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漯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漯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据此安排好200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实施好今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区各部门一定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好形势,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三大目标”的实现,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城乡居民生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完成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漯河市人民政府
漯河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科的发展观,全面正确积极的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发展中顺应调控,在调控中谋求发展,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主要经济指标创“九五”以来最好水平,圆满完成了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三次产业竞相发展。初步核算(下同),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79亿元,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10.5%,第二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12.4%。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全部工业增加值154.6亿元,增长1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2亿元,增长17.2%。以食品、造纸工业为主的轻型产业特色和产业优势日益突出,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74.1亿元,增长21.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3%。其中,食品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增长18.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61.1%。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我市全国首家“中国食品名城”称号。造纸及纸制品行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30%。“重点工业300亿振兴计划”提前一年完成,54家重点企业当年完成产值333亿元。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夏粮创历史新高,秋粮恢复性增长,粮食总产量达到132.11万吨,增长27.2%。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继续保持产销两旺,肉类总产量达到27.67万吨,增长5.7%,生猪出栏332万头,增长10.7%。农业产业化和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4家和10家,各类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1385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95.6万亩,138个基地通过省级认定,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 服务业走向回升。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1亿元,增长12.4%,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房地产业仍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二)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快速扩张。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目标和重点项目建设任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1.3亿元,增长23.1%。一批关系全局、有利于增强发展后劲的农林水利、交通能源、工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事业等重点项目陆续开工或建成。5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9.8亿元,比上年增加13.2亿元,29个项目实现新开工,14个项目顺利完工并投入运营,30个重点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7.8亿元。 消费市场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7亿元,增长15%。其中,城市增长16.7%,县及县以下增长14.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3%。 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继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到19734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