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关于下达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苏政发[2005]44号 各市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5年5月10日 江苏省2004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5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4年,全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富民、优化结构、深化改革,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主要计划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15512.35亿元,计划增长10%,实际增长14.9%,其中农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7.1%,服务业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852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80.4亿元,计划增长12%,实际增长35%;同口径财政总收入2540亿元,增长28.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27.6亿元,计划增长12%,实际增长2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59.7亿元,计划增长12%,实际增长16.6%。 ——进出口总额1708.1亿美元,增长50.3%;出口总额875.6亿美元,计划增长12%,实际增长48.1%;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21.4亿美元,计划增长12%,实际增长14.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划102,实际104.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1.9元,计划增长8%,实际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4754元,计划增长6%,实际增长12.1%。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计划40万人,实际新增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计划4.5%,实际3.9%。 ——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4‰,实际2.25‰。 总的看来,2004年全省经济发展是稳定的、协调的、健康的,经济运行总体上既快又好。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得到缓解,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新的特点: (一)产业结构加快优化。粮食生产出现了近年来难得的好局面。以“一降三补”为重点的8项惠农政策成效显著,粮食种植面积7162万亩,增加173万亩;粮食总产565.8亿斤,增产71.4亿斤。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14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出口创汇分别增长25.5%、16.4%和27.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2.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3.2%,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电子信息产业首次跃升为制造业第一大产业,新医药、新材料、软件等产业比重也进一步提高。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33家,新增11家。 (二)消费需求增幅提高。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增幅为1996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消费热点继续升温,以汽车、住房等为代表的重量级消费持续旺盛,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2.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汽车类销售额增长41.4%。以信息通讯、旅游、非义务教育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通讯器材销售额增长23%,国内、国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2.3%和55.8%。农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零售总额增长13.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三)沿江开发呈现新气象。沿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6.8%,总量接近全省的一半,成为江苏的“半壁江山”。沿江开发的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8%。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三桥等项目建设进展加快,沿江高速公路、500千伏江阴长江大跨越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两岸联动开发取得新进展,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建设进展顺利,苏州、南通两市互动合作迈出新的步伐。 (四)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全省私营企业达到41.8万户,新增11万户,私营个体企业总数达到202.6万户,继续居全国第一,私营企业注册资金达5351.4亿元,增长47.3%。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2%以上,上缴的税收占全省税收总量的20%以上,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省城镇就业人数的1/3以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66.6%以上,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民营经济在科技创新、上市融资、境外投资等方面都取得新的突破。 (五)富民步伐有效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增幅创1996年以来最好水平,并呈现基本同步增长的良好局面。就业总量持续扩大,新增城镇就业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近年来首次回落到4%以内。农村新增劳务输出70万人。农村五件实事进展顺利,全省农民人均政策性减负61元,新增改水受益人口431.2万人,草危房改造4.1万户,3400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0%,新增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8万公里。 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统筹发展的要求得到较好落实。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成果进一步巩固,符合“低保”条件的38.3万城镇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已有44.3万农民享受农村低保。十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治体系建设力度加大,完成投资12.9亿元。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十运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绩。“生态省”建设向前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农业进一步增产增收难度加大。2004年农村经济形势出现了可喜局面,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消除。粮食再增长面临着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财力支持、价格上调等方面空间有限以及气候条件不确定的制约,农民继续较大幅度增收的困难不小。 (二)资源环境制约日益明显。资源约束加剧,煤电油运紧张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2004年全省电力缺口最高达800万千瓦,创了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土地的依赖越来越大。环境承载能力弱,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 (三)物价上涨压力不容忽视。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自去年5月份起连续5个月在5%以上,全年超过4%。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并从下半年开始连续6个月高出工业品出厂价格10个百分点左右,全年涨幅达16.3%。 (四)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7%,增速低于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比重35%,与“十五”计划40%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仍占较大比重,现代服务业比重不高,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有待加快发展。 (五)经济运行出现新的矛盾。企业两项资金占用增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帐款和存货分别比上年增长20.4%和25.7%。融资成本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达2089亿元,增长20.4%。企业亏损额有所上升,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94.7亿元,增长8.1%。 二、2005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并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