到及时更换。
  (3)鸭舍冲洗应从屋顶等高部位开始,地面和墙壁底部应用刷具进行刷洗。冲洗后,关闭门窗熏蒸消毒24小时以上。不能熏蒸消毒的鸭舍,用强效碘、过氧乙酸等消毒。消毒好的鸭舍,应至少空舍1周以上。发生烈性传染病的鸭舍,消毒后空舍期应在3个月以上。
  (4)成年鸭舍在白天鸭群放养时,进行定期消毒。鸭群发病时应及时剔除病鸭,并每天消毒。
  (5)料盆、饮水槽等净物器具,应每天清洗一次,每周消毒一次,受污染时随时消毒。清粪等接触污物的器具,使用后及时清洗干净,放入装有足量消毒液的消毒池中浸泡待用。
  (6)严格控制进入生产区的人数。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消毒,工作服、工作帽、手套、毛巾、鞋靴要进行全面消毒。
  3.免疫
  (1)选购的疫苗必须来自国家认可的厂家,有相应的批准文号、执行标准、制造日期、有效期、使用范围和用法用量等。
  (2)使用疫苗时按使用说明书使用,注意使用范围、用法用量、注意事项等,化开的疫苗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3)有选择地进行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注意选择适宜的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方法。
  (4)根据肉鸭的特点,按同一批次鸭群集中到鸭舍中进行免疫。
  (5)饮水免疫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免疫前要停水2-4小时,饮水量掌握在1小时内完成饮水为准,中间停水1-2小时,再进行第二次免疫。饮水免疫用水应是蒸馏水、冷开水,最好在稀释液中加入0.2%-0.5%的脱脂奶粉或山梨糖醇。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营养室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邮编:100193
  联 系 人:侯水生           电话:010-62815832
第四部分 蔬菜和农作物恢复生产技术


  一、豌豆芽苗菜生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豌豆芽苗菜从播种到收获,仅需7-10天。本技术可以快速生产新鲜芽苗蔬菜,增加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 栽培设施
  (1) 保护设施 普通塑料大棚、遮荫棚,普通民房,只要温度条件能够控制在15℃~30℃范围内,就可以进行豌豆苗生产。
  (2) 栽培容器和基质 适应立体无土栽培的要求,栽培容器一般选用轻质塑料蔬菜育苗盘,其规格为62厘米×24厘米×4厘米。栽培容器也可以用其他材料,如白铁皮制作,优点是相对比较结实、不易损坏,缺点是重一些。栽培基质一般多用报纸。
  (3) 立体栽培装置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可采用多层立体栽培架,每层间隔约40厘米左右,一般可设计4~6层。材料多用角钢,也有用木架的。
  (4) 其他设施  喷雾器、喷淋器等用于喷水或淋水。各种盆、桶、勺等器具。
  2.豌豆苗栽培
  (1) 品种 生产豌豆苗,一般以青豌豆、麻豌豆系列的品种较合适。
  (2) 种子清选及浸种 要剔除虫蛀、破残、霉烂种子,然后用清水淘洗2~3次,再浸种,浸种水量需超过种子体积的2~3倍。浸种时间一般为18~24小时。
  (3) 播种催芽 浸种后再用清水淘洗2~3遍,以清除种子表面的粘液,然后即可播种,并将播完的苗盘摞叠放置,每5~6盘为一摞,进行催芽。
  播种量每盘0.4~0.5千克干种子,在18~22℃的适温下催芽2~3天,当苗长至1.5~3厘米时即可放入栽培室继续生长。
  (4) 栽培环境 豌豆苗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严格。生长适温范围为18~23℃。一般每天浇水2~3次。
  (5) 采收  豌豆苗高10厘米左右,顶部叶展开,即可收获。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人:张德纯,余宏军
  电 话:010-68919546,010-68918797

  二、萝卜芽苗菜生产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萝卜芽苗菜从播种到收获,仅需7-8天。本技术可以快速生产新鲜芽苗蔬菜,增加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栽培设施
  南方地区可用大棚栽培,夏季棚外加遮阳网。立体栽培萝卜苗需架设铁制苗盘架,铁架规格一般长150厘米,宽60厘米,高200厘米,上下分4~5层,层距20~40厘米。无论立体还是平地栽培都需用育苗盘,苗盘长60厘米,宽24厘米,高4~5厘米,为平底有孔塑料盘。另外还需喷雾器、喷淋器等用于喷水或淋水,各种盆、桶、勺等器具。
  2.萝卜芽苗菜的生产
  (1) 品种选择 适宜品种为以大红袍萝卜和浙大长白萝卜。
  (2)播种及催芽  种子挑除杂质后,用水浸泡一夜,漂去漂浮的种子,然后捞出种子、装盘。苗盘上垫一层纸。播后,种子上再盖一层纸,防止浇水时种子移动。播种量是50~75克/盘(干籽)。在18~22℃的适温下催芽2~3天,当苗即可放入栽培室继续生长。
  (3) 环境控制  温度管理的目标就是控制环境温度在萝卜苗生长适温范围内(15~20℃),萝卜苗在湿度大的情况下易霉烂(尤其高温季节),因此,生长环境的湿度需控制在70%以下。主要通过加强通风来降低湿度。 播后每天浇两遍清水,遇阴雨雪天可酌情浇一遍。子叶刚展开,立即揭去覆盖在上层的纸。
  (4) 病害防治 高温季节需对苗盘进行消毒,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苗盘1小时以上。
  (5) 采收 萝卜苗子叶充分展开,刚出真叶时及时采收,过期容易霉烂。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人:张德纯,余宏军
  电 话:010-68919546,010-68918797

  三、夏季绿叶蔬菜穴盘育苗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绿叶蔬菜育苗、缩短育苗周期,确保受灾区绿叶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 育苗场地和设施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通风良好且靠近水源的地块建立育苗场 ,利用大棚、中棚作支架,上面覆盖遮阳网、防虫网,作成遮阳防雨设施,降低夏季高温和暴雨对蔬菜育苗的不利影响
  2. 育苗穴盘和基质的准备
  采用200~288孔穴盘进行无土穴盘育苗。将消过毒的无土基质,每1立方米育苗基质加入复合肥2~2.5kg、过磷酸钙1kg,按泥炭:蛭石为2∶1,或泥炭:蛭石:珍珠岩为2∶1∶1混匀使用。
  3. 育苗
  播种期应综合考虑种植方式、气候特点、蔬菜种类和所选用的品种确定播种期(一般甘蓝类蔬菜的苗龄为25~30天),将消过毒的种子浸种后在15~20℃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待8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停止催芽及时播种,播种前将育苗基质播种浇透水,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用营养土覆盖,覆土厚度为0.5~1cm。
  4. 苗期环境条件管理
  夏季温度高,一般采用遮阳网覆盖降低育苗设施内的温度,播种前应一次性浇足水,到幼苗出土子叶展开期间不浇水,子叶出土后根据苗情和基质含水量进行浇水,苗床应做到“宁干勿湿”;在阴天和光照不太强烈的早晚,应将遮阳网去掉,保证幼苗接受充足的阳光,育苗过程中应根据苗情采用0.2%~0.3%的尿素和磷酸二氢钾液进行叶片喷施,以促进幼苗的生长。
  5. 病虫害防治
  夏季是病虫害多发的季节,育苗过程中应注意防治蚜虫、菜青虫、蝼蛄、小地老虎、猝倒病、疫病、立枯病、病毒病等病虫害,可分别用功夫、天王星乳油、Bt可湿性粉剂、敌百虫、灭幼脲3号、辛硫磷或敌敌畏乳剂、杜邦克露、大生、杀毒矾或甲霜锰锌、病毒A、植病灵等药剂防治。
  (三)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四、小白菜快速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小白菜又称油菜、青菜、不结球白菜等,生长速度快,可以快速增加市场新鲜蔬菜供应。
  (二)技术简介
  1. 品种选择  适宜品种有上海四月慢、上海五月慢、安徽四月青、杭州蚕白菜、南京四月白、长沙迟白菜、上海二月慢、上海三月慢、无锡三月白、杭州晚油冬、南京白叶等。华南地区有水白菜、春水白菜、葵蓬白菜、赤慢白菜等。
  2. 播种 播种方式有2种,①直播:播种前施入腐熟有机肥4~5T,犁田耙耱平整,开沟条播,行距20cm,出苗后间苗2次,4~5片真叶时定苗,株距15~20cm。用种量每亩为0.5~0.8kg。②育苗:选土壤疏松肥沃的土块做苗床。每亩施1.5~2.0T腐熟有机肥作基肥,用种量每亩为1.5~2.0kg,可移栽5~8亩。播后浇水或用脚在畦面踩一遍。出苗后间苗2~3次,苗距约4cm,幼苗有5~6片真叶即可定植。定植前施肥、行株距等同直播。
  3. 肥水管理 采收前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1~2次,一般每亩每次施尿素5~10kg。采收前10天停止追肥。浇水一般与施肥相结合。定植后应立即浇定植水。
  4. 虫害防治 主要是防治蚜虫,可用40%乐果乳油1000~2000倍液或5%马拉硫磷粉剂喷粉。有条件的可采用25目以上防虫网进行全覆盖栽培。
  5. 采收 小白菜采收期不严格,视气候条件和消费习惯而定。从四五片叶的幼苗到成长的植株都可陆续采收。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人:蒋卫杰,余宏军
  电 话:010-68918797

  五、在地蔬菜田管和灾后补种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针对四川、重庆、甘肃南部和陕西南部灾区部分蔬菜产区受灾严重,加强在地蔬菜的田间管理和灾后补种。
  (二)技术简介
  1. 抓清沟排水,防涝保菜保苗。对积水严重地块要立即组织劳力疏通河沟,拆除堵坝,清理疏通四周“三沟”,及早排除积水,减少蔬菜受淹时间。
  2. 及早安排补种和改种。要抓紧时间直播一批速生早熟叶菜,如小白菜、伏大白菜、萝卜、苋菜、菠菜、芫荽、空心菜、木耳菜、黄瓜等。这些品种生长期短,供应周期长,可以丰富“伏缺”市场供应,增加菜农收入。
  3 .科学增施肥料,促苗转壮。对受灾偏轻的辣椒、番茄、豇豆、丝瓜、冬瓜、黄瓜、芹菜等蔬菜,应在晴天后抓紧补施尿素和复合肥,在植株恢复生机后,及时喷施一次叶面肥,促其全面恢复生长。对小白菜等绿叶蔬菜,主要以施氮肥为主,薄施勤施。
  4 .使用防虫网和遮阳网,提高防暴雨、防热害、防病虫效果。一般在播种后、移植菜苗时、阳光强烈时和暴雨前覆盖遮阳网,以增强植株抗灾能力。
  5. 及时防病治虫,严防灾后病虫害蔓延。灾后极易引发各类蔬菜病虫害,农业植保部门要密切关注,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指导菜农科学防治,严控病虫害的暴发流行。及时清除病株、病叶,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源,避免病虫害传播。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人:蒋卫杰,余宏军
  电 话:010-68918797

  六、蔬菜作物抗灾减灾农业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蔬菜生长。
  (二)技术简介
  1. 对已造成损、毁的田块,采取分别对待的办法。
  (1) 对短期无法恢复的田块,暂缓处理。
  (2) 对具有挽救可能的作物,应采取及时、主动、积极措施给予挽救。
  (3) 对震灾后并发的水灾,要充分发挥沟、渠作用,采取疏、堵、排、引等办法。
  2. 对具有挽救作用的农作物采取下列办法:
  (1) 扶 将倒伏的蔬菜作物,给扶正竖立,该用支柱撑的要撑稳。
  (2) 洗 将叶片表面泥浆用清水冲洗干净,以利光合作用,极早恢复长势。
  (3) 培 将被冲刷的表土及时培回,稳定根系与植株。
  (4) 喷 完成前三项工作后,给作物适当喷施根外营养,以便提早调节、恢复生长机能,主要喷施磷酸二氢钾、2-4D、防落素、植物动力-2003、济农等。
  (5) 防 要注意做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特别是病害的防治。如蔬菜枯萎病、青枯病、立枯病、猝倒病等病害的防治工作。虫害以防治蛞蝓为主。
  3. 对毁坏田块,损毁轻的应采取补种、改种措施,种植作物应考虑季节、品种、熟期。对损毁严重的田块,应采取清、填、新增改表土等办法,尽可能地恢复土地耕作。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联系人:蒋卫杰,余宏军
  电 话:010-68918797

  七、甘肃陇南地区震灾后蔬菜生产补救措施
  (一) 功能与用途
  本措施有利于陇南地区抗灾自救、减少震灾损失、尽快恢复生产,促进蔬菜生长和保障市场供应。
  (二) 技术简介
  1.清理菜地,分类处理。受灾严重的菜地要立即清理烂菜死菜,根据土壤墒情及天气状况, 及早抢播抢种或移植菜苗;对受灾面积或程度较轻的菜地,及时扶茬壅根并做好田间松土和杂草的清除工作,尽快恢复生产。
  2.抢收抢种:对已经成熟、可以采收的蔬菜及时采收,补充当地群众生活需求。并及时安排下茬的播种和定植,不因地震延误播期。或及时补种、抢种一茬水萝卜、小白菜等速生蔬菜,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3.及时修复栽培设施:对这次震灾中坍塌或损坏的塑料棚,要抓紧时间修复、加固骨架;修补棚膜,整理压膜线,压牢裙膜和棚膜,防止大风、阴雨天气对大棚蔬菜生产带来更大损失。及时清理掉棚内的烂菜、以防发生病害,对缺苗多的要及时补种,确保早春大棚蔬菜生产顺利进行。
  4.加强田间管理。灾情较轻的菜地要加强现有蔬菜的肥水管理,种植叶菜类蔬菜以氮肥为主,薄施勤施;种植瓜类、茄果类、豆类蔬菜应该氮、磷、钾肥配合使用。
  5.加强病虫防治,确保食品安全。地震后的暴雨易引起蔬菜病害,应迅速喷洒一至二次灭菌清、多菌灵、托布津之类的杀菌剂,防止病菌从伤口侵入;如发现虫害应喷施杀虫剂,但严格禁止使用禁用农药或高残留农药,确保蔬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菜地水利设施,健全排灌系统。对受灾严重的区域,要检查修复管排水系统,要保证大明沟、腰沟、围沟、畦沟四沟配套、畅通,做到旱能灌,涝能排,保证蔬菜生长的适宜条件。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联系人:郭晓冬,蒋卫杰,余宏军
  电 话:0931-7614946,010-68918797

  八、高山番茄反季节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选用早熟、果型端正、大红果、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如合作906、合作908、以及以色列耐贮运品种。
  2.培育壮苗,适时定植:播种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烫种5-10min,然后放入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播种在72孔穴盘育苗内,当幼苗长出两片真叶时应及时间苗,去弱留壮,当幼苗长至4片真叶时即可按相应株行距定植于大田。
  3.肥水管理:基肥可撒施优质腐熟的有机肥2000~2500千克/667㎡,沟施钙镁磷肥30千克/667㎡,尿素10千克/667㎡;追肥前期以氮为主,中后期以磷钾为主。整个生育期需追肥3~5次。每次施用腐熟的稀人粪尿500~600千克/667㎡,并配合施用硫酸钾10千克/667㎡
  4.病虫害防治:番茄主要有病毒病、青枯病、早疫病和晚疫病和棉铃虫等病虫害,可分别用病毒净、植病灵、病毒必克防治、绿亨1号、农用链霉素、克枯灵防治、铜高尚、杀毒矾、瑞毒霉、菌立灭、灭幼脲防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九、高山辣(甜)椒反季节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选择适合品种 甜椒选用甜杂3号、线椒选用川辣4号、川辣长香尖等品种。
  2.培育壮苗 播种前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烫种5-10min,然后放入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泡20min,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即可播种在72孔穴盘育苗内,当幼苗长出两片真叶时应及时间苗,去弱留壮,当幼苗长至4~6片真叶时即可按相应株行距定植于大田。
  3.肥水管理 基肥应以有机肥料为主,配施磷、钾肥。一般每亩应用有机肥2000~3000公斤,并沟施复合肥20~30公斤;追肥应根据其生长和需肥规律,采取勤施轻施的原则。追肥以3~4次为宜,可结合浇水在发棵期、门椒膨大期、对椒膨大期和四门斗膨大期分别追施稀人粪尿800~1000千克/667㎡、或尿素10千克/667㎡加硫酸钾6~8千克/667㎡。
  4.病虫害防治 辣椒主要病害有疫病、病毒病、细菌性斑点病、炭疽病,可分别用,杜邦克露、病毒K、农用链霉素和百菌清等药剂防治;蚜虫、棉铃虫、烟青虫可分别用吡虫啉、万灵+BT等药剂防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十、高山大白菜反季节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品种选择:选择耐热、抗抽苔、产量高、结球紧实如健春、良庆、春秋王等韩国白菜品种。
  2.培育壮苗:可直播或穴盘育苗移栽,采用穴盘育苗时将消过毒的种子浸种后在15~20℃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待8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停止催芽及时播种于200~288孔的穴盘中,播种前将育苗基质播种浇透水,视种子质量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用营养土覆盖,覆土厚度为0.5~1cm。幼苗2叶一心时开始移栽。
  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每亩可施腐熟优质有机肥1500~2000公斤,并配合施用磷钾复合肥20~30公斤;追肥要轻、勤,最好是人粪尿和复合肥、饼肥等间隔交替进行为好。在莲座期前追肥以腐熟的人粪尿为主,每次600千克/亩左右,并配施尿素10千克;结球期以腐熟饼肥稀液为主,每次亩施1000千克,并每次配施磷钾复合肥15~20千克。
  4.病虫害防治:大白菜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软腐病可用64%杀毒矾,72%中科疫净、58%甲霜灵锰锌、50%疫霜托、新植霉素400倍液、70%敌克松600-1000倍液,抗菌素等药剂防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十一、高山甘蓝反季节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高山反季节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品种选择:常选择耐高温、抽薹晚、结球紧实、产量高、耐裂球的品种如西园4号、绿球、绿宝、世农720、世农301、珍品、一品等系列品种。
  2.播种育苗: 将消过毒的种子浸种后在15~20℃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待80%左右的种子露白后停止催芽及时播种,播种前将育苗基质播种浇透水,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用营养土覆盖,覆土厚度为0.5cm。
  3.肥水管理:重施基肥,播种前15天每667㎡施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尿素6千克,磷酸二铵13~17千克,硫酸钾7~8千克。;定值成活7~10天后,浇一次稀肥水,每667㎡施腐熟人粪尿500千克。发棵期每667㎡施尿素15千克。当心叶开始抱合时,一般每隔10~15天随水冲肥1次,以腐熟的粪尿肥、饼肥等有机肥为主,配施少量复合肥。追肥原则是前淡后浓,前期以氮肥为主,后期须配合磷钾肥。在结球前期和中期各追肥1次,促进包球。每次人粪尿1000千克/667㎡左右,三元复合肥15~30千克/667㎡。
  4.病虫害防治:甘蓝主要有霜霉病、病毒病、黑腐病、细菌性黑斑病,可用 58 %甲霜灵、病毒 k、 可杀得、72 %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等药剂防治;虫害主要有菜青虫、小菜蛾、蚜虫、斜纹夜蛾等,可用抑太保 2000 倍液、克蛾宝 1000 倍液、 4.5 %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 3000 倍液等药剂防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十二、川西平原夏季莴笋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川西平原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秋淡季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8~10月秋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品种选择 选用耐热、不易抽苔、抗病、高产的青皮绿肉品种如二白皮、科兴4号、夏娃、碧秀等品种。
  2.播种育苗 采用低温下催芽,将种子浸泡3-4小时后捞起,装入小布袋内,将小布袋内种子表皮水甩干,再拌松,放在冰箱的保鲜层。每隔24小时取出种子用清水冲洗一遍,经48小时左右即可出芽。播种前将育苗基质播种浇透水,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用营养土覆盖,覆土厚度为0.5cm。
  3.肥水管理 施肥主要采用一次性施足底肥。每亩地肥料用量为尿素3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30公斤、磷酸一氨15公斤。如果土壤肥力较差、土壤粘度较高,则还可以施用充分腐熟的人畜粪肥3000公斤。
  4.病害防治 莴笋病虫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软腐病、病毒病、蚜虫、斑潜蝇及蓟马等。霜霉病可用75%百菌清600倍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600-800倍液喷洒;软腐病用链霉素或50%代森铵600-800倍液防治;病毒病用病毒K 400-500倍液;菌核病用40%菌核净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1000-1500倍液防治;蚜虫、斑潜蝇和蓟马可用毒死蜱、阿维菌素或10%吡虫啉1000-1500倍液防治。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十三、川西平原夏季芹菜栽培技术
  (一)功能与用途
  快速进行川西平原蔬菜生产,确保受灾区秋淡季蔬菜及时种植,满足成都、重庆和甘肃淡季市场供应。
  (二)技术简介
  1.品种选择 选用耐热、抗病、品质好的品种如正大黄心芹菜、新泰芹菜、玻璃脆芹菜、美国芹菜等。
  2.培育壮苗 采用低温下催芽,将种子浸泡3-4小时后捞起,装入小布袋内,将小布袋内种子表皮水甩干,再拌松,放在冰箱的保鲜层。每隔24小时取出种子用清水冲洗一遍,经48小时左右即可出芽。播种前将育苗基质播种浇透水,每穴播种1~2粒,播种后用营养土覆盖,覆土厚度为0.5cm。
  3.肥水管理 重施基肥,每667㎡施用优质腐熟有机肥2500~3000千克,氮、磷、钾复合肥(15:15:15)30~40千克,缺硼地块底施硼砂500克;可在缓苗后追施尿素6~8千克,硫酸钾3~5千克,硫酸铵15~20千克/667㎡。蹲苗结束后,每隔10天追肥1次,结合浇水,以水冲肥法,每次用腐熟人粪尿1000千克/667㎡或速效有机无机复合肥15~20千克/667㎡。一般情况下追肥2~3次,到收获前15~20天停止施肥。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地  址:成都市静居寺20号,成都610066
  联 系 人:常伟 李志
  电  话:028-84504179
  电子邮箱: mchangwei@sohu.com

  十四、食用菌生产恢复技术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该措施有利于快速恢复食用菌生产,确保减灾稳产和菇农增收。
  (二)技术要点
  1.清理耳棚和耳房 地震已导致重灾区的绝大部份耳棚、耳房和反季节食用菌的培养室坍塌。菇农们在抢救生命阶段后,应立即清理耳棚、耳房和培养室。清除不安全的棚架、墙面和房顶;利用残余可用材料和新购物资,搭建简易、避雨、遮阴和通风的耳棚、菇棚和培养室,为后期耳类和菇类的生产提供设施保障。
  2.及时采收毛木耳、黑木耳和香菇 目前,正值第一潮袋栽黄背木耳和椴木栽培黑木耳的耳片展开期。建议耳类产区的耳农及时采收耳子和香菇,日光晾晒,适时贮藏。
  3.修复受损耳袋、耳棒和菌袋 及时清理耳袋、菌袋和耳棒,分类处理。将破损面超过30%且不能修复的耳袋和破损面超过5%的菌袋,将原料抖出,及时晾晒,集中堆放,作为下季生产的原料。将完好的耳袋和菌袋摆放整齐;对可用的耳袋和菌袋,在破裂处撒少许石灰,再剪取不干胶粘带封住。对有破损的菌棒,在创面处撒上石灰,与完好的菌棒一起按常规放于出菇架上。加强耳袋、耳棒和菌袋的温度和水分管理,促进菌丝生产,稳定菇耳的产量。
  4.高效综合防治病虫害 对耳棚、耳房和培养室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最简单的办法是撒石灰,有条件的,可用来苏尔和新洁尔灭兑水后喷洒环境。严格控制黄背木耳黑疤病和坏头子病、菌蝇和菌蚊的发生。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静居寺路20号
  联系人:郑林用
  电 话:028-84504005 84504001 84504002

  十五、果树生产补救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四川震区是四川苹果、桃、梨等果树生产区。目前果实正处于幼果迅速生长期。地震主要造成部分果树植株被埋、枝干折断、叶面损毁、幼果脱落或受伤,以及与果园配套的水利、道路的破坏。针对受灾情况,提出相应的技术措施有利于快速恢复果树生产,减少农民损失。
  (二)技术简介
  1.尽量刨出被埋果树,扶正被砸歪果树,对根系损伤多果树要修剪掉部分枝叶,以提高成活率。用水洗去叶片上的污泥,提高光合效率。
  2.及时剪除折断的枝梢,强化肥水管理,尽快恢复树冠。把压断枝梢剪除,断口用5%的石硫合剂消毒处理,及时清除断枝落叶。每株追施优质复合肥1~2千克或农家肥30~50千克,促使断口以下迅速芽抽发新枝梢,恢复良好的树体结构。
  3.疏除受伤的幼果,疏果结束后,立即对幼果实行套袋,保护果实不被食心虫危害。套袋之前,喷洒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600--8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倍液或1500倍25%达灭幼脲药液,保障袋内幼果不被食心虫危害。
  4.果树树盘用秸秆或塑料薄膜覆盖,秸秆覆盖的厚度为5厘米左右。
  5.病虫害综合控制。没有套袋的果实重点防治食心虫,可喷施48%乐斯本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当前主要发生的病害有苹果黑斑病、梨黑星病等,可选用70%代森锰锌可湿粉剂600--800倍液、80%超微多菌灵可湿粉剂1200倍、50%多菌灵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喷药可与根外追肥结合进行,以进一步加快灾后树势的恢复,可采用0.2%尿素+0.3%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静居寺路20号
  联系人:江国良,陈 栋,刘 晓
  电 话:028-84504170

  十六、玉米生产补救措施
  (一)功能与用途
  四川震区是西南山地玉米产区。目前玉米正处于苗期阶段,对受灾较轻的田块,必须加强田间管理。对受灾严重的田块可及时补种和改种。该措施有利于快速恢复玉米生产,确保玉米减灾增产增收。
  (二)技术简介
  1.及时匀苗定苗,追施苗肥 苗期管理的目标是苗全、苗齐、苗壮。对直播田块和移栽未定苗田块及时匀苗定苗。目前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玉米苗生长旺盛,穴内株间竞争加剧,及时匀苗可减少弱小苗。匀苗后再进行追肥促壮管理,由于灾后连续降雨、土壤墒情好,可改变传统的肥水兑匀追苗肥为干穴施用,以减轻劳动强度。具体措施是:在两株玉米之间撬窝或窄行间开沟施肥,施肥量为亩用过磷酸钙20-25公斤,尿素5~10公斤,可根据田间长势,调整施肥数量。
  2.清理田间,除涝防倒 由于地震灾害导致山体滑坡和连续降雨,对受山体滑坡影响较小的田块,要及时清理田间石块、扶正被泥土填埋的部分植株,部分植株还应清洗叶片,利于正常生长。同时,对排水受影响的田块,首先对田间四周和厢沟进行清淤,保持排水畅通,降低田间湿度、预防植株倒伏。
  3.高效综合防治诱发病虫害 当前田间湿度增大、温度持续增高,可能诱发纹枯病、茎腐病和南方锈病及大小叶斑病。结合耕作措施开展田间排湿的基础上,可用20%井岗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治纹枯病(亩用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用43%好力克乳剂防治叶斑病(亩用量15ml兑水50kg喷雾)。同时,应注意防治玉米螟,可亩用50%锐劲特乳剂30ml兑细沙2kg点心。
  4.补种改种田块加强配套技术落实 对受损失十分严重的玉米田块和稻田受损无法蓄水的田块,及早准备补种和改种玉米。主要措施是:(1)补播和改种越早越好。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播期试验结果,补种和改种时间最迟在6月5日以前,投入产出效益较好,平均亩产仍可达到375kg,每推迟1天平均减产10.2公斤。(2)品种最好选择中熟、抗逆(抗叶斑病和锈病以及耐高温干旱)品种。可选择成单30、川单13等中熟品种,不要选择早熟和晚熟品种。(3)种植密度比春播玉米增加500-1000株/亩。(4)经济高效施肥量为纯N12公斤、P4.5公斤、K6公斤。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静居寺路20号
  联系人:刘永红,杨勤
  电 话:028-84504246

  十七、迟栽水稻的生产管理技术
  (一) 功能与用途
  受年初低温雪灾和512大地震的双重影响,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将有一定面积在6月份才能移栽。目前,秧苗叶龄已经达到7叶左右。根据多年的研究结果,川西平原区水稻的高产移栽期在5月底以前,进入6月1日以后便属于迟栽,每推迟1天移栽将减产5-10公斤/亩。因此应加强迟栽水稻的科学管理。
  (二)技术简介
  1.苗期防老苗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的尾水地区,在育壮秧、护好苗的基础上,普遍在苗床喷施一次150PPM(旱育秧)或300PPM(湿润育秧)多效唑,既控制秧苗高度,又增强秧龄弹性,防止老苗。
  2.科学管理迟栽水稻 在移栽时应增加用移栽密度,确保亩插1.6万窝左右;如秧苗高度超过50cm,可割掉部分叶尖;在6月5日后才移栽的水稻应提倡“底肥一道清”,且氮肥用量应低于常规用量;在孕穗阶段要根据预报抓好病虫综合防治,并把螟虫作为防治重点,否则田间“白穗”极其严重。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狮子山路4号
  联系人:郑家国、姜心禄
  电 话:028-84504245

  十八、抢时省劳的水稻抗灾技术--水稻免耕栽培
  (一)功能与用途
  成都平原具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四川和全国重要的水稻主产区。常年5月上、中旬收获小春(小麦、油菜)后立即栽种大春作物(水稻),因此5月被称之为“双抢(抢种抢收)”季节。但是512 大地震给成都平原的水稻生产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
  首先,前作受年初的雪灾影响,生育进程较常年推迟7天以上。小春刚开始收获便发生了大地震。
  第二、地震灾害严重影响小春作物的收获。川西平原的彭州、什邡、绵竹、安县等重灾区地处龙门山脉边沿,地震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农民首先忙于解救、看护或送别亲人,根本无力照顾其收获。
  第三、地震发生后,各地的柴油集中安排给救灾工程车辆而暂停给农机供油,直到15日下午才开始供油。
  第四、由于抗震救灾需要,川西平原实行全境“秸秆禁烧”,增加了移栽前田面处理的劳动量。
  第五、本次地震对水利设施破坏极大。川西平原全部用水来自都江堰灌溉工程,如果一个地方的渠系损毁或不畅,将影响下游的大片稻田。
  免耕省去了耕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和泡田整地用水,可以保证大面积水稻抗灾适时移栽。
  (二)技术简介
  1.选择好田块 除排灌不方便的高台位田块和漏水漏肥的漏沙田外,川西平原的主要稻田均可采用。
  2.清理前作残茬 将多余的秸秆移出田面,以利水稻移栽和水稻生长。如杂草较多,则应喷施除草剂。
  3.泡田软化表土 将水引入田间,浸泡2-3天以上,使土壤表层软化,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如果田面不平,可适当平整。
  4.施肥 按照当地的常规施肥水平即可,一般亩施纯氮9-10公斤,底肥只施用50%,注意磷钾配合。
  5.抛秧 将盘育秧苗按照亩抛1.8万苗均匀入田。待水源状况好转,再全田关水。及时早追分蘖肥,比例占总氮量的30%左右。其他管理技术与常规栽培相同。
  6.免耕移栽技术 该技术通过划行器打孔,既可以保证移栽密度,又能保证移栽质量。技术要点与免耕抛秧基本相同,在本田施肥后,立即采用简易机具撬窝,人工将带泥秧苗栽入窝内,亩栽1.5万穴以上。由于窝内有水层,秧苗即可生长。
  (三)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联系地址:四川省成都市狮子山路4号
  联系人:郑家国、姜心禄
  电 话:028-84504245
第五部分、震后农村医疗常识与救治技术

颅脑损伤救治技术

  地震致伤中死亡率最高是头面部和颅脑损伤,早期死亡率可达30%。

  一、地震造成颅脑外伤
  颅脑外伤是外界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造成的损伤。按损伤后脑组织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损伤。常见的脑外伤有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受伤后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意识、思维、感觉、运动障碍。颅脑外伤病情复杂、变化快,易引起不良后果,部分病人需手术治疗。应正确指导病人,教会病人下列知识。
[心理指导] 消除恐惧紧张心理。意外的伤害、疼痛的刺激及伤后可能导致伤残、甚至死亡的威胁,使病人产生紧张、恐惧的心理。应予以心理安慰和鼓励,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术前指导]
  1.饮食
  (1)伤后清醒无手术指征者:①应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保证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促进损伤的修复。②持续昏迷伤后24小时应鼻饲流质,以保障营养的供给。③有消化道出血时,应暂进食,经止血后方可进食,并避免辛辣刺激,以免加重消化道出血。
  (2)需手术清除血肿或骨折复位时,术前应禁食10~12小时禁止饮6~8小时,以免麻醉后食物反流、误吸。
  2.体位:卧床休息,抬高床头15~30°,以利颅内静脉回流。
  3.防止坠床:有精神症状或躁动的病人,意识、思维失去大脑的控制,应加护栏及约束四肢,防止坠床。
  4.检查指导:外伤性蛛网膜下出血病人,需要反复腰穿,其目的是排除血性脑脊液、了解出血的转归。穿刺时应侧卧位,两膝弯曲,大腿向腹壁靠拢,头则向胸部屈曲,以使腰背尽量向后弓曲,不随意改变体位,以防误伤。穿刺后应去枕平卧4~6小时,防止脑脊液压力改变,引起头痛。
  5.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呼吸困难,头痛呕吐加重,可能有颅内高压、脑危象等情况发生,应立即报告医护人员处理,做头颅的CT或MRI检查,以明确颅内伤病情况。
  6.并发症的预防:
  (1)病人出现脑脊液耳漏和鼻漏时应注意:①避免用力咳嗽、不可局部冲洗、堵塞。②应抬高头部,随时以无菌棉球吸干外耳道、鼻腔脑脊液,保持口、鼻、耳清洁。③需要鼻饲流质时,推迟到伤后4~5天,以防逆行感染。
  (2)伤后肢体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者,高热时用冰敷方法降温,应以布棉垫包裹冰袋,避免冻伤;天气寒冷时不宜用热水袋取暖,以防止烫伤。
[术后指导]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指导:脑外伤后持续昏迷、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病人,因呼吸道分泌物多、影响气体交换,应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应注意:
  (1)保持呼吸道通畅:①避免异物进入气管导管内,以免刺激气管黏膜引起咳嗽和吸入性肺炎。②不要用毛巾等物品盖在气管导管处,以免引起人为的堵管,导致呼吸困难。③气管内套管煮沸消毒4次/日,目的是清除气管内套管中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结痂堵塞内管及预防切口和肺部感染。
  (2)神志不清、全麻未醒病人应有专人守护,防止拔除气管导管引起气管坍塌及阻塞而危及生命。
  (3)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气管切开处流血,颈部、胸部肿胀明显并有捻发音、气管套管脱出等情况,要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处理。
  (4)堵塞、拔管指导:①呼吸困难已解除,痰液明显减少时,实行气管导管堵管24~48小时,以了解呼吸是否平稳,痰液是否能自行咳出。如果呼吸平稳、夜间入睡安静,说明呼吸道梗阻已解除,可以拔管;如果出现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出冷汗,说明仍有呼吸道梗阻,气管导管暂时不能拔出。②气管导管拔除后,仍应注意呼吸情况。
  (5)语言交流:气管导管拔除前影响发音讲话时,对神智清楚的人,可用手指轻轻压在气管导管口上,形成暂时性堵管,再简单地发声讲话,表达自己的情愿。

  二、伤员救治的注意事项
  对于突发意外事件,在外助救援没有到的情况下,特别是伤者被困时间较长,处于极度疲乏状态,伤者会有困意,非常想睡觉,但是此时是绝对不能睡觉的。因为,伤者睡着后,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会降低,听不到救护的声音,也无法向外界发出呼救的声音。特别是在山区,外界环境气温较低情况下,伤者处于睡眠状态会导致生命危险。遇到突发意外,伤者可以采取呼叫救助、伤者间相互鼓励,以及冷静处理、尽量保持平静心态等方式。遇到地震,伤者被埋在建筑物下面时,伤者要保存体力,可以采取敲击或拍打发出响亮声音求救的方式。
  对于刚刚救出的伤者为什么要遮住眼睛 对于长时间处在黑暗环境中的伤者来说,伤者的眼睛瞳孔是放大的,如果到亮的环境突然接触强光,伤者会被紫外线损伤眼睛,可能导致伤者视力下降,重者会导致伤者视力失明。对于清醒的患者可以让伤者把眼睛闭上,或用布料进行遮盖;对于眼睑闭合不全的昏迷伤者,首先要注意遮盖,保护好角膜。
  对于不能活动伤员的搬运 对于自己不能活动的伤员,救治时一定要避免盲目搬动,最好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搬运。要注意了解伤员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等。

  三、在没有专业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自救注意事项
  对于神志清醒的患者 可以让患者自己叙述病情,观察患者全身的活动情况。对于合并有颈、腰部疼痛的患者特别要注意平卧,不要硬拽。搬运时保证头颅、颈部和躯体处于水平位置,以免造成脊髓损伤,有条件的要给伤者戴上颈托。
  对于昏迷的患者 一定要平卧,且将其头部后仰、偏向一侧,及时清理患者口腔的分泌物,防止误吸造成呼吸道堵塞,给予吸氧。对于头皮裂伤的患者要做简单的止血包扎,同时测量患者血压、脉搏,观察伤者的瞳孔是否等大,为专科医生进一步诊疗提供依据。
  颅脑损伤患者一定要送到距离较近的具备神经外科条件的医院就诊,以便及时抢救、治疗。
  伤员救出后为什么先静脉输液 伤员救出后身体处于极度虚弱、虚脱状态,此时如经口进水容易出现消化道应急性溃疡、消化道出血。另外救出伤员的伤情不明确,不排除腹部尤其是消化系统损伤的可能,如果经口进水会影响麻醉,延迟手术,甚至出现呕吐、误咽、误吸的情况,不仅影响下一步治疗,还可能引发新的并发症。所以抢救出的伤员应立即给予开放静脉通路,补充电解质成分,给予必要的营养支持,以便进一步观察病情变化,确定治疗方案。
  伤员进水时先少量进水的原因 水经消化道吸收慢,经口饮水不能及时补充身体需要的电解质(如一些钾、钠等离子),相反此时大量引水会出现急性胃扩张,导致更严重的后果。伤员缺水不能只依靠喝水补充,以避免造成低渗性脱水。只有在确认伤员没有消化系统损伤、不需要麻醉和手术时,才可以饮水。伤员开始进水时,先从少量逐渐过度。
  高龄老人合并慢性病者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 地震灾区也收治了脑出血的老年伤者。分析病因主要是由于突发意外,人体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有高血压病史者,突然的惊吓会导致血压骤升,导致脑出血。高龄老人合并慢性病者一定要坚持规律服药,绝对不能停药。

  四、专家特别提示
  大多意外事故的发生几乎就是几秒钟的事情,在这个瞬间人们很难意识到保护头部。但是无论什么情况下,保护住头颈部,意义重大。
  出现意外,首先要抱住头部弯曲身体,这样可以起缓冲作用,保护头部。遇到自然灾害,应该躲避在坚固的地方,相对比较安全。
  无论是遇到车祸、坠落、跌倒,还是打击,人体仰面着地造成的脑损伤都比前着地造成的脑损伤严重。这是因为,人体俯倒,双手会条件反射进行支撑,将倒地的力量减缓,受伤就会相对减轻一些。而仰倒,不容易进行脑部的保护。而颅脑内重要的神经结构如脑干等都在后脑部,如果后脑部直接着地脑损伤会更加严重。
  一旦发生意外,家人或朋友首先要呼救120急救系统,救助者应记录受伤的时间,患者受伤的位置和体姿。对于外伤的急救,颅脑部位最为关键,颅脑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缺氧、缺血5分钟即可造成脑细胞死亡。
  如果遇到地震被埋的伤者多,而救助人员相对较少时,一定要注意首先暴露伤者的头部,使伤者保持呼吸道通畅,不发生缺氧。之后再救助伤者身体其他部位。
  技术来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联系地址:合肥市绩溪路218号
  联系人:张晓东
  电话:0551-2922237
  E-mail:zxd19610828@sina.com

常见外伤的自救技术

  地震灾害发生时,常因山体滑坡、房屋和建筑物坍塌、翻车和矿井塌陷等造成人体多发性损伤和骨折。地震损害中以四肢损伤最多见,在人体所受伤害部位中约占50%。骨折在伤害中占第一位,约25%是脊柱骨折,其中30%-40%可出现损伤性截瘫,部分截瘫患者由于不适当的搬运而使瘫痪加重。骨折发生后,受伤者不能被动等待救助,而要积极主动、因时因地进行外伤的自救,为营救人员的进一步救治争取时间,创造条件。

  一、开放性伤口的自救处理
  开放性伤口发生在四肢较多,伤口发生后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出血对人体的危害,出血过多,危及生命。二是伤口污染问题。开放性伤口发生后,如果伤口污染明显,尤其是伤口有较多异物和泥沙时,有条件可用清水彻底冲洗伤口,然后用相对清洁的敷料覆盖伤口,绷带或布条进行适当加压包扎止血。如果出血仍然明显,在没有气囊止血带的情况下,可以用橡皮带在大腿或上臂的中上1/3肌肉较多处结扎止血,橡皮带下要加棉花或软布作为垫子。要准确记录止血带的时间,定时松开止血带,以防发生肢体缺血坏死。

  二、利器戳入体内的处理
  不可轻易将戳入体内的利器拔出。因锐器插入体内后,有可能刺破了局部血管。而这时,锐器正好嵌在创口内,起到了临时“止血”作用。有时利器虽然戳入体内,但恰恰没有刺破血管,而将利器拔出的过程中却有可能割破血管,引起大出血。另外,拔出利器后伤口暴露,细菌趁机进入创口而引起感染。正确的处理是先将两块棉垫安置于锐器两侧,尽量使锐器不能摇动。然后可用绷带绕肢体将棉垫包扎固定。这样在运输病人时,不会使锐器脱落出伤口,运送到有条件进一步处理的地方再考虑拔出利器。

  三、四肢骨折的自救
  当四肢发生骨折后,首先要进行简单的固定。常用的方法是夹板固定,没有条件时,可就地用木条或树枝进行固定,注意其长度要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夹板外用布带绑扎,松紧度适中,一般以轻推绑扎带有1厘米的活动度为宜。夹板固定后要注意观察手指(或足趾)的血液供应情况,防止压迫过紧引起肢体血液供应障碍而坏死。如果是开放性骨折,一般不做现场复位,以防复位时相邻组织再度受伤,同时避免外露而污染的骨段复位后将外面的污染物带入深层引起深部组织甚至骨组织感染。应尽可能将伤口进行简单清理并加盖干净敷料后使用夹板固定,然后再转送医院进一步处理。

  四、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比较多见,常常并发脊髓损伤,后果严重。脊柱骨折后,伤者要保持头脑清醒,防止受到不恰当的救护搬运造成瘫痪或使瘫痪症状加重。正确的方法是用担架或木板搬运,由3~4人平托伤员至担架或木板上,伤者要平躺在木板上。如果现场急救人员少,应将伤员双下肢伸直,木板放在伤员的一侧,使伤员保持平直状态,采用滚动法,将伤员成一整体滚动至木板上,然后转运。伤员自己要警惕,一定不能被一人抱头一人抱脚或用搂抱的方法搬运。
  若出现颈后锐痛、活动时疼痛加剧,甚至出现四肢不能活动或感觉障碍,常提示有颈脊髓受伤。对这类伤员应倍加小心。急救关键是立即用颈托固定颈部;一时无颈托,可临时用敷料、硬板纸或塑料板做成颈圈固定其颈部,勿让头颈左右前后摆动,以免加重颈脊髓损伤。

  五、胸部损伤
  胸部受到挤压、碰撞时易发生肋骨骨折。此时不要过多挪动胸部和用手触摸。如果是开放性肋骨骨折,应用无菌敷料包住伤口,并用绷带裹紧胸部,限制肋骨活动,减少疼痛,并防止骨折端移动而造成继发性损害。若肋骨骨折合并开放性气胸,伤员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口唇发紫,胸壁上有开放性伤口,伤口处有气体进出,并可闻及随呼吸而发出的吮吸声。此时应立即进行胸部损伤处密闭包扎,以防空气进入胸腔造成肺脏压缩。
  如果出现张力性气胸,气体随吸气而进入胸腔,胸腔压力高于大气压,伤侧肺严重压缩,伤员极度呼吸困难、烦躁、大汗淋漓、发绀。张力性气胸有迅速使伤员致死的危险,情况紧急时可用粗针头在前胸第二肋间刺破胸膜腔减压。必要时可在针柄部外接剪有小口的软塑料袋、气球等,使胸腔内气体易于排出,而外界空气不能进入胸腔,为进一步处理争取机会。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地址:合肥市梅山路81号(230032)
  联 系 人:尹宗生
  电  话:0551-2922236
  Email:yinzongsheng@sina.com.cn

常见急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自救常识

  强烈的地震,失去家园、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与亲人失去联系或失去亲人的焦急、悲伤、不能在室内居住、加上夜间的寒冷及雨淋、饥渴、起居与饮食的不规律、过度疲劳、睡眠缺乏等,致使震后灾区人群中消化系统疾病发病明显增多,甚至危及生命。震区的灾民们应提高对这些疾病的警惕,了解这些常见疾病的识别和自救的方法,设法尽早减轻痛苦,缓解病情,脱离危险。
  (一)急性胃炎和急性胃肠炎
  灾民们饮用被污染水和不洁食物、受寒、服用止痛药、大量饮酒、应激状态下可发生急性胃炎,伴有腹泻者则为急性胃肠炎。本病一般病程短,恢复快。但在地震中受到严重创伤、巨大精神打击、大手术、头颅损伤、重度感染等严重情况所导致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可发生呕血、黑便,病情较严重。
  1、 诊断要点
  (1)上腹部疼痛,多为胀痛或隐痛,伴有急性肠炎时可有脐周或下腹部阵发绞痛,但自己用手按压腹部疼痛则不明显;
  (2)恶心、呕吐或上吐下泻,腹泻常为黄色稀水样便,无脓血,每日可多达10余次;
  (3)腹胀、食欲不振,少数可有低烧;
  (4)本病病情往往较轻,,大部分可自限,数日即可缓解;
  (5)如患者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少尿或无尿等情况,表明吐泻严重已导致脱水,需高度重视并到医院补液急救,以免发生失水性休克,危及生命。
  (6)有呕血、黑便者说明病情较重,需住医院急救。
  2、 简明自救措施
  (1)避免饮用食用被污染的食水,停止对胃有刺激的食物药物;
  (2)短暂禁食或流质饮食,无呕吐者多饮水,最好喝淡盐水;
  (3)吐泻严重者需积极静脉补充液体,选择补充含钠液体(0.9%氯化钠/平衡液)、注意补充氯化钾、碳酸氢钠;
  (4)选用下列1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黄连素、氟哌酸、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口服,呕吐者可静脉点滴,用法用量参考药品说明书;
  (5)腹痛剧烈者口服(1~2片)或肌注阿托品或654-2 1支止痛;
  (6)伴呕血、黑便者救治请参考“上消化道出血”一节。
  (二)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据日本地震后的资料统计,地震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病率增加39.3%,同时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增加了34.8%,尤其是过去有溃疡病的患者,极易旧病复发。因为本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灾民们应予以重视。
  1、诊断要点
  (1)上腹部疼痛是溃疡病的最主要的特点,腹痛常常发生在饭前饥饿时和夜间,也可在饭后发作;
  (2)过去有长期慢性胃痛或有溃疡病患者,最近疼痛再发,应高度怀疑此病。
  (3)可同时出现反酸、烧心、嗳气、呕吐、上腹部胀气等不适感;
  (4)有上述情况患者呕咖啡色/暗红色血液、解黑色柏油样便表明胃和十二指肠发生出血;
  (5)如胃、十二指肠出血者伴有头晕,心慌、口渴、出冷汗、尿少,甚至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皮肤湿冷等情况提示消化道出血量大,有生命危险,需急送医院紧急抢救。
  (6)胃镜检查和胃肠钡餐是确诊的方法。
  2、简明自救措施
  (1)恢复正常起居和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特别是口服止痛药)、戒酒;
  (2)选择缓解疼痛并有效治疗溃疡的药物(以下二选一)
  1)首先选择治疗效果好而快的拉唑类药,包括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口服每日一片,早餐前;
  2)替丁类: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早晚各1片,餐前。此类药物也效果不错,但不如拉唑类作用强大。
  (3)选用下列一种保护胃粘膜药物可辅助增加疗效
  硫糖铝、铝碳酸镁、丽珠得乐、胶体果胶铋;
  (4)伴呕血、黑便患者救治请参考“上消化道出血”一节。
  (三)上消化道大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指食道、胃、十二指肠的急性出血。在震后灾区人群中出血发生的常见原因是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原有肝硬化患者剧烈活动和地震中可发生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出血量大者病情危重,常可导致死亡。
  1、如何发现上消化道出血?
  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的特征性表现,也是诊断出血的线索。呕出的血液常为咖啡色液体,解出的黑便大多呈柏油状。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即可初步诊断上消化道出血;如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出现头晕,心慌、口渴、出冷汗、尿少,甚至血压下降、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皮肤湿冷等情况提示上消化道大出血,要赶紧送医院急救,否则可发生失血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
  2、如何判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性?
  脉搏﹥120次/分,收缩压低于80mmHg,无论呕血和黑便的量是多少都可诊断上消化道大出血、失血性休克。如在没有血压计的情况下,患者自测脉搏﹥100次/分提示中等量出血;自测脉搏120次/分以上,则可判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说明病情危重,要争分夺秒的送往附近医院抢救。
  3、一旦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采取那些自救措施?
  (1)保持镇静,平卧体位;
  (2)除大量呕血者禁食外,一般患者可进适量冷流质饮食(凉开水、米汤);
  (3)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者头必须偏向侧面,避免血液堵塞气道,造成窒息;
  (4)尽快用担架送往医院抢救;
  (5)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快速大量补液,注意必须补充的含钠的液体(0.9%氯化钠/平衡液);有休克倾向和严重贫血者立即输血;
  (6)应用止血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造成的出血,静脉应用奥美拉唑40mg,每日2次;雷尼替丁150mg/西咪替丁0.4~0.6g/法莫替丁40mg,每日2次,静脉滴注;没有静脉药品时,如出血量不大者可暂用以上同类药物的口服制剂代替;
  2)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病人静脉运用脑垂体后叶素/加压素/生长抑素止血;
  3)口服云南白药、白芨粉等中药;
  (7)如出血量大且不止者可请外科医生会诊,设法进行手术止血。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系地址:合肥市梅山路81号(230032)
  联 系 人:胡乃中
  电  话:13956047040
  Email:hnz1956@msn.com

抗震救灾中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地震是大规模的自然灾害,属于群死群伤的不可抗力事件。突发的灾难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受灾群众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自然会产生头晕目眩、心跳加快、极度战栗、昏昏沉沉、手臂或手部内的刺痛感和盗汗等生理应激反应,同时,伴随着无助、压抑、悲伤、麻木、愤怒等心理应激反应。在应激反应之外,安全感的丧失不可忽视。人们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余震,不敢回家睡觉,只能选择在户外住宿。同时,此次地震据报大部分中国大陆区域有震感,这给灾区外的人们也带来了不确定感,人们会觉得平时安全规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甚至不知道什么时间会有灾难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这种不确定感会影响到人们对日常事物的感知和判断。

  一、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一)危机干预的目的
  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灾后心理健康重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心理健康。
  (二)原则
  1. 与整体救援活动整合在一起进行,及时调整心理救援的重点,配合整个救灾工作的进行;
  2. 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工作,不给整体救援工作增加负担,减少次级伤害;
  3. 综合应用干预技术,个体化的针对目前问题提供帮助。
  4. 保护被干预者的隐私,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
  5. 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中的一部分,并不万能。
  (三)方法
  1. 确定目标人群及数量
  本次地震灾难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目前的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宣传广泛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地震灾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120救护人员、其它救护人员),以及地震灾难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地震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或志愿者。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区以外的社区成员,向受灾者提供物资与援助。在某些人为灾难中,对灾难的发生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者也属于第四级人群。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病态的征象。
  2. 确定干预技术
  评估、干预、教育、宣传相结合,提供灾难心理救援服务;尽量进行灾难社会心理监测和预报,为救援组织者提供处理紧急群体心理事件的预警及解决方法;促进形成灾后社区心理社会干预支持网络。采用ABC 法:(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CISD)+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具体如下:
  ⑴ 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⑵ 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⑶ 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⑷ 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⑸ 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⑹ 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3. 干预技术要点
  ⑴ 心理急救
  接触参与:主要是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安全确认:帮助幸存者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帮助放松情绪,增加自我安全感的确定。
  稳定情绪:帮助情绪上被压垮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情绪反应,同时可以使用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释疑解惑: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实际协助:给幸存者提供实际的帮助,例如询问目前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地震而改变的生活环境,提供现实的需要和关怀。
  联系支持: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提供信息: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应激反应、减少苦恼和促进社会恢复的信息。
  联系其它服务部门: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或即将需要的服务。
  ⑵ 心理晤谈
  ① 晤谈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对于住院的轻伤员,或医护人员、救援人员,可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② 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甚微,以重建为目的的晤谈可以在恢复期进行。正规的急性期集体晤谈,通常由受过训练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或小组治疗这种方式有广泛的了解,同时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灾难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理论上灾难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应该参加集体晤谈。
  ③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正规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 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晤谈的规则,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 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地震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 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 症状描述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地震事件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 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应激反应表现,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自我识别症状,将应激反应常态化,动员自身和团队资源互相支持,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出现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根据各自情况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
  第六期 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提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④ 注意事项:
  .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给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WHO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⑶ 松弛技术
  可以教会所有被干预者学会一种放松技术,如6秒呼吸放松技术、10分钟肌肉放松训练、渐进性放松训练、想象放松和生物反馈控制放松训练。分离反应明显者不适合学习松弛技术。
  (四)工作时间表
  根据目标人群,根据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五)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1. 专家组应该迅速给政府及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⑴ 如果有些医院伤员及家属过于集中,会给救援工作和善后处理带来一些隐患,建议尽量将其分散救治。
  ⑵ 对于死者家属的安置要尽可能分散,持续有人陪伴,提供支持帮助;防止他们在一起出现情绪爆发,影响善后处理。
  ⑶ 对死伤者及其家属的信息通报要公开、透明、真实、及时,以免引起激动情绪,给救援工作带来继发性困难。
  ⑷ 在对伤员及家属进行心理救援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对参与救援人员的心理应激加以重视,组织他们参加由专业人员提供的集体心理辅导。
  ⑸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利用媒体的资源,向受灾民众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宣传应对灾难的有效方法,动员当地政府人员、援救人员、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接受工作组的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
  ⑹ 定期召开信息发布会,将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已做的工作,让公众了解,注意发布前把必须传达的信息做好整理,回答记者的问题要尽可能精确和完整,尽可能保证属实。如果没有信息或信息不可靠,要如实回答;积极主动,引导舆论导向。
  ⑺ 积极和指挥部沟通,进一步协调各部门关系,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进行。对心理危机干预中发现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以取得重视并采纳,征求强有力的措施落实。
  2.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流程(略)

  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强烈的地震和无数次的余震、失去熟悉的家园、幸存者的呼救、遇难者的遗体、通信中断和交通阻塞等应激情境、会使有些人出现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则表现复杂多样,其共有的心理反应有:
  .情绪麻木
  .怀疑
  .睡眠不安稳、做噩梦、儿童的黑夜恐惧
  .愤怒与暴躁
  .灾难情景瞬间重现,集中闪回
  .悲伤
  .健忘与心不在焉
  .害怕“发疯”
  .生还者的罪恶感、丧失安全感、对别人失去信任感、感觉生活失去平衡
  .酒精和药物使用增加
  .社交性退宿
  .易激动、心神不宁、神经紧张
  .痛苦的不适感、类似感冒的症状
  .低估创伤意外的严重性
  .过度警戒
  .感觉羞愧、绝望、无助
  .感觉不会受伤害的、“渴望麻烦”
  .头晕目眩、不断战栗、昏昏沉沉
  .心跳快速
  .麻醉感
  经历打击后个别人由于逃生过程和救助别人的过程消耗了大量的体力,造成精神的崩溃,少部分人在遭遇灾难后的心理反应会延续数月、数年,而表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PTSD被描述成为经历极度的创伤性应激和再次体验此创伤性应激(经历严重的意外事件如地震及其余波)。再度体验包括反复回忆此事件、出现令人烦恼的梦境、感觉强烈的心理痛苦或感觉经验再现。上述这些症状会持续超过一个月,而伴随努力要逃避和压抑有关创伤事件的事物,以及常见的退化行为和对反应降低。此外,知觉上的变化持续增加,如难以入睡、易怒难以维持专心和过度的警觉。这种疾病在全身各个系统都会产生焦虑症状--身体上的、情感上的、认知的、行为的。患者经常感觉他们先前的应对方法和对外在世界的知觉已经不再运作了,同时也感觉困惑和缺乏方向感。PTSD症状主要分为三类,具体见下表
第一类:重新体验创伤事件

关于事件的痛苦回忆

和事情有关的恶梦

在行为或感受上重新经历事件,犹如事件重现

置身与引起对事件的回忆的场所时,感到强烈的心理和生理痛苦

第二类:感情麻木、疏离

逃避和事件有关的想法、感受或谈话

逃避和事件有关的活动、场所或人

忘记事件中的重要内容

对诸多活动丧失兴趣

和其他人疏远

感情迟钝,通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

感觉前景暗淡

第三类:高度警觉和持续唤醒

难以入睡或入睡后易醒

易怒或脾气暴躁

难以集中精力

高度警觉

过度的惊吓反应

  (一)大众心理危机干预目的
  让灾难受害者面对害怕的灾难,从而消除恐惧;挑战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认知扭曲;帮助受害者处理当前生活问题,从而减轻他们在生活中的压力。
  (二)大众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1.心理辅导方法选择
  认知--行为疗法:系统脱敏法用于消除对回忆的恐惧反应,运用认知技巧质疑非理性的想法。
  应激管理疗法:帮助灾难受害者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以减轻他们的应激,也可以运用思维终止法抑制干扰想法。
  生物疗法:使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消除症状
  社会文化治疗:用当地民族的文化标准和治疗灾后严重应激障碍患者
  2.具体处理的问题
  悲伤的处理:危机干预者必须学会轻松面对悲伤,探究自己真实的反应,并培养耐性,以宽容他人的悲伤,表明在这段困难时期会给予他们力量,也能认同他们的痛苦,促使灾难受害者以自己的方式度过悲伤。
  慌乱的处理:以团体经验分享及其他干预技巧来提供心理支持。
  认同的处理:在经历过悲伤与慌乱之后,一个新的认同感即将开始。身陷危机的人将逐渐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也就是一个新的自我形象。
  3.努力去做下面的事情,帮助自己和周围的人渡过难关:
  要从政府,救援人员以及公安人员等正规渠道了解救助的最新动态与信息,避免传言带来更多的心理不安,影响判断能力,造成次级伤害,形成连带损失。选择救援人员安排的避难场所;尽量理解在这样的困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不愉快,只有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克制,才能避免产生冲突,达到保护自己和大家的利益;在这样的自然灾害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疾病和瘟疫的传播;在可能的情况下和家里人通话,让他们知道您很安全,同时感受他们的关心;在集中场所安置的群众不要总是坐、躺、站在同一个位置,争取就近活动身体,每天坚持6次以上最好,不要担心活动时别人会笑话;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引起连带损失使心情更为恶劣;尝试着对周围和您一样避难的人微笑一下,简单沟通会使身边的环境稳定,避免发生冲突;尝试着对身边的同样遭灾的人们说一句温暖或者鼓励他/她的话;如果您发现自己出现一些明显异常的感觉,或者发现他人有异常的行为,请尽快到医疗站咨询或寻求相关人员的帮助。
  4.在困境下,应当尽避免下列情况
  ⑴.不要指责埋怨。地震是天灾,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灾难发生后大家应当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⑵.不要偏听偏信小道传言,应当注意从正规途径了解信息。
  ⑶.在有些困难一时不能解决时不要聚众闹事或参与闹事。要坚信政府和军队以及广大灾区外的群众心系灾区,正千方百计努力救援,努力争取解救灾区群众。

  三、儿童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本次地震发生在下午上课时间,学校遭遇到了重大破坏,部分家庭承受了丧子之痛。很多孩子受伤,请千万留意一下身边的儿童,因为他们和成年人一样,也正在经历这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创伤。儿童对所处环境的改变非常敏感,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此时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
  (一)留意孩子的一些反应
  1.情绪反应:
  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
  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
  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
  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2.行为反应:
  儿童的行为是最可能使你警觉到他们正面临着困难,因为他们通常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这些感受与想法。而且,儿童也最有可能表现出每天甚至每一分钟都在改变感受。
  常见有: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二)注意特殊儿童人群
  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三)保护受灾儿童
  1.学龄前儿童(1-5岁)
  这个年龄的幼儿是最需要依赖其他人的照顾与协助的。因此与照顾者的分离,对他们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更严重。不仅如此,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应对此类情况的心智、语言或情绪的技能。对这年龄阶段的幼儿需要给予增加关注,如肢体的接触(拥抱、亲吻、握住手);受到倾听;受到老师或照护人员的协助与关注。
  2.儿童早期(5-11岁)
  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最有可能表现出退化行为模式,包括尿床、吮吸手指、哭闹、啜泣、以及粘人等。他们也可能会拒绝重回学校或其他的活动,而且开始更有攻击性地与兄弟、朋友打架。对这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给予增加关注;协助其重回正常的生活;用他们可以理解的字眼教导他们;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恐惧、悲伤、失丧)。
  3.前青春期(11-14岁)
  在此发展阶段,同伴与团体的影响很重要。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也较能理解危机情况。清楚而直接的危机信息与事实对他们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前青春期孩童需要保证以使其安心;暂时降低家庭与学校对他们的期待;鼓励他们加入同伴或团体的活动,谈论他们的感受。
  4.青春期(14-18岁)
  这个年龄阶段所关心的事物,与其同伴的兴趣紧密连接。在他们身上经常可以看到退缩、孤立与沮丧,也可能变得缺乏责任感、较苛求、反抗心强,以及好竞争。出现挫折时对出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成人有抱怨感。身体的不适是相当常见的。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谈论他们的感受与挫折;鼓励他们重新参与活动,与朋友们维持社交往来;危机情境的相关教导;鼓励他们积极与家人联络。
  (四)做好儿童的基本心理保护
  1.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2.多做解释:不要批评那些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在突发灾难时出现的常见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3.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四、居丧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技术
  居丧通常是危机受害者所遭遇的主要现象。居丧往往意味着分离,而且视危机事件的性质而定,分离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远无法恢复的损失。分离焦虑是一种人们生命初期所经历到的最原始的恐惧。
  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对活着的亲人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早期的适当干预能帮助居丧者顺利渡过悲哀过程,早日适应新的生活。
  (一)居丧者干预的目的
  帮助他们渡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使他们能正视痛苦,表达对死者的感情,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二)丧失亲人后的心理反应
  1. 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甚至出现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
  2. 埋怨期: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
  3. 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有噩梦,失眠等。
  4. 恢复期:不再做噩梦,开始适应新生活。
  (三)居丧干预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针对“此时此地此人”,从居丧者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
  2.现实态度:治疗者无回天之力,但心理危机干预就是对居丧者的一种帮助。
  3.客观原则:治疗者自己会有无能为力的感觉,但是不要使它影响治疗。
  4.学会处理居丧者的强烈情感爆发和愤怒,这只不过是居丧者对灾难敌意情绪的转移。
  5.促进居丧者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
  6.随时让居丧者看到生活中的期望,痛苦终将减弱,生活将富于新的意义。
  (四)居丧干预的策略
  1.支持与帮助
  ⑴ 居丧者心理反应休克期,工作目标是加强沟通,提供心理支持;取得居丧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⑵ 鼓励居丧者表达感情,给予安慰、关心和具体的帮助。
  ⑶ 安排亲友暂时接替居丧者的日常事务。
  ⑷ 告知居丧者回避和试图绕过这一阶段是不现实的。
  ⑸ 帮助居丧者适应丧失,并逐渐投身新的生活。
  2.鼓励居丧者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
  ⑴ 帮助居丧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的事实,这是成功干预的第一步。
  ⑵ 治疗者不加评价的倾听有利于居丧者表达出各种想法。
  ⑶ 帮助居丧者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感。
  ⑷ 告诉被帮助者在痛苦时哭泣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表现,而不是软弱。
  ⑸ 允许并鼓励居丧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
  ⑹ 用日记等其它方式表达情感。
  (五)居丧干预的注意事项
  1. 使用标准问候语
  2. 使用和居丧者类似的声调
  3. 尽量使用居丧者的用词、用语与其交谈
  4. 当好倾听者
  5. 避免给予建议
  6. 避免在干预中评判居丧者
  7.避免转换话题
  总之,提供帮助的人既要能“同理”,分担居丧者的痛苦与悲哀,又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居丧者产生绝望或过分依赖;要鼓励其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我们只要坚持给予痛失亲人者鼓励和建设性的帮助,随时播撒希望的种子,生活一定会重新开始!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系
  联系人: 曹召伦
  联系电话:0551-5161249
  Emil:caozhaolun@yahoo.com.cn

灾后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一、细菌性肠道传染病
  病原菌主要有志贺菌、伤寒沙门氏菌和霍乱弧菌等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全年均可发病,夏秋可引起流行。患者和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细菌通过污染食物、饮水和手而使人感染,可有食物型和水型的爆发流行、散发病例以日常接触传播为主,人群普遍易感,痢疾志贺菌和霍乱弧菌感染后免疫短暂、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后免疫持久,菌痢和伤寒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菌痢),主要临床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疼、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与消化系统症状、玫瑰疹、脾肝肿大、白细胞减少等。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属甲类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症多见。典型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剧烈腹泻、呕吐,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循环衰竭。患者常有清水样便,量大,少数有呕吐,呈喷射状,呕吐物常为米泔水样。
  治疗:消化道隔离,霍乱按照甲类传染病严格隔离、及时上报,卧床休息,少渣、无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注意补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脱水轻者可予口服补液盐(ORS:葡萄糖20g或蔗糖40g或米粉60g、氯化钠3.5g、氯化钾1.5g,溶于1000ml可引用水内)。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脱水严重患者积极补液、改善微循环,纠正酸中毒和防治休克,及时处理并发症。抗菌治疗,菌痢患者常用喹诺酮类(成人)、第三代头孢菌素(儿童、孕妇等);伤寒可使用喹诺酮类(孕妇、儿童除外)、氯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霍乱可使用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喹诺酮类(孕妇、儿童除外)等。
  预防:管理和控制传染源,发现后及时隔离;作好粪便、水、食物管理以及饮食卫生。

  二、病毒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病原体有甲、戊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新型肠道病毒EV71(可引起手足口病)。传染源为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通过污染水源、食物、食具等造成散发或爆发性流行。轮状病毒,新型肠道病毒EV70,EV71还可通过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患者为多,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免疫力持久。轮状病毒、EV71夏秋季多发。
  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疼痛,便秘,腹泻,皮肤巩膜可有黄染。重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性脑病),黄疸加深,脑水肿,腹水,肝肾综合症等。轮状病毒感染,多为婴幼儿,可有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多无黏液脓血便。EV71感染,多为学龄前儿童,急性起病,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可伴咳嗽,恶心,头痛等症状。重者出现脑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治疗:以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为主。急性肝炎是自愈性疾病,彻底卧床休息,饮食清淡,必要时可静滴10%葡萄糖等。重者可给予护肝辅助治疗。轮状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轻者给予口服补液既可,脱水严重者应给予静脉补液,同时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应特别注意补钾。补液治疗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对老年人、婴幼儿及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补液不可过快,边补边观察治疗反应。EV71感染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重症可用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及应用球蛋白。
  预防:隔离患者;加强食物、水源和粪便管理,切断传染途径,严密消毒可能污染的物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加强学习、生活场所通风对防止EV71感染也十分重要。对甲型肝炎抗体阴性者,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获得主动免疫。接种后免疫期至少5年;丙种球蛋白注射有非特异性被动免疫作用,可用于高危及接触者的紧急预防。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胃肠炎型食物中毒和神经型食物中毒。
  (一)、胃肠炎型食物中毒
  夏秋季多见,传染原为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或人。患者因进食被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或其产生的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普遍易感,无病后免疫力。潜伏期短,超过72小时的病例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治疗: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饮糖盐水,细菌感染型食物中毒床边隔离。吐泻腹痛剧者暂禁食,可给普鲁本辛15-30 mg口服,或阿托品0.5 mg肌注。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积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积极补液及抗休克处理等。一般不用抗菌药物,经对症治疗而治愈。症状较重考虑为细菌感染型食物中毒者,应及时选用喹诺酮类(儿童、孕妇、过敏者等禁用)或其他抗菌药物。
  预防:加强饮食管理及监督;做好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不吃不洁、变质或未煮熟的肉类食品;消灭苍蝇、鼠类蟑螂等;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作传染病报告,立即中止可疑食物的食用,制定措施、控制疫情。
  (二)、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亦称肉毒中毒,是因进食含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家畜、家禽及鱼类为传染原;主要通过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多见于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传播;普遍易感,无病后免疫力。潜伏期12-36小时,中毒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起病突然,以眼肌及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可有头痛、头昏、旋晕、乏力、恶心、呕吐。眼内外肌瘫痪,可出现视力模糊、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重者出现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颈部及肢体近端等出现肌力低下,腱反射可呈对称性减弱。患者神志清楚、感觉正常,不发热,常有顽固性便秘、腹胀、尿储留。重症者死亡率30%-60%,死亡原因多为延髓麻痹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等。婴儿患者,首发症状常为便秘,迅速出现颅神经麻痹,可因骤发中枢性呼衰而猝死。
  治疗:患者严格卧床休息。食后4小时内可用5%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洗胃,服泻剂、灌肠,以破坏胃肠内尚未吸收的毒素。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及静脉补液。呼吸困难者,吸氧、气管切开、人工呼吸等。根据病情给予强心、抗感染等。及早应用多价抗毒血清进行抗毒素治疗,在起病后24小时内或瘫痪前最为有效,剂量5万U-10万U(先做皮试、过敏者先行脱敏),必要时6小时再重复1次。病程超过2天,抗毒素效差,也应继续注射,中和血中残存毒素。为防肠道内肉毒杆菌继续产生毒素,可给予大剂量青霉素抗菌治疗。
  预防:严格食品管理和检查;静止食用和出售变质食物;同食者发生肉毒素中毒时,其他人员立即给予多价抗毒素血清,1000 U-2000 U皮下注射,1次/周?3。

  四、呼吸系统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人、隐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毒易变异,人群普遍易感,极易引起流行,多发于冬春季,大流行时也可发生于其他季节。临床表现:急剧起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婴幼儿、老年人及体弱者易患肺炎等并发症。
  治疗:为对症和支持治疗。重症可用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孕妇,癫痫者禁用),一般用量为200mg/d,疗程5天。
  预防:在流感流行时应尽可能隔离病人,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和集体娱乐活动,对易感人群也可用金刚烷胺预防。可对高危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应用现行流行株一样的灭活流感疫苗接种。

  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传染病。人和动物,尤其是猪为主要传染源,蚊为传播媒介,夏季发病,有严格的季节性。主要临床表现是高热、剧烈头痛、神志障碍。严重病人可有昏迷、抽搐及呼吸衰竭。本病病死率高,或有严重的后遗症。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免疫力,故发病的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
  治疗:重点处理好高热、抽搐及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1、高热采用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为辅。2、惊厥或抽搐:处理包括去除病因及镇痛。脑水肿所致以脱水为主,甘露醇静脉滴注;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致脑细胞缺氧者,应以吸痰、给氧为主,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加压呼吸;因高热所致者则以降温为主;因脑实质病变引起的抽搐,可使用镇静剂,首选地西泮。3、呼吸衰竭:脑水肿所致用脱水剂治疗;中枢性呼吸衰竭有呼吸表浅、节律不整或紫绀时,可用呼吸兴奋剂,首选山梗菜碱;呼吸道分泌物梗阻,吸痰和加强翻身引流。4、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要注意进行功能训练,对智力、语言和运动功能的恢复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管理传染源:猪要圈养,搞好猪圈及周围环境卫生。在疫区流行季节前先给幼猪进行乙脑疫苗预防注射。切断传播途径:灭蚊及防蚊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可在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乙脑疫苗的接种,婴幼儿为主要接种对象。

  六、 疟疾
  是由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传染源为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亚热带以夏秋季发病较多。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内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死亡。临床表现间歇性寒战、高热可达40?c以上,全身酸痛乏力,但神智清楚,无明显中毒症状。发热持续2-6h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自觉明显缓解,仍感明显乏力。间日疟及卵型疟常出现复发,恶性虐发热不规则,但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治疗:抗疟原虫治疗,对氯喹敏感的疟疾发作治疗可使用氯喹、伯氨喹。耐氯喹疟疾发作的治疗,使用以青蒿素为基本药物的联合治疗方法。脑型疟常出现脑水肿与昏迷,应及时积极给予脱水及其他对症治疗。
  预防:根治疟疾现症病人及带疟原虫者;预防性服药,在非耐氯喹疟疾流行区,氯喹为首选的理想的药物。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地,注意防蚊、灭蚊。

  七、破伤风
  破伤风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所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为破伤风杆菌,一般从污染的家畜粪便、土壤、污泥、尘埃等经伤口传染,人群昔遍易感,病后无持久免疫力。潜伏期一般为1-2周。接受过抗毒素预防者的潜伏期较长。典型症状为牙关紧闭,全身肌肉强直和阵发性抽搐。轻者痉挛程度轻,发作次数少,重者痉挛程度重,频繁发作。
  治疗:应尽早彻底处理伤口、清创消毒,3%双氧水湿敷;使用抗毒素治疗、中和游离的毒素;可选用青霉素等进行抗菌治疗;加强对症支持治疗,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地西洋、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解痉等。
  预防: 强调受伤后用清水洗涤伤口,而不用柴灰、积尘等涂敷。创伤较深、污染较重的宜到医院彻底清创。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是防止新生儿破伤风的最有效的措施。被动免疫:破伤风抗毒素;主动免疫: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三联制剂肌注。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系人:熊自忠
  联系电话:13965138678
  电子信箱:xiongzizhong@126.com

地震后呼吸道系统自救与互救处理技术


  一、地震后呼吸道的即刻保护
  地震后,外界救援队伍不可能立即赶到救灾现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被埋压在废墟下的人员最重要的原则是自救以保护呼吸道系统:
  1.地震后会有大量的粉尘,很容易被吸入呼吸道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因此,地震引发倒塌时,应先憋一口气,立即用衣物掩住口鼻进行呼吸,当然潮湿的衣物效果更佳屏住呼吸。等灰尘散去以后再作深呼吸。
  2.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有吸入异物和大量会粉尘,应立即进行自我清除,保持呼吸道畅通是进行有效呼吸的最重要的前提。
  3.立即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如闻到煤气、毒气或其他异味气体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进行呼吸。
  4.在保持呼吸畅通的情况下,立即被使自己头部暴露,因为可能的移动空间极小,所以不要惊慌,仔细寻找通风较好的地方尽可能呼吸新鲜空气。

  二、灾民的震后呼吸道的自救和互救
  灾民自救和互救的一般处理原则
  地震后不管是被救出还是受伤的人员都很容易伴有呼吸道疾病,故即早对呼吸道疾病自救和互救就非常重要,其一般处理原则:
  1.呼吸道病原菌常具有传染性,可造成爆发流行应当重点防范。包括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普通感冒和流感。有条件的可注射相应的育苗。
  2.地震地区气候变化大,而且多伴有阴雨天气,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暖,尤其夜间对露宿或居住在简易帐篷的居民,要防止受凉、淋雨,感冒。
  3.感冒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引起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甚至肺化脓等。尤其对老年、儿童或其他体弱者。
  4.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清洁,要经常打开窗户,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居住条件拥挤、空气混浊,可经常采用米醋熏蒸,消毒室内空气。要戒烟,避免接触油烟等刺激性气体。
  5.消除过分紧张情绪甚至恐慌,情绪低落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可招致呼吸道感染。而且每天要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人一般不少于7小时,学龄儿童则不少于8小时。对感冒、发热、过度疲乏者,应注意休息,要劳逸结合。
  6.保证有足够的营养摄入,并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与平衡,特别是每天蛋白质的摄入量要保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维护的需要。饥饿、营养不良,与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一样,都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明显下降。
  7.在老年人、有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糖尿病、尿毒症等基础疾病容易发生肺炎者,尤其要预防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发热、咽喉疼痛、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须加强休息和多饮热开水,可以服用解热、止咳、化痰等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和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灾民胸部外伤严重并发症自救和互救处理原则
  当灾民被救出后立即展开灾民的自救和互救。因为地震经常会造成严重胸部外伤,因此,立即进行胸部外伤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胸部外伤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肋骨骨折会影响呼吸,因此应立即进行肋骨骨折的复位,包扎和固定。
  2.肋骨骨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肋骨扎到肺造成气胸,甚至血气胸。病人呼吸困难,呼吸急促,气胸侧叩诊呈过清音甚至鼓音。实施急救时,应立即观察病人呼吸困难的严重程度,可用粗针头排气,每次抽气800毫升左右。如果病人呼吸困难的特别严重,最好请专业医生救治。
  3.如果病人出现一侧胸廓高度隆起,呼吸困难明显伴有胸痛的表明可能有张力性气胸,应立即实施急救,可用钝性粗针头,从锁骨中线第二前肋间偏外侧或腋前线第4-5肋间进行持续排气,排气应缓慢以防造成急性肺水肿加重呼吸困难。放气后针头要相对固定以防针头造成新的肺损伤,上面盖纱布以防感染,赶快送往医院。
  4.肋骨骨折另一个严重并发症是血胸,这时病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凉,提示休克,一般非专业人士不能准确处理,应立即送往附近医院。
  5.肋骨外伤后如果发现有胸廓塌陷,对患者的搬运过程要特别小心,托腰背部以免造成胸腔内脏的损伤。
  6.胸椎或胸腰椎联合外伤会造成脊髓的损伤,会导致呼吸及循环的调节中枢的功能异常甚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瘫痪。因此施救搬运时,要用木板搬,手术越早效果越好。
  7.胸部外伤除了常见的是肋骨骨扎和胸椎或胸腰椎损伤外,还常有肺脏的损伤,特别是肺或气管的损伤会引起大咯血,甚至出现大咯血窒息。大咯血窒息立即危害病人生命,必须密切观察。常有先有小量咯血,然后突然胸闷烦躁不安,挣扎坐起,随后出现呼吸困难明显加重,面色青紫,咳血不通畅或突然咯血终止,从鼻腔和口腔流出少量暗红色血液,吸气时呈三凹征,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继而发生窒息昏迷。根据这些症状能很快做出判断,应及时进行紧急抢救,其紧急抢救原则是:
  (1)保持呼吸道畅通,让病人侧卧,头偏向一侧,将舌用纱布包住拉出,在上下牙之间放置压舌板或纱布卷,防止咬破舌。清除口腔、喉部血块,同时拍打胸背部,让病人将血块、痰液咯出。
  (2)如仍然不能打通呼吸道,应立即将病人倒立,使躯干与地面成45°~90°角,并用力拍击背部,倒出气管内的积血,防止血液呛入整个肺部。
  (3)让患者向患侧卧位,避免血液流向健侧引起新的气道阻塞。
  (4)有条件应给予高流量吸氧,氧流量6~8 L/min,如没有条件的应转移病人到通风良好的地方。在医院者应立即给予止血治疗,如垂体后叶素6~12单位,溶于50ml生理盐水稀释,快速静脉点滴,必要时6~8小时重复一次,但因注意垂体后叶素应用的禁忌症。
  (5)抢救成功的病人要注意饮食,应给予温凉流质食物为佳,同时要注意卧床休息。
  (6)镇咳及安抚病人以免的焦虑和恐慌会引起新的咯血。

  三、 呼吸骤停复苏施救方法及原则
  1.首先确定是否存在意识,立即呼唤病人姓名,以能否应答,确定是否存在意识;或观察胸廓是否有呼吸运动或用手感觉是口鼻是否有呼吸气流运动;
  2.迅速将病人置于仰卧位,头后仰,颌抬起,清除病人口鼻及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患者口鼻内有呕吐物、泥沙、血块、假牙等异物时,用纱布包住手指伸入口腔进行清除;
  3.在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进行,松开衣领、裤带、紧身内衣等。舌后坠者用纱布或手巾包住拉出以呼吸道要通畅;
  4.病人取仰卧位,头后仰姿势,颈部用枕头或衣物垫起。下颌抬起,口盖两层纱布或干净清洁的衣物,急救者用一手扶于前额,另一手拇、示指捏紧病者鼻翼,以防吹进的气体从鼻孔漏出。
  5.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先口对口呼吸(婴儿口对口鼻呼吸),口对口呼吸前先向病人口中猛吹两口气,以扩张已萎缩的肺泡。同时观察病者胸廓有无呼吸运动。再吸入新鲜空气,反复进行人工呼吸直到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6.在进行人工呼吸时同时进行胸外按压,口对口呼吸的呼吸频率成人一般为16~20次/分,儿童18~24次/分,婴儿30~40次/分。单人急救时,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两口,即15:2;双人急救时,每按压胸部5次后,吹气1口,即5:1。在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时,常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进行。每15次胸外按压做2次人工呼吸,按压频率80~100次/分。
  7.有条件时用简易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和吸氧。
  8.如抢救效果不佳者应立即送附近的医院进行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
  技术来源
  单位名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联系人:费广鹤
  联系电话:15856964962
  电子信箱:guanghefei@gmail.com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