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已经2005年5月19日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按照中央和市委有关精神,予以阅研,并结合实际,抓紧抓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五年六月九日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历史阶段。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化解各种矛盾,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腾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基础,并积蓄起强劲的动力。 一、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十五”计划提前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大移民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形成投资、消费、进出口联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局面。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作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等重要决定,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负重自强、埋头苦干,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西部开发取得良好开局。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竞争力有新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完成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基础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接近翻一番;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有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三峡库区一、二期移民完成,三期移民和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法制建设有了显著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正在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的目标。 预计2005年全市GDP可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2700元,城镇化率达到45%;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6%以上,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5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0%。“十五”经济社会加速发展,把重庆推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十一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既是必须紧紧抓住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并趋于复杂的矛盾凸现期。把握好发展机遇,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类矛盾,是实现既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发展迎来三大新机遇。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西部开发以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并重,都将为我市发展提供新的空间;二是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已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必将推动我市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必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推动我市经济和社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结构升级增添三个新动力。一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入一个快速升温、加快升级的新阶段,必将加快推动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二是全国工业化进入中期加速发展阶段,为提升我市装备制造业和化工产业水平创造了历史性时机;三是国际资本和我国东部资本在资源和市场的牵引下加快进入西部,将为培育我市新的增长极和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带来新动力。 ——战略布局呈现三个新条件。一是三峡库区蓄水和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将有利于我市构筑大物流,发挥承东启西枢纽作用,形成东西互动双赢新局面;二是立体交通网络加快形成,国家对三峡库区产业发展予以支持,将有利于三峡库区提速发展;三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及信息化加速推进,将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重点,众多卫星城镇相环绕,经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的大都市区。 同时,我们也面临若干瓶颈制约。第一,完善市场机制、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体制性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错综复杂;第二,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引发土地、矿产、能源、水利、交通、人才等方面的约束因素叠加交织,对发展质量和相关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第三,破解城乡体制分割,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发展三大经济区,分配兼容效率与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统筹发展的问题困难重重;第四,科技发展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弱,科技成果转化不畅,与转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不相适应;第五,三峡库区及其影响区生态脆弱,环境容量有限,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难度明显加大;第六,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力容量趋小,并对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使缓解就业压力与提高劳动力素质显得更为紧迫而困难。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偏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关口。 二、“十一五”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中共重庆市委二届委员会的重要决定,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发展思路和调控措施。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环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战略任务,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库区产业作为战略攻坚,解决瓶颈问题,提升开放水平,突破体制约束,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促进国民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努力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为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努力奋斗。 在上述指导思想下,认真落实好以下基本方针: ——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既快又好的发展主题。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推动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不断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不断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努力使城乡差距扩大的状态有所缓和,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强化速度、效益、环境相统一的观念,使经济增长的质量高、效益好、环境好,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注重解决社会事业发展“短腿”问题,创造和调动政府资源,积极采取市场手段,加快对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因时因地制宜,引导和调控需求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及所有制结构逐步优化;狠抓政策落实,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库区产业发展上确保取得实效;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加强和改善对产业发展与布局的引导,促进三大经济区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联动协调的发展新格局。 ——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有机联动,促进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化。产业发展、产业兴城、市场导向的综合作用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力,采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措施,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城镇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等途径,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加快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变。 ——致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区域全面合作。国际开放与国内开放相结合,开放市内市场与拓展市外市场相结合,促进公平竞争与完善优惠政策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形成资金、技术、人才、自然资源等合理流动的开放新格局。在重视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把拓展国内市场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取向。依托交通干线,传承经贸合作渊源,联合相关地区加快区域全面合作,共同构建川渝、渝黔多向经济走廊,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积极融入“10+1”自由贸易区。 ——着力解决瓶颈制约,切实打破体制约束。体制、人才、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和基本要素,自然资源是发展的物质保障,资源、人才、科技及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源,严格保护耕地,合理平衡开发建设用地是“十一五”及今后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中必须协调解决好的基本问题。缓解电力、天然气突出的供求矛盾,加大煤炭资源的采掘开发,实现运力运量大体平衡,是“十一五”期间首要的基础性任务,须作为发展的切入点,努力突破。同时,要下大力气解决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注重搭建与培养合理人才结构,注重研究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深层次问题,注重研究解决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问题,实现发展、改革、稳定的有机统一。 “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基本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完成库区移民搬迁,库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三农”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基本解决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基本完成,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水平得到提升,资源加工业在石油和天然气化工、铝土矿、锰矿、农副产品加工等方面形成一定规模和优势,高新技术产业有长足发展,重点在电子信息和生物制药业方面有所突破,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库区水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库区周边绿化初见成效,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全市GDP年均增长10%达到4900亿元左右,投资年均增长12%,完成投资13500亿元以上,人均GDP达到2100美元以上(以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城镇化率达到52%,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90%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到2.5吨标准煤,森林覆盖率达到36%,三峡水库水质稳定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Ⅲ类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力争城镇失业率每年有所下降,每个城镇家庭可就业人员中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左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7平方米、36平方米,城镇廉租房适应群体供给面有较大提高。 ——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框架。“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以区域性中央商务区、长江上游物流中心和购物中心、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现代市场体系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商贸中心,以长江上游金融机构聚集地和区域性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金融中心,以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现代教育体系、文化弘扬创新基地、信息资源开发集散基地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初步显现。由“一枢纽十干线一专线七支线”的铁路网络,“三环十射三联线”为骨架的高速公路网络,“一干两支”高等级航道、三大枢纽港区和五个重点港区为重点内容的内河航运中心和现代国际空港构成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基本形成。以发达、安全、高速、相互融合的信息网络,西部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国际出口局为核心内容的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基本建成。以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以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装备制造业基地、化工基地为重点内容的长江上游现代产业基地基本形成。 ——初步形成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的综合配套体系。以流域经济和城市经济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体系,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体系,以大都市区为龙头、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等为呼应的城市体系,以综合交通大枢纽、能源水利、通讯网络等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以改善库区水环境和城市大气环境为重点的生态环保体系,以企业和高校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为主要任务的社会事业体系基本形成,为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打牢基础。 202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展望: 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接近翻两番,GDP达到1.1万亿元左右,人均GDP达到4600美元以上(以2005年价和常住人口测算);基本形成城乡统筹发展新机制,二元结构加快向现代经济社会结构转换,城镇化率达到65%;三峡库区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形成,三大经济区功能基本完善,并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循环生产和节约型社会得到普遍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基本健全,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人民生活富裕幸福,社会文明和谐。2020年,重庆“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功能总体形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作用开始显现,重庆在长江经济带中的基础设施支撑、生产要素配置、科教文化主导、高新技术孵化、产业发展带动、综合体制创新等方面逐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相关地区形成互动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十一五”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全面加快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撑条件 继续加大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基本解除基础设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构筑起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支撑平台。 交通基础设施。以公路和铁路主骨架、农村公路、港口群建设为重点,统筹考虑并有机衔接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实施“六小时重庆”公路工程,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高速公路达到2000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达到8000公里,农村公路(含县级公路)达标率达到15%。推进渝怀铁路二线、遂渝铁路二线和襄渝铁路二线三条复线、兰渝铁路和涪利铁路两条新线、重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为重点的铁路建设,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铁路枢纽。以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