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律师咨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文章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南京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字体:
【发布部门】 江苏省南京市其他机构  
【发文字号】 宁政办发〔2005〕81号
【发布日期】 2005-08-01
【实施日期】 2005-08-01
【时效性】 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 地方司法
【法规类别】

南京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南京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5〕8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切实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根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江苏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国土资源局拟定了《南京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八月一日

 

  南京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为切实做好我市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和我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现拟定南京市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  一、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一)2004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
  由于2004年全市降雨量偏低,特别是没有发生连续暴雨的灾害性天气,全市仅发生三起地质灾害。6月24日,栖霞区疏港大道栖霞山段路坡和鼓楼区虎踞路86号居民住宅小区山坡,发生小型滑坡地质灾害,没有造成人员伤亡。11月24日,江宁区铜井镇洪幕村发生地下采空区地面塌陷,并诱发了12月17日金源黄金有限责任公司16线工段泥石流灾害,并造成2人死亡。
  (二)2004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概况
  2004年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施行的第一年,我市以认真贯彻施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力度,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把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任指挥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和市国土资源局局长任副指挥长、市发改委、经委、市安监局和市财政局等14个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市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部,真正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管理体系,提高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能力,整合各级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破解难题。下关区阅江楼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协调下,下关区政府、市文物局、旅游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和市发改委、建委等部门齐心协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治理难度大、投入大、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阅江楼滑坡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全市初步形成了各级政府层层负责、有关部门分工合作的地质灾害防治机制,破解了一些多年来未能解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实现了从单一部门防治向多部门协同作战、各级政府分工负责共同防治的转变。
  二是地质灾害调查规划等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在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成果上,2004年市国土资源局积极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工作,确定了全市重点防治区和主要灾害监测点,为科学防灾奠定基础,提供依据,逐步实现了从家底不清,向心中有数转变,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三是构建了群测群防网络。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在基层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使过去防灾工作的被动局面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全市62处主要地质灾害危险点、隐患点建立了区(县)、街道(镇)、居委会(村)三级防灾体系,落实了责任制,全市共发放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和避险卡120份,设立警示标志70余处,落实防灾监测人130余人。汛期上百名群众义务监测员活跃在山坡上、沟渠旁,严密监控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展动向,成为预防地质灾害的主力军,使我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单独的政府管理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
  四是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取得突破。位于居民生活区、旅游区和交通干线旁的地质灾害危险点,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社会反映强烈,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财力投入,建立地质灾害治理运行机制,开展治理工作。2003~2004年,全市共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4处,投入治理经费约1400万元。消除了地质灾害险情,排除了安全隐患。栖霞区燕子矶中学、鼓楼区国防园、清凉山滑坡、江宁区铜井镇洪幕村地面塌陷等治理工程,在区、镇(街道)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责任主体的努力下,正在积极开展治理工作。
  二、2005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预测依据
  1、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2、根据我市市域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且连续暴雨的可能性较大的特点和趋势;
  3、根据我市经济活动强烈的实际情况;
  4、根据我市历年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资料。
  (二)2005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依据上述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后预测:我市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和年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等多种自然因素和条件的迭加影响,以及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市经济社会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工程建设逐渐增多等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的发生仍将不可避免。
  2005年地质灾害仍将以黄土岗地和山区浅表层风化残坡积土层产生的土质崩塌、

分享到:
无需注册,30秒快速免费咨询