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定县委、正定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05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正发[2005]9号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各村街: 《正定县2005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县委、县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望按照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正定县委、正定县人民政府 2005年5月31日 正定县2005年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有关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大我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环省城文明生态圈创建活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市创建文明生态村工作有关会议精神,以落实“五个一”要求、加强“三化”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实现“五个好”,围绕构建环省城文明生态圈目标,按照“全民参与、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围绕环省城文明生态圈建设,加快文明生态村创建步伐。根据市委、市政府重点抓好环省城文明生态圈建设的整体部署,正定镇、北早现乡、曲阳桥乡、新安镇、南牛乡、诸福屯镇、新城铺镇7个乡镇中的110个村街,要突破原来创建规划要求的创建类型及时限,全面提速,跨越式推进,要经过1年多的努力,与其他毗邻省会的县市一起,高标准共同打造成环省城文明生态圈(名单及分类见附2)。其中,圈内已通过考核验收的9个村,要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建成果,丰富创建内涵,提高创建水平。同时,在9月底前打造一条高标准示范街,从街道的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到两侧住户庭院卫生、改水改厕、沼气建设及有线电视入户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展示创建成效,最大限度发挥样板引路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全县开展创建的标杆。正定镇的一类22个村、二类17个村、三类10个村中14个城中村要下大力提高市民素质,加强街道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街道容貌在7月底前达到洁齐美标准,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与发展相协调;除已达标的3个村外,其余32个村,7月底要高标准落实“成立一个卫生管理组织、建立一支卫生清扫队伍、设立一个垃圾集中倾倒填埋场、配备一辆垃圾清运车、制定一套卫生保洁制度”“五个一”要求,下大力解决各种垃圾乱倒现象。一类村8月底、二类村10月底、三类村12月底全部实现街院净化、道路硬化、亮化以及村院绿化,年底前一、二类村全部达到生态环境好、道德风尚好、治安秩序好、经济发展好、领导班子好“五个好”示范型标准,三类村基本达标,明年6月前彻底达标。其他6个乡镇也要以解决垃圾乱倒现象为突破口,除已达标的6个村外,其余14个一类村、21个二类村10月底前全部实现“三化”,其中改厕率达80%,主要街道全部硬化,胡同硬化率达到50%,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年底前,全部建成“四室一栏一中心”,达到示范型“五个好”文明生态村标准。20个三类村要在今年6月底全部落实“五个一”要求,做到街道净、院落净、厕所净,无“五乱”现象,今年底实现“三化”,达到普及型标准,2006年底达到示范型标准。西平乐乡、南楼乡要重点抓好今年年底达标村(名单见附3)的创建工作。其余村要依据正字[2004]24号文件要求,按同比转化比例,向上一级创建类别同步推进。普及型村要在落实“五个一”的基础上,加大环境治理和改厕力度,确保实现“三化”,达到硬化实现户户通、亮化实现主街明、美化实现墙面净、净化实现无“五乱”;其余过渡型村,以落实“五个一”为抓手,大力解决“五乱”现象,与环省城文明生态圈建设相呼应,整体推进全县文明生态村创建。 2、以丰富内涵、体现优势为着眼点,打造一批特色文明生态村。各村都要结合文化传统、民俗民风、人文环境、旅游资源、生态经济、观光农业、村民素质等因素,挖掘潜在文化内涵,把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与自身优势结合起来,丰富创建内容,拓宽创建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建水平,在突出自身某一方面特色上,做大做强,努力建成一批具有文化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其中,把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电影《地道战》原型高平村,建成具有红色旅游特色的文明生态村;把保存有高照、狮子舞等优秀民间艺术又是商代遗址的新城铺村,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文明生态村;把享有美誉的常山战鼓村东杨庄,建成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文明生态村。同时,继续提升塔元庄、北孙、吴兴、韩家楼四个示范村的创建质量,切实将其培树成在全市叫得响的高标准特色文明生态村。充分发挥农村体协、书美协会、民间花会协会等10余个民间文化组织的作用,进一步扩大规模,组织开展好民间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村文明生态村创建的文化特色与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