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新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新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五年七月十二日 新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土地利用管理工作,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好我市市﹑区﹑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编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发(2004)133号)及《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编制前期调研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的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总方针,以服务于我市经济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妥善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坚持发展经济、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并举,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对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㈡目的 通过本次土地规划修编,在全面总结我市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新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制度创新等作出积极有益的探索;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政策,对合理安排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运营土地资产作出战略性总体安排,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原则和依据 ㈠规划编制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原则; 2、坚持节约与开发并举、以节约为主和内涵挖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原则; 3、坚持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的原则; 4、坚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5、坚持建设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相平衡的原则; 6、坚持专家论证、公众参与、落实规划成果听证公示的原则; 7、坚持上下规划与部门规划相衔接的原则; 8、坚持与上一轮规划延续性的原则。 ㈡规划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6、《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32号); 7﹑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编制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发(2004)133号); 8、《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编制前期调研工作方案》; 9、《新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10、其他相关规划和计划。 三、规划期限与范围 ㈠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编制以2004年为基期,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 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修编采取市、区、乡(镇)三级规划同步开展的方式进行。 1、新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本市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总面积约为3178平方公里。 2、新余市渝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本区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总面积约为1786平方公里。 3、新余市渝水区(含仙女湖区、市高新开发区)18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其各自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 四、规划修编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㈠工作内容 1、新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认真总结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实施经验,全面评价规划实施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实施成效,客观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发展潜力,客观分析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建设用地布局和规划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建议。 2、专题研究工作 ⑴新余市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通过分析新余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变化情况,分析总结土地利用的特点、变化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本次规划修编着重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和有关措施。 ⑵新余市土地需求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形势分析 通过对新余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适应性评价、土地供给潜力分析,确定规划期间本市土地供需的形势。 ⑶新余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 从土地利用环境地质地貌、水文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核心要素的研究入手,进行县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的分析、预测,划定全区土地利用适应性分区,提出适宜建设用地区、农业区、环境敏感区、自然保护区和蓄洪区的建议方案,制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措施、方式及环境保护控制要求。 ⑷新余市耕地保护与对策研究 从新余市耕地资源及耕地变化的基本状况和特点入手,总结近年来耕地保护工作情况,结合耕地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矛盾,预测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