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黄山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黄山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 为做好我市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件》(国务院第374号令)的规定,市国土局会同市建委、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共同编制了《黄山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市政府第三十二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黄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五月十二日 黄山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重大建设项目的成效。为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市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全市查明地质灾害和隐患点1575处(滑坡和崩塌931处、不稳定边坡599处、泥石流43处,地面塌陷2处)。2004年全市在降雨量较常年偏少的情况下,发生各类地质灾害54起,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289.3万元,新发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威胁36户100人。 通过对市内18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5条新建公路的汛前地质灾害调查,今年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今年1~3月,我市已发生或发现各类地质灾害26起。其中,老地质灾害点活动加剧的4起;新发现滑坡地质灾害隐患点1处;新发生地质灾害点21起,均为较大规模的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今年新发生的21起地质灾害中,由于公路切坡引发的滑坡多达20起。近年来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低等级公路和小水电建设,给我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带来新的问题,建设时堆放在路边和山谷中的废渣成为引发泥石流的重要隐患,建设后留下的高陡边坡直接导致滑坡的发生。 二、主要灾害点的分布 由于工程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的共同作用,我市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为主,全市各乡镇都有灾害隐患点分布,目前我市有重大灾害隐患点18个、重要灾害隐患点81个,主要分布2个区域、4个地段: 1.歙县东部——休宁南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该区包括歙县东部、南部,休宁的南部,积约2000K㎡,该区人口密集,地形起伏较大,山势陡峻,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三阳大断裂和浙西大断裂分别从该区的北西侧和南东侧穿过。由于人多地少,为了维持生计,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山上的植被相对较差,并有众多村庄建在山坡甚至山脊处。通达工程、水电建设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2.黄山区中南部——祁门北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 该区包括祁门的西部、北部,黟县的北部,黄山区中部、南部地区,面积约2400K㎡,工程地质条件与歙县东部地区相似,但人口相对稀疏,山上植被保存较完好,由于近年来小水电、乡村公路的建设,破坏了该区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3.屯溪中心城区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该地段为市政府驻地,面积32K㎡,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岩性差异大,人类工程建设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口众多、财产巨大,近年来不断发现新的灾害隐患。 4.祁门祁山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该地段位于祁门县祁山镇,面积15K㎡,为中晚元古界的浅变质岩,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加之节理和片理发育,大部分地方风化层的厚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