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文字号】 川府发[2005]4号
【发布日期】 2005-06-22
【实施日期】 2005-06-22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通知
川府发[2005]4号

 
  《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  我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规划》是在总结我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战略目标制订的一部具有很强资料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农建战略规划,是全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指导大纲。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规划》精神,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行动、主要步骤和对策措施,制订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农建规划,组织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探索新阶段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为建设我省全面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2005年6月22日
 
四川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  为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省农建办牵头,省级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本规划。
  一、目的意义
  制订农建规划是提高我省减灾增收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村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是提高农建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  二、农建现状
  全面、准确地认识省情,把握农建现状与形势,是研究制订全省农建规划的依据和基础。
  (一)基本省情。四川省地域辽阔,土地资源总面积4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1%,居全国第5位。四川是我国地貌类型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齐全,分别占全省幅员的77.1%、12.9%、5.3%、4.7%。四川土壤类型多样,有25个土类、66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
  四川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分为3大气候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6—18℃,无霜期230—340天,全年日照仅为1000—1600小时,年降雨量达900—1200毫米;川西南山地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均温12—20℃,年日照2000—2600小时,年降雨量为800—1200毫米;川西北高山高原高寒气候区,年均气温在4—12℃,年日照为1600—2600小时,年降雨量600—800毫米。
  四川是“千河之省”,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049条,水资源总量均值达2548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70立方米。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洪灾害极为频繁。
  截至2004年底,全省共有18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181个县(市、区)。其中43个市辖区、14个县级市、120个县、4个自治县。全省共有4800个乡镇。其中乡2918个、镇1882个,222个街道办事处。有53227个村,390257个村民小组。全省共有2562.9万户,8724.6万人(男性4526.0万人,女性4198.6万人)。其中乡村农户1973.45万户,乡村人口6885.69万人,占总人口的78.9%。全省有56个民族成份,其中少数民族成份55个,412万人(彝族212万人、藏族127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的5%。
  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据初步核算,2004年实现GDP6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增长速度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2580.3元,增收350.4元,增长15.7%,增收额创历史最好水平,增幅比上年提高9.9个百分点。
  (二)自然灾害。四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灾害类型多、频率高、强度大。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制约因素。据1991—2004年统计资料,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约5000万亩(次),成灾面积为2000万亩(次)左右,绝收面积为600万亩左右,约损失粮食产量34亿公斤;平均每年因灾死亡人数在600人左右,伤3万人左右,死亡大牲畜近37万头(只)。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
  (三)农建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规模地开展山水田林路气综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九五”、“十五”期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领导力度加强,投入力度加大,建设实效更为突出。在实践中,广大干部群众不断探索创新,初步形成了一套新阶段农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新举措、新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  1.水利建设成绩显著。目前,省内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1.62万处,水库6672座。其中大型5座,中型102座,形成蓄引提水能力245.4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754万亩。全省耕地1/2以上达到旱涝保收,对减轻水旱灾害发挥了显著作用。全省累计建成微型水利工程140万处,新增旱地浇灌面积132万亩。农村机电提灌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抗旱减灾成效;已有机电提灌总动力313万千瓦,固定电力提灌站3万多站,装机140万千瓦,常年提水量可达40亿立方米;现有节水示范基地、设施1700处、1.93万千瓦;其中机械喷灌设施1571处、1.73万千瓦。
  截至2004年底,我省防洪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堤防3282.75公里,护岸1268.39公里。
  2.中低产田改造进展较快。四川中低产田土原占总耕地83%。通过多年建设,累计建成灌排水渠7.5万公里,蓄水池35万口,总容积3307万立方米,为排除“三水”(土壤渍水、地下水、岩层水),消除“四害”(冷、烂、毒、串),变一年一熟为两熟或三熟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冬水田改造利用方面,主要是推行垄作技术、浸润技术、免耕技术。1989—2004年,全省已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土1800万亩,使中低产田土所占全省总耕地的比例由83%下降到47%,人均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由0.27亩上升到0.6亩。
  3.生态建设取得突破。我省自1998年先后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来,林业建设进入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新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全省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3.15亿亩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每年减少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量1000多万立方米;完成坡耕地退耕还林1208.4万亩,荒山造林2400多万亩,新封山育林58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24.23%上升到27.94%。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遏制,滞留泥沙总量7亿多吨;自然保护区由46个增加到115个,保护区面积由3.27万平方公里上升到7.2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幅员的比例由6.74%提高到14.86%,生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建设实现了“5年初见成效”的目标,正朝着“10年大见成效”目标稳步迈进。
  4.乡村道路建设异军突起。2004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1.3万公里,其中乡道公路里程达5.04万公里;全省已建成村道17.54万公里。全省有97.73%的乡镇、83.5%的村已通公路。“九五”开始,我省农村公路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到2004年,全省共建成农村公路近25.2万公里。2004年全年完成投资61亿元,占地方公路建设投资总额的60%,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5616公里,其中,通乡油路和水泥路3936公里(三州通乡公路1577公里),通村公路10103公里。“十五”以来4年间,新建乡村机耕道18388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9428公里,累计投资35.5亿元,累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